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申不害司马错告诉你取名是多么重要!

 我爱的快乐私塾 2016-06-10

99%同学不知道的历史: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绝版文革彩色照片/古人拉完屎用什么擦屁股/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十句经典话,写尽中国史/中国神仙排行榜/古代15个游牧民族全解~以上历史关注后马上揭晓。

文|唐俑

本文为本公众号签约作者原创

自古以来,中国人起名都有几个原则,第一是尊古,第二是述志,第三是祈福,第四是消灾,第五是添寿。

总而言之是要起个好名字,不仅听起来要响亮、特别,寓意也要好。“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由此可见,姓名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给子女起一个好名字,就相当于给他们的人生打了一个好的基础,因为“人如其名”,名字好什么都好,反之亦然。

问题是:真的“人如其名”吗?来看看这几个古人吧。

 

一,郑成功,人如其名的范例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

明清之际的军事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应该算是“人如其名”的典型例子。

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幼名福松,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母亲的故乡日本肥前平户,先祖由中原固始县入闽。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其父郑芝龙降清,他率领父亲旧部在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1661年4月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还给了台湾人民自由,开启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战后他鼓励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发展。1662年6月23日在南明东都承天府病死,终年37岁。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郑成功都算得上成功人士,文如其名,足以告慰当初给他起名的人。

 

二,申不害,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

申不害(公元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申不害曾为郑国小吏,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申不害成为韩人,并做了韩国的低级官员,后来成为相国。

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壮志,想把韩国打造成为一个大国,任用“贱臣”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在韩国主持变法,主要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国君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申不害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不可避免地使申不害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他要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而且毫不掩饰争霸的野心。这本来没错,哪个男人没有个远大理想啥的,何况是手握重权的男人。他蠢就蠢在得意忘形,与商鞅在秦国“偷偷摸摸”训练新军不同的是,申不害唯恐天下不知,把他训练新军的事故意弄得沸沸扬扬,分明是在无声地宣扬“韩国威胁论”,搞得当时的第一强国魏国很不爽,干脆,我把你灭了吧,免得你坐大后对我构成威胁,于是魏国出兵功韩,打得韩国满地找牙,若不是齐国出手相助,韩国就完了。

电视剧《大秦帝国》“再现”了这一幕:韩军被魏军围住狠揍,申不害率军拼命抵抗,城墙上死尸堆积如山。披头散发、满脸鲜血的申不害跌跌撞撞地闯进国君营帐,请老大出去“鼓舞士气”,老大一看那些死尸,悲愤地高喊:“这不是我要的变法!这不是我要的变法!”倒地气绝身亡,申不害拔剑自刎。


毕竟是电视剧,上述情节有夸张的成分,不可尽信。申不害变法失败,却是铁的事实。和商鞅变法不同的是,申不害变法未能立足于法,没有从制度上解决政治弊端,立足的是执法的君王,不是完全的法治,其实质仍是人治,靠权谋维系君主的统治,虽然一时之间可以很快提升国力,但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弊端没有得到任何改变,变法主要靠国君的支持,一旦离开国君的支持,变法就会立刻失效,韩昭侯死后,法令轻而易举被废除,导致韩国很快衰落就是明证。

可以说,申不害变法失败,既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实在是“名”不副实。

 

三,司马错:真的不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军事举措,居功至伟。

公元前316年,巴蜀内斗,兄弟俩打起来了,秦惠文王打算趁机灭掉蜀国,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国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坚决反对,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联合对付秦国,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经过权衡,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

同年秋,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与蜀王的军队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发生激战,蜀王吃了败仗,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当年冬,司马错灭掉蜀国,又乘胜灭掉了巴国,使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成。

公元前310年,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率军平定蜀乱,杀了陈庄,并受命镇抚蜀国,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和物产丰富的宝地,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大功。

后世对司马错伐蜀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战略基础,二者具有同等之功。

灭掉蜀国,彻底平定蜀地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大军由陇西进入四川,增补巴、蜀军队10万,乘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从巴地沿涪水南下,进攻楚国。

楚军当时的主力集结在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司马错突然进攻,楚军猝不及防,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作为罢兵的条件,楚王被迫献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司马错攻楚之战打得漂亮极了,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战略大迂回战例,实现了他“得蜀即得楚”的目标。

司马错的用兵特点是“谋”。在灭蜀之战中,他能一眼就看出伐韩与伐蜀之间的利弊,用雄辩的口才说服秦王,可谓深具谋略,而且率先提出了“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目光深远,极具战略眼光。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司马错的功劳最大,后来有人认为他才是秦国第一名将,超过名气比他大的白起和王翦,是有道理的。相比王翦的老谋深算、白起的战神本色,司马错的战略谋划,不知高了几个级别。

如果拿“人如其名”来衡量,司马错应该叫司马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