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防治抽动症,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访上海新华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吴敏教授

 茂林之家 2016-06-10

“家庭用药杂志”

本刊记者     姚昳昳
前言:
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赶到新华医院,院内外都是些或牵着或抱着患儿,心急如焚的家长。在这样一所以儿科见长的沪上知名三甲医院,院内患者的平均年龄不由得小了许多。走到中医儿科住院部,却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孩子哭闹声,反而是一派安静、整洁的样子。也许是常和孩子打交道,中医儿科主任吴敏教授年轻、幽默、富有亲和力,说起抽动症的临床状况,说起患者,满满的都是对孩子们的关切之心。

抽动症,缺乏认识,频遭误诊
做鬼脸、发怪声、抓耳挠腮、摇头晃脑,手上小动作一刻不停歇,面对自己的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小孩子的天性,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渐渐地家长会发现孩子无法控制四肢动作,甚至是莫名地发出一些怪声。四处求医,几经奔波,最终被确诊为小儿抽动症,但是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吴敏教授惋惜道:“现在抽动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却常常被表象所掩盖,很多孩子从发病到正确诊断之间大约推迟了一年。

抽动障碍的表现
以头面部、躯体、躯干或者发声表现为主。
头面部的表现有眨眼、皱鼻、张口、摇头、斜颈;
四肢的表现有甩手、踢腿、不自主跳跃等;
躯干的表现有耸肩、扭曲身体、吸腹、鼓肚子等;
喉部发声的表现有吸鼻子、清嗓子、尖叫声、犬吠声、秽语等,严重的患儿还可出现全身性的剧烈抖动。

然而很多家长对抽动症并不了解,吴敏教授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一些症状没有意识到是抽动症,而是去别的科室就诊,造成了误诊。看到频频眨眼以为是结膜炎,皱鼻子以为是过敏性鼻炎。经过治疗后发现没有效果,到专科医生处诊断才发现是抽动症。

精神压力过大,诱发小儿抽动症
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应激可诱发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该障碍。说起临床上遇到的这些小患者,吴敏教授说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以前,抽动症大多是在学龄期发病,但是现在学龄前的患儿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四岁就发病了。身心压力是抽动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的是高考,现在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都是'过独木桥’。学习,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育,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合适的学习计划。在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学习,对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有益的。

早期的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是个人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有些患儿遇到伤感情的生活事件可突然出现抽动,几乎所有的患儿精神有压力的时候抽动症状都会加重。因而临床上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发育儿科学特别强调,亲子关系质量与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父母的过度保护、期望值过高、过度干涉、动辄斥责等因素特别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的抽动症状。“我经常对家长说'你是要孩子健康成长还是要学习成绩第一名?’”吴敏教授笑称除了治疗,还要给家长办个学习班,要让家长充分认识疾病,“抽动症并不像其他疾病,对孩子的生命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不要过于紧张,有时候只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长大了会逐渐缓解。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祛风止动,内服外治
目前对于抽动症的确切病因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此类疾病。常见的西医治疗只是对症治疗,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辅助一些心理疗法和物理疗法。但国际上也一直在关注小儿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所以治疗指南一直在修订。那中医对抽动症是什么看法呢?

吴敏教授曾在2000年赴北京学习,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刘弼臣教授。根据刘弼臣教授的观点,小儿“肺常不足,肝常有余”“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肺为娇脏,其位最高,风邪上犯,肺先受之”,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深刻理解,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抽动障碍“肝肺并调”的学术思想,认为抽动障碍的病位本源在肝,病发于肺,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外风引发内风,治疗原则是肝肺并调。创制了“祛风止动方”,方用辛夷、天麻、全蝎、钩藤、伸筋草等,共奏熄风通络之功。

吴敏教授对此方进行了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验证了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确立了“祛风止动方”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经大样本病例回顾分析显示该方总显效率高达96.2%。起效时间快,无明显毒副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证实后,作为中医儿科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吴敏教授联合多家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共同制定了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规范方案。

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小儿面对治疗有可能会更具有“反抗精神”,注射怕疼,吃药怕苦,哭闹不休,这些都是儿科常见的情形,当问及是否会遭遇这样的问题时,吴敏教授略带自豪地说:“中医有各种特色疗法,除了内服还有外治。小儿便于接受,顺应性也较好,如穴位敷贴、中药泡浴,通过中药透皮吸收起到缓解作用,还可用推拿放松操来缓解抽动部位肌肉群的痉挛等。

做一名快乐的儿科医生
儿科,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比较辛苦的科室,儿科医生稀缺,患儿数量多,面对小儿这个特殊的患者群,儿科医生是否意味着需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呢?

当问及这一问题时,吴敏教授笑称:“学中医的都知道一句话'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说的就是小儿的疾病治疗起来非常难。儿科是哑科,小儿很难说清自己的病情,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医生的仔细和耐心了。

另一方面,现在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特别高,经常一个小儿来看病,陪同着多个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吴敏教授说:“我自己也是从年轻妈妈过来的,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色。所以在日常看诊中,还要照顾家长的情绪,对家长多说一些关于病情和养护的知识,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怀。

作为一个儿科医生,要时时刻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孩子成长之路上能为之保驾护航。吴敏教授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医生’,儿科虽然是哑科,但是小儿脏气清灵,易于康复。我们的治疗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奇妙效果,慢慢地家长信任我们,孩子喜欢我们,看着这些熟悉的小孩子一点点康复,看到他们的笑脸,其实是我们做医生最开心的一点。所以我始终觉得选择作为儿科医生很幸福,尤其是做优秀的儿科医生,成就感非常大。

本期专家
现任中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等资助的课题近20项,在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发表SCI、核心等论文近百篇,获得专利8项,多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并带领新华医院中医儿科成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


吴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