分享

对联概述

 杏坛归客 2016-06-07

第一讲  概述对联名与义

        兼谈横额气和风

         ──对联概述

  我们学对联,首先要从概念上弄清楚什么是对联,或者反过来说,对联是什么,也就是搞清对联的定义。

《辞海》“对联”词条注:“即楹联”;“楹联”词条注:“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什么是“联语”呢?《辞海》中无此词条。这样,还是个糊涂概念。以上注释没有说明对联的本质特征,所以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

  常江先生在《对联知识手册》中说:“我以为可以这样来给它下一个定义: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我认为,常江先生的定义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列宁在论及下定义时说:“首先就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就是说,把要定义的概念作为种(下位)概念,放在更广泛的属(上位)概念里。常江先生定义的第一句话里的“对联”,与律诗、骈文等是种(下位)概念,“对偶句”则是更广泛的属(上位)概念,但对联有独立意义,即可以完整表意;而骈文、律诗中的对偶句只是一般的语句,没有完整的表意,必须与其前后的文句相联系,才具有完整的意义。所以,“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定义的第二句话中的“对联”,同诗词、散文、戏剧、小说等皆为种(下位)概念,“文学形式”为属(上位)概念,但对联有其独特性,不仅形式独特,而且其属性也独特,“既是作家文学(纯文学),又是民间文学(俗文学);既是文字文学,又是口头文学;既有辉煌力作,又有游戏文章;既以文学为主体,又与艺术相结合。”与其他文体只具有一般属性不同。这样看来,常江先生的定义是基本正确的。

  安徽陈学易先生对“对联”的定义是:“对联是由两组整体对仗、意义相关的辞句组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此定义与常江先生的定义虽有某些差异,却大体上是相近的。

海南李求真先生的表述是:“对联是建立在汉字形、音、义基础之上,长短不拘的对称性格律文学。”主要精神也颇相似,可贵之处是限定对联为格律文学。

综合以上观点,可否这样表述:“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属性独特的格律文学”。

  对联的别名很多,诸如:楹联、楹帖、联对、联句、联话、联语、联文、对子、对语、对锦、联偶、偶句、柱对、韵对、俪语、俪言、俪句、抱词、小品、小道、帖子、对、联、两行诗、诗中诗、袖珍诗等等。现在常用的是对联、楹联。有好心人主张择其一而用之,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却引起了一场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应叫“楹联”,其理由是,“楹联”是雅称,清代梁章钜父子的著作皆以“楹联”名之,现今的“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楹联报”也皆以“楹联”称之。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的观点:“楹”是柱子,无雅意可言;“楹”的范围太狭窄,不足以表述联语的应用范围;“楹”字不能表达联语的本质特征——对仗,而“对”字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性,又能表述联语的本质特征,所以,还是称“对联”较好。对此问题,我个人觉得应持包容态度,要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只要是适合人民口味的,定会流行起来;只要流行起来,就会“约定俗成”,历史会做出结论。没有必要现在就人为地宣判谁是谁非。两个名称并行,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几个历史时代。

  对联由等量的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般称上联,根据行文环境的需要,有时也称出句、上比、上支、上幅、对公、对首等;后一部分,与前相应的称呼是下联、对句、下比、下支、下幅、对母、对尾等。其中的出句和对句,一般是分指上联和下联,但在征联和应对中,又常常不确指,出句可能是上联(尾字仄声),也可能是下联(尾字平声),对句则相反。

对联的量词是“副”,含有成双成对的意思,比较贴切。其他的量词,如幅、首、条、篇等,都不适合于对联。半副联的量词称“比”,如果应征的对句有三个,可以称“三比对句”。

组成对联的句数不定,每边最少一句,多至无限。如果每边由五句话组成,则称五句联。

对联的字数,是指全联的总字数。钟耘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共1612字,称为1612字联。如果是短联,比如14字联,习惯上不称“14字联”,而称“七言联”。“言”是总字数的一半。

  对联长短的划分,联界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北京大学谷向阳教授在《中国楹联学概论》中提出了一个界定标准,我认为可行。谷教授提出的标准是:

  超短联:一至三言;

  短联:四至七言;

  中联:八至四十四言;

  长联:九十字至一百八十字。

  超长联:一百八十二字以上。

  和对联搭配使用的横额,可以说是对联的点睛之语,不可淡然处之。横额的字数,通常为四字,少有例外。横额的内容,应该概括全联,也就是从全联中提取概括性的精华铸成横额,不能南辕北辙,各不相干。横额的气势要大于对联,至少不能小于对联。在辞语的风格上,要与对联一致或接近,如果对联用辞是儒雅的,而横额是白话的,就是拉郎配了。横额的书写,应该采用新的形式,即从左向右写。如果有人依古法从右往左写,应该允许,不要硬要人家改变习惯。最后,还需注意,用字不能与对联重复,目的是避免意境乏味。

  对联的贴法,也有两种意见,我支持传统的贴法,即:上联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贴于面对的左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