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子女反而不易成才?

 本明书馆 2016-06-08

2016-06-07 08:59

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有个意外的发现,有两类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状况,一类是军人家庭、一类是教师家庭。

这似乎有些让人意外,在这些家庭中,父母往往拥有高学历,有些事业上还很成功,却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充满了挫败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军人家庭里,普遍施行着上传下达、权威命令的教育方式。父母习惯于向子女发号施令,“一、二、三,快去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想法往往无从表达,内心感受被直接忽略,本性受到压抑。孩子幼年时,还无力抗命,会乖乖听话。但到了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争取平等,要求独立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此时如果父母依然延续以往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性格怪异、学习不良、行为不端等。

教师的子女反而不易成才?真相竟然是这样

这似乎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教书育人者的家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孩子吗?还真是这样。

据观察,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教师的子女反而不易成才?真相竟然是这样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在中国,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当然,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相当多的一线教师穷于应付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难免视野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教师的子女反而不易成才?真相竟然是这样

说到底,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第一环节。教育若建立在不平等、不尊重的基础上,“弹簧效应”将不可避免。而父母的视野和情怀也决定了教育质量的好坏。

所以,不管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回家时请回归父母本色,把职场角色和家庭角色分开。

下班回到家,就请走出你的社会角色,做纯粹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忘记职场上的条条框框,跟孩子一起淘气,也不妨向他们吐露心声,诉说自己曾经的失败。

即使你叱咤职场,刚拿下一个大合同,或打赢一场官司,回家时也请忘记你的荣耀,蹲下身子和孩子讲话,亲手为孩子做一顿晚餐……家里的你,不再是军人、教师、律师、老总……你只是个父亲或者母亲,你要做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成长,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