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风建设月 | 童盟:《史记》和《左传》读后的一点小思考(阅读节征文)

 郑公书馆298 2016-06-09

《史记》的记述上启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全书贯穿将近3000多年的历史。《左传》则聚焦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年之间,总共269年的历史。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后认为,《史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左传》的继承与发展,换而言之,《史记》中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述有部分内容是参考和借鉴了《左传》。然而,我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却存在着细节方面的问题,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与思考。

学风建设月 | 童盟:《史记》和《左传》读后的一点小思考(阅读节征文)

晋文公复国图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第二十四代国君,是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暮年即位,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成功平定叛乱,提高了自己在诸侯间的威望。后来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最终,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承认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身份。

然而,关于晋文公死亡的年龄,我在对比阅读《史记》和《左传》时,发现其中的表述差距很大。

其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提出的观点。《史记·晋世家》中提到晋文公的年龄问题的共有三处“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献公二十二年……重耳遂奔狄。狄,母其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和“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最后,同样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九年冬,晋文公卒”的信息可推断出:晋文公的出亡年龄是四十三岁,而其死亡年龄则估计为七十岁。

另一种观点是《左传》里提出的:“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有魏武子、贾佗以为股肱。”《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提及“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并于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中可以推断出:晋文公的出亡年龄为十七岁,而重耳死亡年龄或是四十四岁。

由此不难看出,《史记·晋世家》认为晋文公的出亡年龄是四十三岁,死亡年龄为七十岁左右;而《左传》中则说晋文公重耳出亡年龄为十七岁,而死亡年龄可能是四十四岁左右。因为两者的观点差距很大,我认为这很有研究的价值。

我认为在分析晋文公死亡年龄问题之前,有一点是亟待搞清楚的,那就是晋文公在外流亡的时间。

《史记·晋世家》提及“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左传·昭公十三年》所说 “我先君文公,胡季姬之子也。……亡十九年,守志弥笃”。另外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中也陈述了“晋文公以僖五年出奔,在狄十二年,二十四年方入晋,以夏正数之,则整十九年”的观点。由此我们可以相信,晋文公流亡在外的时间应该可以确定为十九年。

既然肯定了晋文公在外流亡的时间为十九年之后,我便开始仔细分析这两种说法,从事实和情理两个角度推断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可靠。

学风建设月 | 童盟:《史记》和《左传》读后的一点小思考(阅读节征文)

晋文公复国图

首先,《史记·晋世家》所载:“十四年九月,惠公卒,太子圉立,是为怀公。子圉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内之。子圉之立,畏秦之伐也。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肯召。怀公怒,囚狐突。突曰:‘臣子事重耳有年数矣,今召之,是教之反君也何以教之?’怀公卒杀狐突。”上文所提到的狐突,与晋文公重耳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晋文公重耳之母为狄人,而晋文公的母亲便是这位狐突的女儿。”上文中所提的“十四年九月”,便是晋文公流亡即将回国的前一年。若按照《史记·晋世家》所载“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奔狄时年四十三”来推算:晋文公重耳是四十三岁出逃,那么此时晋文公的母亲理应已经超过六十岁。其后,通过前文的论证可以确定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那么十九年之后晋文公的母亲就应该已有八十岁高龄了,而刚才所提到狐突又是在晋文公流亡即将回国的前一年被害,那么狐突此时就将近一百岁了。春秋时期难有人能如此长寿,就算狐突真的若此长寿,而且有与晋文公关系密切,为何史书上却只字未提,岂不怪哉。所以,我以为《史记·晋世家》中关于晋文公重耳是四十三岁出逃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左传》中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在狄地娶一妻,名季隗,晋文公即将离开狄地前往齐国之前嘱咐季隗:“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季隗回答道:“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通过史料记载季隗此时二十五岁,重耳为二十九岁,待二十五年后,季隗五十岁。这种说法我认为尚在情理之中,若引用《史记·晋世家》的说法我们再来看:重耳出奔时年已四十三,那么在季隗与晋文公重耳道别时,重耳估计已经五十多岁了,二十五年之后其已将近八十岁,晋文公怎么确定她能活到八十岁,就算晋文公重耳能活到八十岁,在季隗与晋文公重耳道别时,晋文公已是暮年,而季隗尚很年轻,若是一对青年夫妻,这样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誓言或许可能信守一生,可对于这样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夫妻来说,这样的誓言岂不是在白白耗费季隗的青春,季隗和晋文公重耳的誓言又怎能长久,所以推测《史记》的记述不准确。

第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从狄地到齐国,后又相继来到卫、曹、宋、郑、楚、最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国国君秦穆公的支持回国即位,虽然各国国君针对晋文公的前来给予的接待是有好有差,但是各国的有识之士都认为重耳是身负天命之人,此人必将前途无量。《左传》中记载,先是大夫叔詹对郑文公说:“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后又是楚国令尹子玉则对楚成王劝谏:“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若按《史记·晋世家》所言,晋文公四十四岁出奔,经过十几年的在外奔波,一是,医疗技术较为落后,且饱受颠簸劳碌之苦,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从小娇生惯养的诸侯王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既然晋文公命已不长,又有何惧哉。再是,若当时晋文公已是五十岁的老人,当时人均寿命都很短,就算不经历颠簸流离之苦,也已行将就木,何必担心晋文公重耳对自己国家的威胁。

学风建设月 | 童盟:《史记》和《左传》读后的一点小思考(阅读节征文)

晋文公复国图

总而言之,我推测以为《左传》当中关于晋文公十七岁出奔,历经十九年颠沛流离之后回归晋国,在位时间有八年七个月,并于四十四岁时去世的说法更为可靠。

假如推定《左传》的记述更为准确,又正如本文肇始所言《史记》是对《左传》的继承,那为什么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会存在错误呢?有人会轻率的回答,肯定是司马迁烛光昏暗、老眼昏花写错了吧。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这么武断的下结论,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习者,还当时刻保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我希望通过我进一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后,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真正的答案。

作者:童盟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编辑:蒋宇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