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长治国保—潞安府城隍庙(二)文化探源篇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内,采用坐北朝南的姿态,一进三院的大格局; 前面修建有一条神道,南北的纵向中轴线长度足有408米;如果算上外围的六龙壁(近期复原),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一大批古典建筑群,是目前长治市区休闲的一个文化中心。
潞安府城隍庙的正殿,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体建筑,建于元代的至正年间。关于至正这个年号,很多搞收藏的朋友都不陌生,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的一种瓷器-元青花就是创烧自这个历史时期,文物鉴定学上也把早期的元青花统称为“至正期”青花,作为稍晚些永宣青花的起首。 在瓷器历史上,往往将这一时期和后来的明朝初年,比如洪武、永乐年间混为一谈; 主要是因为这是当时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却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虽然沿用的历史足有三十年这么长,却也是蒙古人的末日年号。 由于这个历史时期和明朝初年一样都处在战乱之中,文化上还没有较大的发展,所以通常是两者并称的。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采用六铺作的单抄双下昂,整体上用料硕大古朴,屋顶采用悬山顶(这个规格倒是不算高)。 走进正殿来,屋内的梁架采用六椽付,彻上露明造(也就是没有天花板的意思,可以直接看到屋顶的椽子),不仅用材敦实而且简洁轻巧,可以看出是利用原始木料的自然弯曲进行的微微砍削处理,这是较为典型的元代工匠工艺和手法。 走到外面看前檐部分,采用沙石的石头柱子,这又是典型的晋东南做外柱的材料。柱子自下而上有着较为明显的收分,顶部的卷刹明显。 从远处看,明间向着两侧石柱子有着逐渐的生起,两边的侧脚还是有所体现,古法盎然。 正殿内部,仅有四根金柱进行支撑,采用了减柱法的构造。 走到殿后侧,可见后面的金柱上均有雕刻的纹路。经过后檐明间的辟板门,就可以直入后院和后面的寝殿。
根据资料的记载: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
东汉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中讲过:
城隍一词的古义最早明明就是护城河的意思,那么它怎么就成了神了呢?
这是在唐朝以前的事情。隋唐以后,城隍神的崇拜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五代时期,已经有皇帝开始下诏书诰封。 到宋代,城隍爷的祭祀就成了一件大事,是上升到国家的层面考虑的,列入了国家的正规似典。《宾退录》就说到了这一情况:
蒙古人打进来之后,在典章上遵循的宋例还是很多的,上都和大都也都建有城隍庙,也沿袭了汉人的这种崇拜信仰。 终于,我们迎来了明朝这个对俗神极端推重的朝代,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就封了京都城隍一个大官,叫什么呢?
非常豪气的给了一个王爵。当时,除了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等地的城隍爷为正一品外,其余的府城隍都是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属于四品。 同时,还规定城隍殿要按照官衙的规格设置,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 到清代,城隍崇拜也是沿用的明朝制度,在府州县各级官员首次走马上任的时候,还需要亲子拜过这位当地的城隍老爷才行。 而城隍爷到底是谁呢?这个说法就有千万种了,一般都是由当地历史上非常正气、爱民如子的好官充当;比如长治地区及其盛行的崔府君庙,就是上党地区的城隍老爷,而且还成了阎王爷手底下四大判官之手,可以说是威名赫赫,声震寰宇。
前两年,长治市的长治县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要打造“天下都城隍”这么一个景区,那么它跟咱们说的府城隍有何区别呢?
但是长治县的都城隍,来历则更破朔迷离,据说是来自东汉时期。 相传,东汉刘秀和王莽争斗,王莽处于上风四处在搜寻打了败仗的刘秀,刘秀逃到了长治县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向城隍爷祈求,保佑自己的隐藏不被官军搜到,后来城隍爷显灵,刘秀当上了皇帝以后,就封了这里的城隍爷为“天下都城隍”,管理所有的城隍。 作为笑谈,我们听听就可以,自然也用不着深究。 长治潞安府的城隍庙,不仅保存了沧桑久远的文物古迹,更留下了大量记载珍贵史实的墓志铭和碑刻,还是目前长治市文物收藏市场的核心场地,每个周日的上午这里都聚集了很多爱好收藏的人,异常热闹(韩静)。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深入探讨府城隍庙的建筑特色,美轮美奂的琉璃构件,敬请关注。【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