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高考作文题谈对联创作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我们需要提前备好行囊。想要迈入对联创作之门,我们也需要提前准备好“行囊”。
这个“行囊”其实就是知识储备,它装在我们的脑子里。有人会说,我啥也不懂,怎么写啊?或者问,我啥时候才能写到那么好啊?万事开头难。写联亦是如此。一开始即使你把对联的知识都掌握了,可是真要下笔还是觉得无处着力。如果这个时候,你叹气说,我看了那么多东西,储备了那么多知识,貌似都没用啊!那你就错了。只要你开始了这段旅程,起初也许是因为不熟悉而磕磕绊绊,但只要拿好行囊,坚持往前走,美丽的风景总会出现,美丽的心情也总会拥有。
有好多人总不愿意为自己的“行囊”多准备点东西,总想只拿有用的。这一点在应对旅行的时候,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能带那么多负重在路上,要懂得取舍。而对于对联创作这个旅程的话,我则觉得,“行囊”越丰富越好。不管是历史、地理还是文学的知识,多去撷取,总是好的。因为别看对联是简单的两行字,其实它是包罗万象的。要想走得远,爬得高,请先充实自己的脑袋,然后才可能厚积薄发。
对于初学对联者来说,基本是处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个状态。遇到自己熟悉的联题,可能就会写得多一点,充实一点,更有话说;而遇到不熟悉的题目,基本就觉得无处下手,比较难以发挥了。
然后,随着不断努力去学习各种联风,学习不同题材的联作的写作方法,我们对于对联创作的把握渐渐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达到一个状态,就是不管什么题目,拿过来都能写出比较不错的联作。
这个状态,可以称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什么意思呢?即使你有话说,也不要写得跟裹脚布似的,要讲求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对于依然不太熟悉的题目,也要努力寻找角度,争取做到把联写得充实、饱满。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对联创作的态度:
如果你是抱着追求艺术的态度去创作对联的话,那么对自己的要求绝对是100分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写联达到了98分的水准,我们说,在对于自身的要求中,你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但如果你创作是为了写征联的话,就另当别论了。首先,55分的水准肯定不行的,这表明你可能连《联律通则》还没摸透,这样怎么会入选呢?但是也不需要写得太好,61分的水平往往是恰如其分的。不但做到内容合格了,还稍微有一点自己的小发挥。完美!
虚拟与现实,是对联创作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的两个方面。
从对题材的把握来看,有些题材或者题目,我们可能亲身去体会过,去看过,我们了解它的“现实”。有些题材或者题目,要么是我们根本没有实地考察过,要么就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无法碰触,基本靠“虚拟”。
这两种情况下,写联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现实的东西,在我们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诸多实在的影像,在立意的时候要绕开这些印象比较难。而这些影像的存在,却往往又能帮我们很快确定立意出发点。虚拟的东西,本身就可能天马行空的,因此在立意上可以更加随心所欲,不受拘囿。但也因为它的虚拟性,往往在切入的时候比较难以抓住重点,不好下手。因此,以我的经验来看,这两个方面的题材写出的东西是经常不太一样的。
虚与实,也是在对联创作立意和表达的时候,需要去权衡和分配的两个基本要素。在看联评时经常会看到“由实到虚”“由虚入实”之类的话,这就是告诉我们写联的时候,虚实结合是非常考验水平的。
当看到老腔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里掀起了一阵骚动。我在之前4月份论坛写联活动中出过这题目。因此被大家称为高考作文“神预测”。其实我也不是神预测,当时在出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是考虑了其本身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老腔发源自秦岭,那里本来就是一个底蕴极其深厚的地方。老腔本身苍凉激越的腔调,通过春晚的表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觉得这个题目是值得写的,可实可虚,发挥余地比较大。而当时联友们完成的作品也都非常精彩。
如果仅从作为对联题目来看,“书签”这个题目就显得单薄了很多。首先它不具备太多底蕴,其次它的功能也是非常狭窄和单一。也就是说,它身上承载的“内蕴”不太容易去挖掘。角度不太好找。不信大家可以尝试以此为题目创作一幅对联看看。
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件事情,感觉就是有点“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好多网友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关你屁事”。当然,这个我不多展开论述。
这个题目倒是让我想说说评价他人对联这回事,通俗地说,应该称之为“对联鉴赏”。诗词鉴赏、对联鉴赏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热衷的。因此我们能看到诸如《诗品》、《文心雕龙》、《随园诗话》、《对联话》等一大批优秀的书籍流传下来。
鉴赏他人的对联作品,需不需要什么资格?如何能做到切中肯綮?这些都是大家普遍议论的问题。
关于资格问题。有人说我不会做饭,我就不能评价饭做得好吃不好吃么?我不会踢球,我就不能评价某人踢得好不好么?当然可以。但这个“可以”,我认为是建立在“懂”的基础上的。你可以不会写,但你不能不具备对联的知识以及通常的文学审美情趣。就好比说,一个失去味觉的人,肯定是无法评价一盘菜好吃与否的;一个不懂足球知识的人,肯定也基本无法看懂足球比赛。一个不具备基本对联审美基础的人,我们也可以说,他不适合去鉴赏对联。
至于对联鉴赏如何做到切中肯綮,这个要求就属于更高标准了。我相信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对联界,金锐大师的鉴赏水平受到一致认可,那是建立在他对对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不要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不同的哈姆雷特,他还是哈姆雷特。而如果对对联没有深刻认识的话,你很可能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孙悟空”。驴唇不对马嘴了。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