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心综合征是一种由食管、胃部疾病(常见的病因有胃溃疡、急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胃痉挛、胃扩张及胃黏膜脱垂等)引发的以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该综合征于1912年由 Roemheld首先报道,故又称为Roemheld综合征。胃心综合征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其临床表现常为胸闷、心悸、心绞痛、心律失常,而易误诊为冠心病。本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对食管、胃部疾病的病因诊断 ,这是胃心综合征治疗的关键。患者,男,71岁,因“反复心悸、胸痛、胸闷、胸憋、气短伴上腹部不适3个月,加重3 d”就诊。患者3个月来无任何原因感到心悸、胸痛、胸闷、胸憋、气短伴上腹胀满,每次发作历时几分钟至10余分钟不等,不反酸,但是嗳气,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得以缓解。患者曾多次到就近医院看病,查心电图示下壁及外侧壁心肌缺血,当地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近3 d来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每日发作,原因不明,每次发作历时10~30 min,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于2014年3月7日就诊并收入院治疗。既往史 既往有高血压11年,一直服用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血压控制满意。有慢性胃炎20年,吸烟史30年,每日吸烟10支左右。体格检查 T 36℃,P 68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患者意识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双肺 (-),心界向左下轻度扩大,HR 68次/min,心音低钝,心律齐,腹软,上腹部略膨隆,剑突下轻压痛,肠鸣音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肌张力正常。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下壁及外侧壁ST-T缺血性改变伴偶见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大,左心室射血分数67%。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检查正常,血常规正常,血生化检测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入院后诊疗 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脂血症。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并给予立普妥、络活喜、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心悸、胸闷、胸痛、胸憋等症状略有好转,但是上腹部不适症状比前明显,伴纳差、嗳气。做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做胃镜检查示胃窦、胃体部黏膜充血、花斑样改变,散在糜烂灶,取病理3块进行检查。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于是更改诊断为胃心综合征,停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停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给予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口服多潘立酮(吗叮啉)、合胃散治疗,3 d后心悸、胸闷、胸憋、胸痛及上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随访半年上述症状无复发。有食管、胃部疾病者出现心脏病症状时,要考虑胃心综合征可能胃心综合征是指由于胃部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当,多表现为心前区不适、隐痛、胸闷、气短等症状。该患者有高血压,反复心悸、胸痛、胸闷、胸憋、气短伴上腹部不适3个月,因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一度被诊断为冠心病。此次发作又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治疗,应用扩冠状动脉药效果不明显,经做冠状动脉造影及胃镜检查后才得以诊断为胃心综合征。该患者有慢性胃炎20年,临床上均未对此线索予以重视。因此提示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于原患过食管、胃部疾病者,若出现胸闷、胸憋、胸痛伴上腹部不适,应想到胃心综合征的可能。胃心综合征的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都十分重要 。●本病发病年龄相对年轻,是在原有食管、胃部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心绞痛、期前收缩等,疼痛性质呈多样化。●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部、剑突处、上腹部及心前区等。●疼痛发作一般以上腹部、剑突处在先,持续时间较长;心前区疼痛在后,时间较短。疼痛与饮食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劳力无关。●多数患者伴有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胃烧灼感、胸闷、心悸等症状。●疼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其疼痛,用解痉、止痛药能使疼痛完全得到缓解。●在疾病的发作期常有心电图改变,如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随着食管、胃部疾病的好转,异常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上消化道钡剂及纤维胃镜等检查能发现食管、胃部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示冠状动脉管腔无狭窄征象。 作者:那开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