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阿全:高凤翰《砚史》的故事

 把吴钩看了 2016-06-09

阿全今天继续整理岳父过去的文稿,下午三时码完文字,

眼力不支,尚未校对,先贴出来给诸位解闷吧。


昔在篆刻家矫毅燕瓦楼看到一部高凤翰《砚史》,镌刻精美,叹为观止。他见我心有所好,毫不吝啬地说:“你喜欢就拿去吧。”我知道这是他抄家发回之物,怎能以一己之欲而夺人所珍。

《砚史》的制作,始于宋代米芾,《四库全书》收入,所记的砚仅20余方,无图,只论述形制及产地;元代陆友也有《砚史》之作,但早已失传。现有砚图以“史”名的,则为宿迁王相嘱太仓王曰申摹刻的高凤翰《砚史》4卷。

《砚史》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沉痛故事。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西亭、南村、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擅长书画篆刻,自右臂病废。改用左手创作,平生嗜砚,收藏有1000多方。他选择其中最佳的,视砚材的长短大小,石质的精粗软硬及凹凸嵚崎各种自然形态,亲手雕凿制作成不同形式并加以铭跋题署,有砚图112幅的《砚史》4卷,藏于家中。

高凤翰一生坎坷不遇,康熙50年(1711)中秀才,雍正5年(1727)经举荐试用安徽歙县县丞。乾隆2年(1737)受卢雅雨案牵连入狱,不久释放,故有句云:“到底曾参未杀人”的自明。然终以“结党列欵,遂遭废斥。”他在建安砖砚跋云:“色黄紫,较瓦头差小枯涩耳。一瓦之微,亦有世道升降之感乃尔耶!”这则题跋是与大气的未央宫瓦头砚相比得出的差异,借题发挥意图胸中块垒。他脱离仕途后,就漫游扬州、苏州等地。在苏州期间,代江苏巡抚徐士林撰《万年桥记》,见《南阜山人学文有稿》,《苏州史志》2013年年刊载有全文。又游览了太湖、渔洋、灵岩、玄墓、铜坑、虎丘诸胜。他晚年贫病交迫,老境凄凉,乾隆14年(1749)在故乡去世。他死后门柞襄薄,无人保存其遗稿,《砚史》也就不知去向。宿迁王相,博学好古,多方搜求,才在高的族孙家中访得,以高价购得,摹刻拓印,始得流传,这时离高凤翰去世已90年了。

王相(1789-1852)字惜庵,原籍浙江嘉兴。他不屑科举,平生酷嗜古籍及金石书画,收藏善本书达40万卷,在宿迁富贵街筑园名倦圃,一时名士都与他往来。

王相后于高凤翰40年,对《砚史》评价很高,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购得《砚史》后,即在江浙一带寻访摹刻名手。当见到王曰申为万承纪缩摹百二十汉碑于砚背,几与汉碑原貌无甚差别,认为摹刻《砚史》舍此人莫属。后经人介绍始于王曰申订交,委托他摹刻《砚史》的重任。

王曰申(约1788-1841)字子若,是清代名画家王原祁五世孙。绘画得家法,又工金石篆刻,且精医道。家境贫寒,居住在苏州东美巷一所出租房靠书画篆刻及行医维持全家生活。许乃谷诗云:“王郎手无点金术,负米养亲一枝笔。朅来海上汗漫游,幅幅云烟手中出。”

王曰申接受了摹刻《砚史》的委托,就谢绝一切书画的工作,专心刻砚。王相也非常信任他,一切工作的安排均由王曰申一手经理,并预付了纹银100两,包揽了他家的全部开支。从此书信往来,两人的精力差不多都投入到了摹刻《砚史》的工作中。

摹刻工作始于道光18年(1838),王相本意用青石,王曰申主张用苏州的蒦村石,因其“石质濡糯,一经磨洗镌刻,愈拓愈坚,虽拓千百本,不致改观。”王相不以为然,在信上批道:“蒦村石质细嫩,摹刻易于毕肖,至谓愈拓愈坚,则先生欺人语耳。”最后还是同意用了蒦村石,可见王相对王曰申的尊重,不忍在用料问题上的坚持影响他的情绪。

正当王曰申苦心孤诣,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伴随着这一创作全部过程的却是家中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变故。虽遭两子丧亡,老母弃养之痛,自身有患上了肺痨,却不气馁,仍“夜燃两三白蜡修刻,而四围置火,助暖驱寒,夜夜习以为常。”甚至在连连呕血、生命垂危时还祷告神灵“愿假一年寿,毕《砚史》工而后死。”其为摹刻《砚史》的献身精神感人肺腑。

王相与王曰申始终没有见过面,只是书信往来。道光21年(1841)闰三月下旬,王曰申病益沉重,自知不久人世,就把已完工的砚图(石)及《砚史》原册,托人带交王相,并附信道:“惟日前所接百金,到手先支付逋负,实已用去,尚存廿余金,亦不能完大缺之璧,盖未及计此时之不能始终也。兹谨具借券一纸,乞照入。弟病苟能延愈,必当措缴。如弟病不起,又无后,妻孥亦将转沟壑,则借券又一失约矣。汗颜力疾,具此复谢,徒呼负负而已。”言辞凄切,令人叹息。不久于415日抱憾去世,身后萧条,几无以为殓,封建社会的文人结局,何等悲惨。

道光29年(1849),包世臣的学生吴熙载接手了王曰申的未竞工作,他着眼于利益点,换用木板,把神圣的艺术再创作完全以商业行为交给了普通刻工,因而呆板粗糙、不能传原刻的精神,甚至有款识错落,字画讹舛之处。王相对此曾有复刻之想,奈精力已竭,刻资不给,未果。

王相因对吴熙载木板摹刻不能惬意,就更加对王曰申的怀念,把他摹刻《砚史》时往来的书信13封汇为一册,名《王子若摹刻砚史手牍》作为纪念。 

《砚史》原册,据说于上世纪40年代散失,摹刻本现在也很稀见了。

 

本文手稿

[转载]高凤翰《砚史》的故事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