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巴比松到瓦尔登湖 | 木木文摘

 昵称34114238 2016-06-08

  柯罗的作品《蒙特枫丹的回忆》,画的是巴黎北部桑利斯小镇附近的一个地方,柯罗曾经去过那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画面上微风轻拂、晨雾缭绕,清静的湖面上是梦幻般的倒影,一个母亲正带着孩子在采摘——是梦境还是现实?这也许是柯罗梦想的世外桃源吧!

  柯罗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在他60岁后,他的画卖出了大价钱,但他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时常把钱捐助给贫困的画友,所以大家都称他“柯罗老爹”。

隐居田园的农民画家米勒

  米勒是巴比松画派中最有成就的大家,生在农民家庭的他从小就在田里干活。一次,他看到一本《圣经》,就照着插图的样子画起来。乡亲见他在这方面有灵气,就凑了点钱送他到巴黎学画。老实内向的米勒不善于与城里人打交道,也不习惯城市生活,平时只能够靠画一些小作品来维持生计,生活过得相当艰难。巴黎城内唯一能够吸引他的地方就是罗浮宫博物馆,他常常在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画作前驻足欣赏,被深深吸引而流连忘返。

  1849年,米勒的一幅画作被人买走,他用这笔钱做盘缠,举家搬到了巴比松。定居巴比松后,米勒依然亲自下田劳动。他喜欢观察田间干活的农民,画了许多速写,然后在家里完成油画,当需要模特的时候就让妻子为他摆个样子。

  《播种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定居后的第一幅作品,后来他把这幅速写稿改成了油画并在巴黎的艺术沙龙展出,引起一片哗然。以农民为主角的画,挂在艺术沙龙里显得不伦不类。但是米勒并不理会这些,面对各种批评,米勒说:“看见了命定非汗流满面不能生活的人时,把心中的感想率直地描写出来,难道是不可以的吗?有人说我反对乡村美,其实我在乡村所发现的比美更多。”

  在米勒的另一幅作品《嫁接树木的农夫》中,年轻的农民夫妻站在自己干净整洁的农舍前面,丈夫正在给树木嫁接,妻子抱着孩子在一边看着,画面展现的是农民拥有小块田地的幸福生活,日子过得平淡而惬意。米勒的父亲就是这样的农民,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样田园牧歌般的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简朴生活的真谛

  在巴比松画家生活的年代里,巴黎已经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和时尚消费的中心。原来生活在广大农村里的农民纷纷涌入巴黎,实现了他们做城里人的梦想。在这个时候,米勒等画家却偏偏离开都市搬到乡下去,这是为什么呢?这些画家凭着自己的画技,只要肯迎合市场,想在城里生活是不难的。他们执意要去巴比松,除了热爱自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之外,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自己动手盖起了一间小木屋,耕地种菜,砍柴钓鱼。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每个月只花1美元,维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把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写成了《瓦尔登湖》一书。在书里,我们看到梭罗并没有因物质匮乏而窘迫,相反,正是由于他舍弃了一切身外之物,才有精力潜心研究自然、探索人生,书中洋溢着一种淡泊、宁静之美。

  事实上,简朴生活不仅可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个人而言也是一种明智的低碳生活方式。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庄子》《蒙田随笔》《徒然草》等名著对此都有十分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让我们受益终生。在这些至理名言里,我最喜欢吾师丰子恺的话:“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话虽然说得平和,却蕴含着隽永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