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君读课(4):无中生有式追问(4)

 江山携手 2016-06-09

王君读课:无中生有式追问(4

 

钱老好玩,有一个前辈,不太好玩,但是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他就是徐江老师。

这段时间读书读的是徐江老师的新书《中学语文这样上——徐江新解读与教学实践》。

书里的东西,近几年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断断续续地读过。对前辈,我是充满了敬意的。徐老师的教学风格跟我完全不同,或者说,跟大部分中小学老师都不同,他是以为老年男性大学教授的身份切入中学课堂的。所以,他有中小学老师没有的思想高度、学术视野。他的文本解读课堂设计都是理性的,基本上不谈“情”,或者说不直接谈“情”。那些超理性的“硬硬”的东西,经常“硌”得你生痛。实话实说,这样上课,不像徐江老师自己想象的那么乐观,可能在中小学,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艰难的。

但徐江老师的好处是,他的文本解读,“异质信息”很多。他的文本解读的思维方式会把你带到另外一条道上去。那条路上,自有好风景——总有一些,在自己的课堂上是能用的。

用无中生有式的追问架构课堂,徐江老师也会,而且,挺高明。

比如他上《愚公移山》,某些细节的处理,跟钱老有得一拼。

两位名师都研究了愚公妻之问和智叟之问的异同。徐江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之后,愚公就直接做了全面的回答,那效果如何?徐江自己披挂上阵,重新创造了一篇《愚公移山》,让学生进行比较。

大家先读读。

 

愚公移山

原作:列子

修改:徐江

太行、王屋二山 ,方 七 百 里 ,高 万 仞 ,本 在 冀 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曰:“尔何知!发长而识短也。我之力虽不能损魁父之丘,然我有子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其妻语塞 ,须臾,又曰:且焉置土石?”愚公不及语,有子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谋后,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王君感悟】

 

徐江老师这番“创写”,其实就是一种无中生有之问。这个“有”要“生”出来,前提是:第一,徐老师发现了其妻之问和智叟之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二,徐老师发现了文本的“破裂处”,对其妻之问,愚公没有回答。对智叟之问,愚公却滔滔不绝针锋相对。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第三,徐老师假设了文本发展的另一种走向,自己先叩问自己:既然其妻和智叟问得基本相同,那么直接回答其妻,删掉智叟这个人物,可不可以?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其他老师也可以注意到的内容的话,第二第三部分,就是徐江老师个人的奇思妙想了。

这个问题设计,是在文本之外“生”出来的,和刘飞耀老师的“范进之子”的问法,和钱老的“碗碟是谁埋的”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问,和文本粘连,又独立于文本。解决这样的问题,得把学生引出去,又把学生带进来。非深深地进入文本,又高高地俯瞰文本不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因为新异性,所以具有挑战性,是很高明的“曲问”,课堂因此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学生在此悟道得道,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受会比一般课堂多。

所以,好老师,都有“无事找事”的功夫。当然,这个“找”,必有草灰蛇线般的文本深层纹理指路,要“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跟离“本”万里的胡诌乱造是不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