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新思录 |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学生智慧潜能开发从研究“人”开始

 lemonray 2016-06-08

*如何订阅我们?


-------------?-----------


 海派新思录 
为教育发声  让思想凝聚
融各方之长  行改革之先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联手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教育丛书编委会联手推出新栏目“海派新思录”
  
  在这里,听见他们的声音——


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一所颇有些特别的学校,这是上海唯一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其他学校的孩子用12年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而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只需要10年。在上海乃至全国,像上实这样通过学制进行探索改革的大概仅此一所。

早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实验学校就开始了“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1995年学校通过了由当时中央教科所前所长卓晴君为组长,顾明远、叶澜、吕达、廖哲勋、谈松华、桑新民、曹子芳、顾泠沅等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专家组鉴定意见认为:这是一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成果,此项研究探索出在缩短学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不增加学生心理负担的成功经验,并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实验研究队伍。

上海市实验学校不是一所普通的学校,这是一所展示、试验和检验教育思想的“实验室”。 

本期“海派新思录”,请到了与上海实验学校共同成长了近三十年的、担任校长近十年的徐红校长,与您共同分享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价值所在和育人智慧!



学生智慧潜能开发从研究“人”开始


文 | 徐红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

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很多人觉得实验学校是一所神童学校,但上海市实验学校定位的学生其实是智力程度中等偏上的。

如何开发每一个中上智力孩子的智慧潜能?首先从认识和研究每一个“人”做起。


缩短学制,是不是拔苗助长?

上实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基本学制10年,其实是可以有弹性。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学生有可能8、9年就毕业了,也可以选择11年、12年,甚至可以13年再毕业。

为什么要定这样的学制呢?我们认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

首先,每个孩子的兴趣、天赋潜能是多元的。人的天赋中不仅有语数外等学术天赋,还有很多其他的潜能。

其次,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快慢不一。有的孩子一听就会,一学就会,有的孩子成长比较慢,但这并不代表快的聪明、慢的就笨,可能只是因为他认知的风格不一样。既然有少年天才,也就有大器晚成的。

我们充分地去了解每个孩子智能的多元趋向以及他发展节奏的变化,再给出他适合的学制。 


课程如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吃饱。所以我们首先打造了核心课程,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解决了温饱后,要解决营养。所以我们建设了学养课程。给予每个孩子全面成长必须具备的一些营养。

营养跟上后,还需要考虑不同孩子的个别化需求。在两类课程以外,我们首设了特需课程

特需课程是为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设,可以说是私人定制的课程。而学校要做的就是甄别和发现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兴趣特长、核心能力等,并通过课程帮助他认识自己,发展潜能。

很多人活到四五十岁都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和能力在哪里?我们希望在他基础教育求学阶段做些探索。 


学生可否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相信,学生在弹性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做很多事情,这是课堂教学满足不了的。

所以我们的学生可以有弹性的学习时间,可以有灵活的学习安排。弹性的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在教室里,可以不在教室里。

我们还有专门的学习空间,这里的学生他们有自主学习研究室,如果你的特需得到认可,他还可以有自己的办公桌、电脑,条件可能比教师还好。

 

教育要“扬长避短”还是“护长容短”?

我们通常讲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我认为,在目前教育的形态里面,我们更要护长容短,只有人尽其才,具有护长容短的眼光和胸怀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我们多年的实验发现,一个具有极强的创新型人才,他在小的时候往往是带有一定破坏性的,而孩子的这种特点往往在教育中被视为“短”。如何甄别这样的“短”,并且容“短”护长,是实验学校近年来思考最多的。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之一:
中上智力孩子的智慧潜能如何被发现?

1981年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作为科研任务接受了以“早期开发中上智力儿童少年智慧潜能”为主题的科研项目。该项目的实验假设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潜能,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因为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原因,智力发展比较好,只要教学过程组织得比较合理,就能提早打开儿童智慧的闸门,使得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儿童少年能提前两三年时间完成现行中小学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获得良好的发展。

但如何实现这样的愿景呢? 

倘若每一个孩子都视为独一无二的精灵,我们就必须去认识每一个孩子。不仅要知道他/她们的姓名、性别和外在形象等基本特征,更要由表及里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如好奇心表现在哪些方面,天赋特长在哪个阶段显现,以及个性特征偏于哪类性向等。

认识孩子的丰富性

挖掘孩子丰富性蕴藏的巨大价值需要多方主体采用多种方式协同努力,渐而最大化程度发挥其促进孩子发展与成长的价值。

多方主体包括孩子自身、孩子的同伴、孩子的教师与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包括孩子自身的作品呈现、同伴对孩子的评价、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观察以及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学校组织的调查等

值得提出的是,我校是以孩子对其自身的认识为主,以同伴、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为辅,二者之间互为补充互相解释,以期对孩子的丰富性形成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认识,摒弃浅显化表面化的认识。

一是孩子自身通过作品彰显其丰富性。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如与自己进行对话,写下对自己的认识,画一幅与自己有关的画等等,或以言语、文字和画面等作品为媒介来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自身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家长耐心倾听。倾听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了解孩子的想法,追溯孩子内在需求,防止家长、教师的自以为是。耐心、细致的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不断剖析,不断反思。

三是教师的日常观察与记录撰写。观察是细查事物的现象、动向。学校和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语言表达、情绪变化,在孩子的独特的成长经历中发现孩子的内在力量,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和方向,为孩子提供适切的学习机会,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观察可以在课堂、课后,可以在教室、操场、家里,可以在早上、中午、晚上,观察无时无刻可以进行。在观察的过程中,一是要全方位,以期彻底、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丰富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观察要降低对孩子的干预,以增加观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除了小学部的兴趣记录平台,中学部也有专门的数字化记录平台。当然,我校教师还会通过日常的案例撰写来认识孩子。

四是学校的跟踪记录。我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与孩子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但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开学之初,有些调查认识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如学校在学生一年级、三年级、中一年级、中三年级时为每位学生做视频记录,学生回答学校设计的五个问题:

(一)你每一天到学校来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你对哪些学科特别感兴趣?课外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三)你觉得学习有没有困难,遇到困难怕不怕?

(四)你遇到困难最先求助谁?

(五)你觉得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目前最完整的视频记录已积累7年共四段视频,不仅形象记录了孩子7年形体的可喜变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个性、志向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分析每一个孩子的视频回答,可以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信息,为教育实验提供了鲜活的数据资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台湾学者洪兰将其译为“精灵”,是指孩子的好奇心、本性、天赋、个性、智慧等。由此,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genius”(精灵)成为了我们共同的信念。 


认识孩子成长的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人知,让我们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从最原初的家庭环境延伸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学习影响、兴趣发展等的影响与日俱增,使得环境的创设变得越发复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位的参与。当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供的良莠不齐的外部条件,都会使孩子的成长趋于不同化,对孩子的丰富性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

我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家长进行家庭环境的相关了解,希冀在了解孩子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对孩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以期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切的学校教育。

以2015届新生家长调查为例,参与调查的新生家长共66位。基于已有的调查了解到,平时陪孩子学习和娱乐以妈妈为主,占65.1%;父母每天陪孩子的时间较长,集中于三小时及以上(48.5%)和两小时(39.4%)。

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方面,从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接受—拒绝)与对孩子的控制和要求(控制——容许)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接受 控制)、专断型(拒绝 控制)、放纵型(接受 容许)和忽视型(拒绝 容许)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作为家长,要懂得倾听,尊重孩子的内心,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指导,作出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规划,为孩子的丰富性铺设桥梁。

  二、学校环境是孩子成长最正式的环境

学校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即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社会环境。我校在环境建设中均衡了两方面的发展。

为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兴趣,丰富与发展学生个性,我校打造了包含礼趣、阅趣、思趣、探趣、艺趣和稚趣的“六趣建设”特色项目。其中,“六趣走廊”是“六趣建设”的自然环境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我校建设了学生自主研究中心、物理创新实验室、化学创新实验室、生物纳米实验室,并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了全新的现代科技体验中心,为师生提供一个国内领先的信息化互动教学体验空间,让学生尽情追求思趣、探趣。

此外,我校还有供师生强身健体的篮球场、网球场、健身房,供师生休闲与学习的音乐室、电子钢琴室、美术室、安卓工作室、苹果工作室、舞蹈房、攀岩墙、棋室、阅览室等。校园里四季花木茂盛,整个校园弥漫着花木的芬芳,点缀着明丽的校园。

在社会环境建设方面,我校开设了“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爱心节”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获得兴趣的发展。除此之外,为配合“六趣建设”,我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很多互动体验活动,如每月一次的“好书推荐”、每周一次的“微讲堂”、每月一次的“创意之星评比”、每月一次的“艺术主打星评比”、双周一次的“图书馆小馆长计划”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礼趣、阅趣、思趣、探趣、艺趣和稚趣。

三、家校合作共同构建的成长环境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场所,同时也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环境,两者间逐渐过渡,逐渐适应。孩子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为此,我校进行了家校课程的建设,使得家校合作进一步增强,在丰富家校合作形式的基础上,转变了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完善了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目前已经建立了家校课程资源库,家长课程已达近百门,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同时,我校建立了“家委会”制度,与学校通力合作;实行“家长护校”,体现人文关怀;成立“关爱家委会”,确保家长了解孩子的日常饮食。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家长群”在家校合作、助力孩子成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群”成立于2008年,目的是为了加强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互通信息,成全孩子的快乐式学习。 


依托儿童研究促进孩子成长

学校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秉承为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基的理念,逐步推进课堂转型和学校变革等。

具体而言,专业的眼光是指教师要从原先的教学者转变为儿童的研究者,综合应用观察、倾听、描述等方式,更为立体地、丰富地呈现一个具体的儿童形象,发现每一个儿童内在蕴藏的发展力量。

儿童理念支撑下的研究方法

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是我们实施一切教育活动后的必然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变革和学生发展的现实诉求,我校基于学校长期形成的儿童观念,形成了体系化的具体研究方法,即观察、倾听、描述。

(一)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理解儿童的基本前提

我校在正确的儿童观念和观察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观察体系,观察体系由性格特点、学习行为、心理问题三个范畴组成,如表所示即为观察体系。从中不难发现,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不仅观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关注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其他方面;其次,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始终坚持以业已形成的儿童观念为价值引领,将观察学生的个体化活动与社会化活动有机结合;再者,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不仅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也注重从行为表现中解读孩子的内心需求,进而富有成效地发现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所在,挖掘每一个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和创造潜能,实现每一个孩子的最佳发展。

我校学生观察各项指标

观察范畴

基本归类

性格特点

同伴交往

师生交往

集体活动

自我评价

学习行为

学习状态

学习意志

思维特点

创造能力

心理问题

情绪反常

行为反常

对抗行为

攻击行为

 (二)全神贯注的倾听是理解儿童的有效媒介

我校基于对于倾听理念的研究,主张“人是一种能倾听的存在,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教育不仅要通过倾听而进行,而且要培养会倾听的人。”(张华,《研究性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提倡全神贯注的倾听能够为人的言说和存在奠基,益于互动式对话的良好展开,实现意义共享和达成教育性理解,进而在彼此的心灵深处形成默契感和共识感。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倾听学生的基本原则:

一是倾听所有学生的心声,而不是个别学生的声音,只有悦纳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为教师了解每一个真实的儿童提供可能;

二是倾听要突破仅对有声的言语进行倾听,也要对无声的言语进行倾听,如沉默之声、行为举止等,有机结合有声言语和无声言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儿童真正想表达的内在想法,从而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调整和教学优化;

三是倾听要串联学生与他者的声音,而不要将彼此的声音孤立开来,失去了解学生情况的关键信息,以便能够为做出更大范围的教学决策提供更为丰富的证据支持。倘若每个教师都能致力于良好倾听关系的形成,优质课堂的生成与意义建构、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便就有望成为可能的现实。

(三)基于事实的描述是理解儿童的有机载体

我校历来重视对儿童进行描述性记录,儿童描述植根于特定教学情境下的课堂细节和真实儿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全神贯注的倾听能使儿童描述更加具体、丰富、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引发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的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并最终促进儿童发展。

为实施更为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的儿童成长记录,上实建立了专门的数字记录平台对儿童的各项行为及心理变化进行记录为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证据支撑,形成了具有上实特色的研究经验。 

上实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她肩负着教育实验和普教科研的使命。因此,每一位进入实验大家庭的孩子,都是我们教师观察、记录、跟踪、分析的主体。我们相信,长期的过程性记录与全面深入的描述性记录能为我们认识孩子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提供有效支持,我们也相信上实能够依托专业化的眼光,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