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正中手术入路的前世今生 l 在神经外科的发展的早期,后颅窝占位病变的手术死亡率极高(extremely high mortality rate)。由于术前评估方法的粗糙、手术操作技术的粗鲁,所以肿瘤切除常常以失败告终,使得外科医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极为不情愿的做这类手术。 l 当时,在脆弱的血管神经之间,外科医生常常是用手指将肿瘤“挖”出,由此可见操作技术之粗鲁。为了改善当时的情况,达到“非创伤性”分离,1909年Krause发明了一种新技术——用真空吸引器切除肿瘤。 l 1893年,Allen Starr统计了他自己的15例小脑肿瘤的手术,仅有一例存活。 l 基于上述令人沮丧的结果,1902年Hermann Oppenheim将小脑病变归纳至手术禁区(据文献报道,病死率高于70%)。 l 1913年,Fedor Krause发明了不一样的手术入路去处理小脑肿瘤,也就是广泛的显露后颅窝的两侧。但是,结果仍是惨淡,手术后也只有一小部分病人得以存活,病死率高达67%-88%。 ![]() (图示:Krause枕下正中手术入路:广泛的寰椎后弓切开,以利颅颈交界区减压;“Y”型切开硬脑膜。) l 整个枕下区域的广泛显露常用于后颅窝的手术。Victor Horsley和Harvey Cushing分别于1904年和1905年均报道了“通过一种弓箭型切口广泛显露双侧小脑半球”。 l 这种手术方法的好处在于:由于显露范围广泛,所以可以避免手术中对于脑干的挤压;当肿瘤次全切除以及脑肿胀后,还可达到后颅窝减压的目的。 l 基于Horsley自己的经验,他认为牺牲掉大部分的小脑组织,仅会产生轻微的或是不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采用这个入路,在分开枕下小脑蚓部后,可显露四脑室内的病变。 l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手术效果。Robert W. Rand和M. Gazi Yasargil提出了创伤性更小的手术入路,这大大降低了病死率和病残率。 ROBERT W. RAND YASARGIL l 关键的是——在后颅窝蛛网膜下腔精细的分离,利用自然结构的裂隙进入四脑室。这可以显著的改善手术效果。 (图示:Yasargil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为枕下正中入路。) 四脑室手术路径解剖 · 后颅窝是三个颅窝中最深的,容纳着最为复杂的结构:小脑、脑干、十对颅神经以及相关的动静脉复合体。 · 后颅窝位于小脑幕切迹和枕骨大孔之间,周围环绕着枕骨、颞骨、顶骨和蝶骨。 · 在这狭窄的空间内,几乎容纳了整个脑体积的1/8。而且,绝大多数极为重要的神经传导路径都位于此,包括意识调控、心血管功能、自主神经调控、运动感觉功能以及平衡和步态控制中枢。 · 经枕下入路,通过三角区(两侧扁桃体之间)、小脑延髓裂进入四脑室。 (图示:四脑室结构—菱形窝及其周围结构) · 以往,进入四脑室需要分开小脑蚓部,必要时还需切除部分小脑半球内侧面才可完成。现在,通过小脑延髓裂的仔细分离,也可提供较为宽敞的路径从尾端进入四脑室。 · 打开Magendie氏孔和脉络丛组织,可以良好的显露四脑室底全长,而不需要分开小脑蚓部或是切除小脑半球内侧。 (图示:经枕下正中入路显露四脑室。注意观察:分开小脑延髓裂后,仔细将小脑结节和蚓垂牵开,这就可以为进入四脑室提供了较为宽敞的通路,而无需分离下蚓部。) · 此外,通过打开下髓帆,能够探及整个四脑室,包括顶部、侧隐窝、Luschka氏孔和中脑导水管。 · 分开髓帆和脉络膜组织并不会产生的功能障碍。相反,分离小脑蚓部,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
手术技术 1. 体位 · 坐位或是俯卧位均适用于后颅窝手术(包括四脑室手术)。 · 坐位优点:有利于后颅窝的静脉回流;有利于血液、脑脊液及冲洗液流出术野。但是坐位的麻醉风险较高,可导致心肺功能不稳、气栓。脑脊液的过度丢失还可导致重度颅内积气或脑室塌陷。 · 此外,坐位时,四脑室的显露还需要牵开小脑半球以对抗重力影响,这可能会挫伤小脑半球组织。 · 俯卧位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患者感觉舒适。通过调整患者头部位置,可使一侧的小脑半球下垂,偏离脑干表面,开放髓帆下通道。同时,手术分离是在垂直方向上操作,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体位,术野视角最佳。 Step 1 · 头部和身体抬高20-30° · 这个体位的意义在于:使头部高于胸部水平,有利于静脉回流。 Step 2 · 头部前屈45°,目的是使小脑幕呈垂直方向。 · 这种“协和飞机式”体位是一种有效的工作体位,有利于术者在小脑下表面和四脑室内进行分离操作。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压迫气管插管和喉部。 · 过度前屈可压迫颈静脉,造成静脉回流障碍。 Step 3 · 如果病变的主体居中,则无需旋转头部。 · 但是,如果病变偏于一侧,则需将头部轻度旋转5-15° 2. 关键手术解剖结构及标记 · 术前要标记颅骨及脊柱后外侧的重要解剖结构,如外耳道、乳突、上项线、枕外隆突、枕骨大孔及C2棘突。 (图示:依据枕颈交界后部解剖标志性结构,勾画开颅范围。中线切口应下达C2棘突(该解剖结构较易触及)。 · 通常,开颅范围从枕骨大孔至下项线,直径约3cm,一般居中或轻度偏于一侧。 · 如有必要,可磨除C1后弓上缘,以使颅颈交界区的视角更佳。 3.开颅及打开硬脑膜 Step 1 · 手术切口:起自枕外隆突,下达C2棘突。 Step 2 · 牵开皮肤,辨认项韧带,严格于中线切开项韧带。之所以要严格居于中线切开,是因为可以避免误入血供极为丰富的肌肉组织。 Step 3 · 牵开枕下肌群,即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于寰椎后弓结节上剥离头后小直肌,显露枕骨大孔和寰椎后弓。 · 局部止血要迅速、精准。 · 牵开肌肉后,于旁正中钻孔2个,显露两侧小脑半球的硬膜。
Step 4 · 用椎板咬骨钳咬除两个骨孔之间的骨桥和枕内嵴,避免损伤枕窦。
Step 5 · 在仔细分离骨孔下硬膜和枕窦后,铣刀游离骨瓣。 · 游离骨瓣方向:分别从两个骨孔开始,弧形朝向枕骨大孔。
Step 6 · 因枕骨大孔后缘较厚,需用磨钻磨除之,避免损伤颅颈交界区硬膜。 · 注意辨认并保护好椎动脉。 Step 7 A · 可用“开门”方式,将骨瓣连同寰枕筋膜向尾端牵开、固定于项韧带。 · 不过这种key-hole方法并不能提供良好的颈-延髓区术野显露。 Step 7 B · 如需暴露上颈髓,则要将骨窗向下延伸。 · 去除骨瓣后,需要额外磨除寰椎后弓上缘,即可显露颈-延髓交界区(并不一定要完全去除寰椎后弓)。 Step 8 · “Y”型切开硬脑膜,牵开、固定。 · 对于年轻人,枕骨大孔区硬脑膜交通静脉和环窦较发达。切开硬膜时有时会碰到较为凶猛的静脉出血,需缝扎或止血钳止血。
4. 硬膜下分离操作 Step 1 · 打开硬脑膜即可见完整的蛛网膜和小脑延髓池。 · 第一步就是要打开蛛网膜,释放脑脊液。然后是分离小脑扁桃体和四脑室底。
Step 2 · 打开蛛网膜后即看见颈-延髓以及小脑下表面。 · 注意:小脑扁桃体和二腹叶掩盖了进入四脑室的通道。 · 延髓两侧可看见椎动脉。PICA走形于小脑延髓裂中。 Step 3 · 向两侧分离,即可见右侧VA进入颅内。 · 注意观察:副神经颈支和第一个齿状韧带。 Step 4 · 分离脑干后,可见舌下神经进入舌下神经管。 · 注意观察右侧VA和副神经。
Step 5 · 牵开小脑,即可见四脑室脉络丛和迷走神经。 · 注意观察:靠近后组颅神经的PICA的第一个环襻。
Step 6 · 向内侧分离,牵开右侧小脑扁桃体。两侧的小脑后动脉走形于两侧小脑扁桃体形成的三角区。 · 注意观察小脑延髓裂,这是小脑扁桃体和延髓之间形成狭窄裂隙。
Step 7 · 为了要观察四脑室,就需将小脑扁桃体牵离开延髓。注意不要损伤PICA。 · 自延髓上分离脉络膜组织,扩大Magendie氏孔。 · 注意观察四脑室尾端。
Step 8 · 在打开Magendie氏孔和脉络膜组织后,轻轻地牵开下髓帆和小脑蚓部,即可获得宽广的四脑室视角。 · 显露菱形窝尾端,即见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 还可观察到最后区,这是一三角区域,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尾端,富含血管的红色的胶质细胞组织。 · 注意观察白色的髓纹。 Step 9 · 轻度调整头部位置 仔细分离,就可显露四脑室的头端,而无需切开、分离小脑蚓部,这样就可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共济失调。 · 根据面神经膝部的走行,面丘位于髓纹的头端。 · 注意观察:正中沟和界沟之间的正中隆起。 · 注意观察:导水管和上髓帆。
Step 10 · 向四脑室外侧分离,可见前庭区和四脑室侧隐窝。 · 注意观察:髓纹、面丘和菱形窝的界沟。
Step 11 ·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观察颅颈交界区,可见左侧椎动脉进入颅内的走行。 · 注意观察第一个齿状韧带。 · 副神经脊髓支穿经VA;舌下神经走行进入舌下神经管。
Step 12 · 分离展示VA的颅内段和颅外段。切开颅颈交界区后外侧硬膜后,剥离子指向第一颈神经根。 · 注意观察副神经脊支。
5. 关颅 · 后颅窝关颅必须要仔细、谨慎。 · 硬膜下操作完成后,硬膜下要充填林格氏液。 · 水密缝合硬脑膜后,凝胶海绵贴敷。 · 钛片钛钉固定骨瓣。 · 分层缝合枕下肌群。 · 不必放置引流管。 注意事项 · 糟糕的术前计划会带来糟糕的术野显露,这会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计划是手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手术医生的重中之重。 · 体位摆放不恰当,则直接会导致术野显露不充分。 · 如若中线迷失,则会误入肌肉群中,这将导致大量的出血和颅骨显露不恰当,术后患者也会感到明显不适。 · 颅骨钻孔时损伤枕窦和环窦,则会出现大量的静脉出血。 · 如若脑脊液释放不充分,在分离过程中则会导致小脑表面的损伤。 · 切除肿瘤过程中,如若菱形窝损伤,则会产生严重的颅神经功能障碍。 · 如若肿瘤切除不完全或是脑室内血凝块堵塞,均可导致术后脑积水。如若发生,可考虑进行内镜三脑室底造瘘。 · 硬脑膜缝合不严密,则会发生脑脊液漏。 小窍门 · 术前要花时间仔细考虑手术计划和手术体位。这样就能获得一个良好的术野显露和舒适的工作体位。 · 术前需做如下标记:(1)颅骨和浅表神经血管的解剖标记;(2)骨瓣位置;(3)手术切口 · 使用“协和飞机式”俯卧位,可以有效的避免牵拉小脑和分离下蚓部。 · 枕下“开门式”keyhole开颅步骤:(1)旁正中钻2个,去除枕内嵴;(2)铣刀游离骨瓣;(3)将骨瓣抬起;(4)骨瓣固定于项上线。 · 开颅步骤:(1)旁正中钻孔2个;(2)枕下正中开颅;(3)为显露颈-延髓交界区可部分磨除寰椎后弓上缘,无需完全切除后弓。 · 反向“Y”型切开硬脑膜可避免损伤枕窦。年轻人或是儿童,枕骨大孔区引流静脉较为发达,可以使用缝扎或是止血钳止血。 · 硬膜下分离的第一步是充分释放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 · 硬膜下操作完成后,应水密缝合硬脑膜(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均可)。如果硬脑膜张力较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取小片肌肉修补,也可用人工硬脑膜。 · 骨瓣还纳,钛片固定。 · 枕下肌群分层严密缝合,有助于避免术后脑脊液漏。 · 无需放置引流管,以避免术后脑脊液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