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学职称基础知识学习第2天(含解析)

 请输入右图字 2016-06-10

生理学第五节消化


一、A1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最可能出现

A、铁和钙不能吸收

B、糖类食物消化和吸收障碍

C、脂肪类食物消化和吸收障碍

D、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E、胃蛋白酶缺乏而导致食物中蛋白质不能消化和吸收

答案:D

解析:内因子是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具有促进和保护维生素B12,在回肠黏膜吸收的作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内因子减少,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胃容受性舒张实现的途径是

A、交感神经

B、抑胃肽

C、壁内神经丛

D、迷走神经

E、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和传出通路反射地实现的,切断人和动物的双侧迷走神经,容受性舒张即不再出现


引起胃容受性舒张的感受器是

A、口腔

B、咽,食管

C、胃底

D、胃幽门部

E、十二指肠

答案:B

解析:胃的容受性舒张系指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头区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入的食物。


胃的容受性舒张可

A、扩大胃容积

B、研磨搅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态

D、减慢胃的排空

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

答案:A

解析:胃的容受性舒张系指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和暂时储存咽入的食物;


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是

A、钠

B、钙

C、磷

D、内因子

E、胃蛋白酶

答案:D

解析:胃内壁细胞不仅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它是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内因子与食入的V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V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酸破坏。


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是

A、抑制胃蛋白酶的激活

B、促进胃泌素的释放

C、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D、参与胃黏膜屏障

E、激活胃蛋白酶原

答案:C

解析: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而使后者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不属于胃液成分的是

A、盐酸

B、内因子

C、黏液

D、羧基肽酶

E、胃蛋白酶原

答案:D

解析: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在胃酸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黏液、HCO3-和内因子。羧基肽酶为胰蛋白水解酶的一种,以酶原形式储存于胰腺腺泡细胞内。


胃的蠕动作用是

A、扩大胃容积

B、研磨搅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态

D、减慢胃的排空

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

答案:B

解析:胃的蠕动始于胃体的中部,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形式,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每分钟约3次,每次蠕动约需1分钟到达幽门。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机械与化学性消化,并促进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胃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冲

B、集团蠕动

C、蠕动

D、容受性舒张

E、紧张性收缩

答案:D

解析: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由进食动作或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


维生素B12的吸收的部位是

A、空肠

B、直肠

C、结肠

D、回肠

E、胃

答案:D

解析: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下列关于小肠内消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B、消化三大营养物质最重要的是胰液

C、胰蛋白酶原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D、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E、胰液中的水和碳酸氢盐对小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C

解析:胰液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其中胰蛋白酶原经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质的活性。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故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利于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

B、蠕动冲

C、集团运动

D、分节运动

E、容受性舒张

答案:A

解析:食管、胃、小肠、大肠平滑肌均有蠕动的活动形式。在胃,蠕动从胃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在小肠,蠕动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推动食物在小肠内缓慢移动。


胆汁中有利胆作用的是

A、胆固醇

B、胆色素

C、胆盐

D、胆绿素

E、脂肪酸

答案:C

解析: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


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在

A、口腔

B、胃

C、小肠

D、升结肠

E、横结肠

答案:C

解析:在口腔,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差,仅吸收少量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下列关于胆汁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B、胆汁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C、不含消化酶

D、胆盐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E、胆盐可水解脂肪为脂肪酸和单酰甘油

答案:E

解析: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①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②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


胰液成分中不包含哪种酶

A、胰蛋白酶

B、肠激酶

C、糜蛋白酶

D、胰脂肪酶

E、胰淀粉酶

答案:B

解析: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K+、HCO3-、Cl-)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脂肪酶主要是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醇酯水解酶等;还有胰淀粉酶。


以下哪种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A、分节运动

B、紧张性收缩

C、集团冲动

D、集团蠕动

E、蠕动

答案:A

解析: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胰液中碳酸氢盐主要发挥什么作用

A、分解淀粉

B、促进脂肪吸收

C、激活胃蛋白酶原

D、使蛋白质变性

E、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答案:E

解析:胰液中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二、B

A.主细胞
B.壁细胞
C.黏液细胞
D.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
E.胃窦部G细胞

<1>、内因子由何种细胞分泌

答案:B

解析: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和HCO3-


<2>、盐酸是由何种细胞分泌的

答案:B

解析: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和HCO3-


生理学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A1

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答案:C

解析:直肠温度接近深部温度,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


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答案:D

解析: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①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②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③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

A、直肠、腋窝、口腔

B、直肠、口腔、腋窝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E、腋窝、口腔、直肠

答案:B

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答案:B

解析:体温一般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机体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正常值,分别为36.0~37.4℃、36.7~37.7℃、36.9~37.9℃。体温有昼夜变动,并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波动,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


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

A、下午8~10时

B、下午6~8时

C、清晨2~6时

D、上午6~8时

E、午夜

答案:C

解析: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


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

A、皮肤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口腔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答案:E

解析:体温的定义: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答案:B

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答案:C

解析: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


安静时,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A、脑

B、腺体

C、肌肉

D、皮肤

E、肝脏

答案:E

解析: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安静时,肝脏血液的温度比主动脉内血液的温度高0.4~0.8℃


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A、脑

B、皮肤

C、肌肉

D、肺

E、腺体

答案:C

解析:安静时,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量增加40倍,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有效的散热的方式是

A、对流散热

B、辐射散热

C、蒸发散热

D、传导散热

E、辐射和对流散热

答案:C

解析: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1克水可使机体散发2.43千焦的热量。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答案:C

解析: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类似恒温器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水平。


二、B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发汗
E.不感蒸发

<1>、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

答案:D

解析: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蒸发散热,就是发汗。


<2>、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

答案:B

解析:临床用冰袋给病人降温属于传导散热。


生理学第七节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A1

肾小球滤过作用,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D、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E、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都有滤过功能

答案:E

解析: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球小动脉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是

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答案:A

解析: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每天两肾的。肾小球滤过液的总量达180L。


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答案:C

解析: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囊内压

B、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答案:B

解析: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ADH减少

B、ADH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答案:A

解析:水利尿: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水利尿。


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

A、血管紧张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多巴胺

答案:C

解析: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并运输到垂体后叶释放人血。ADH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对尿量产生明显影响。


关于水利尿时,说法正确的是

A、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B、尿量正常,尿渗透压升高

C、尿量增加,尿渗透压升高

D、尿量正常,尿渗透压降低

E、尿量增加,尿渗透压正常

答案:A

解析: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肾糖阈的正常值约为

A、80~100mg/100ml(原尿)

B、80~200mg/100ml

C、160~180mg/100ml(血液)

D、160~180mg/100ml(原尿)

E、120~160mg/100ml(血液)

答案:C

解析: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10~12mmol/L)后,有一部分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影响ADH分泌的最有效的刺激因素是

A、寒冷

B、应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循环血量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答案:E

解析: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主要通过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释放。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某患者,因外伤急性失血,血压降至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其尿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面积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A

解析: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保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但血压降至60/40mmHg,超过自身调节作用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下降,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或无尿。所以答案选A。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降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E、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答案:B

解析: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经盆神经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进入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所以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所以答案选B。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丘脑

C、延髓

D、视旁核

E、脊髓

答案:E

解析: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500ml)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此时,脊髓骶段排尿中枢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入后尿道,再反射性的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


肾小管哪个部位对Na+的重吸收最多

A、集合管

B、远球小管

C、近球小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髓袢升支粗段

答案:C

解析:近球小管对Na+、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超滤液中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A、位于脑干

B、位于下丘脑

C、位于延髓

D、位于骶髓

E、位于大脑皮质

答案:D

解析: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500ml)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此时,脊髓骶段排尿中枢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入后尿道,再反射性的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节神经


一、A1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是哪种离子内流诱发的

A、Ca2+

B、Na+

C、Cl-

D、K+

E、H+

答案:A

解析:突触传递的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突触前末梢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如突触前膜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


兴奋在经典突触处的传递一般是通过

A、化学递质传递

B、局部电流传递

C、轴浆的传递

D、跳跃式传递

E、电信息传递

答案:A

解析:经典突触为化学性突触,其信息传递媒介为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是指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静息电位

B、局部电位

C、动作电位

D、突触后电位

E、阈电位

答案:C

解析: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二、B

A.极化
B.反极化
C.超极化
D.去极化
E.复极化

<1>、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从-90mV上升到0mV称为

答案:D

解析: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到+30mV,其中从-90mV上升到0mV,称为去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锋电位后出现膜电位的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2>、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称为

答案:A

解析:极化:静息时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突触前膜外的Ca2+内流
C.递质释放
D.产生突触后电位
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突触后膜超极化

答案:E

解析: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2>、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取决于

答案:B

解析: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取决于突触前膜外的Ca2+内流


生理学第九节内分泌


一、A1

下列激素中,属于蛋白质类激素的是

A、睾酮

B、醛固酮

C、胃泌素

D、生长素

E、前列腺素

答案:D

解析:人的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按化学性质分为四大类:①蛋白质和肽类激素。该类激素分别由三个氨基酸到小分子蛋白质组成,主要包括下丘脑调节肽、胰岛素、降钙素、胃肠激素、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②胺类激素。主要为酪氨酸衍生物,包括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激素;③类固醇激素。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腺激素。胆固醇的衍生物——1,25-二羟维生素D3也归为固醇类激素;④脂肪酸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激素的是

A、肾素

B、肝素

C、促红细胞生成素

D、促胰液素

E、维生素D3

答案:B

解析: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人的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按化学性质分为四大类:①蛋白质和肽类激素。该类激素分别由三个氨基酸到小分子蛋白质组成,主要包括下丘脑调节肽、胰岛素、降钙素、胃肠激素、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②胺类激素。主要为酪氨酸衍生物,包括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激素。③类固醇激素。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腺激素。胆固醇的衍生物1,25-羟维生素D3也归为固醇类激素。④脂肪酸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激素是由体内的各种腺体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B、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C、某些激素可以通过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D、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

E、激素在局部扩散后,可返回作用于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答案:A

解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幼年时腺垂体功能亢进可引起

A、侏儒症

B、呆小症

C、肢端肥大症

D、巨人症

E、黏液性水肿

答案:D

解析:生长素是由腺垂体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的生长,使身材高大。如幼年时分泌量过多,使身材发育过于高大,形成“巨人症”。


决定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因素是

A、生长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T3和T4的负反馈调节

D、雌激素

E、甲状旁腺激素

答案:C

解析:正常情况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下,下丘脑释放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TSH则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T4和T3;当血液中T4和T3浓度增高后,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腺垂体TSH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腺垂体对TRH的反应性,使TSH分泌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至于过高;而当血中T4和T3浓度降低时,对腺垂体负反馈作用减弱。TSH分泌增加,促使TT3分泌增加。总之,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节环路可维持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相对恒定。


幼年时缺乏何种激素可引起“呆小症”

A、甲状腺素

B、生长激素

C、醛周酮

D、甲状旁腺素

E、胰岛素

答案:A

解析:在缺乏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情况下,大脑发育和骨骼成熟全都受损,导致呆小症。


二、B

A.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B.食物中缺碘
C.幼年时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D.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E.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少

<1>、呆小症的病因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以刺激骨化中心的发育,使软骨骨化,促进长骨和牙齿的生长。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会出现智力的低下和长骨生长停滞;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碘摄取缺乏会使甲状腺肿大。


<2>、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

答案:B

解析:甲状腺激素可以刺激骨化中心的发育,使软骨骨化,促进长骨和牙齿的生长。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会出现智力的低下和长骨生长停滞;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碘摄取缺乏会使甲状腺肿大。


生物化学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A1

蛋白质中下列哪个元素的含量较稳定

A、碳

B、氢

C、氧

D、氮

E、磷

答案:D

解析: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其中含氮量平均为16%。


下列氨基酸中属于碱性氨基酸的是

A、精氨酸

B、谷氨酸

C、天冬氨酸

D、脯氨酸

E、半胱氨酸

答案:A

解析:酸性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脯氨酸是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半胱氨酸是极性中性氨基酸,精氨酸为碱性氨基酸。


280nm波长处有吸收峰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

B、谷氨酸

C、甲硫氨酸

D、精氨酸

E、色氨酸

答案:E

解析: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nm波长处有最大光吸收,大多数蛋白含有这两种氨基酸,因此紫外吸收法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主要为

A、L-β-氨基酸

B、D-β-氨基酸

C、L-α-氨基酸

D、L,D-α-氨基酸

E、D-α-氨基酸

答案:C

解析:人体内有20种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

A、氢键

B、肽键

C、离子键

D、疏水键

E、次级键

答案:A

解析: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称为蛋白质二级结构。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

A、α-螺旋结构

B、β-折叠结构

C、分子中的氢键

D、分子中的二硫键

E、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E

解析: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答案选E。


蛋白质三级结构指的是

A、局部肽链的全部原子的空间排布位置

B、整条肽链的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位置

C、亚基与亚基间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D、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同位置

E、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B

解析: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哪个结构不属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A、α-螺旋

B、β-折叠

C、β-转角

D、不规则卷曲

E、亚基

答案:E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主要取决于

A、α-螺旋和β-折叠

B、肽链中肽键的构象

C、肽链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肽链中的二硫键

E、肽链中的氢键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是由一级结构决定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关于蛋白质α-螺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链内氢键稳定其结构

B、有些侧链R基团不利于α-螺旋形成

C、是二级结构的形式之一

D、一般蛋白质分子结构中都含有α-螺旋

E、链内疏水作用稳定其结构

答案:E

解析:α-螺旋是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一种,主要指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问位置,肽链的全部肽键都形成氢键,链内氢键稳定其结构,而不是疏水作用。


下列对肽单元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所形成的酰胺键

B、肽键与周围几个原子处在一个平面上

C、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所形成的化合物

D、几个氨基酸经肽键相连而成

E、肽键与周围几个原子不处在一个平面上

答案:B

解析: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答案选B。


蛋白质四级结构指的是

A、局部肽链的全部原子的空间排布位置

B、整条肽链的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位置

C、亚基与亚基间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D、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E、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答案:C

解析:蛋白质中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分布,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注射时,用75%乙醇消毒是为了使细菌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电离

E、溶解

答案:A

解析: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如加热、强酸、强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等)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注射时用75%乙醇消毒是为了使细菌蛋白质变性而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特征是

A、分子静电荷是零

B、分子带的电荷较多

C、溶解度升高

D、不易沉淀

E、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答案:A

解析:蛋白质的等电点是指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静电荷为零。


氨基酸的等电点是.

A、氨基酸以阳离子状态存在时溶液的pH

B、氨基酸以阴离子状态存在时溶液的pH

C、氨基酸以兼性离子状态存在时溶液的pH

D、氨基酸溶解度最大时溶液的pH

E、氨基酸在电场移动距最大时溶液的pH

答案:C

解析: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答案选C。


生物化学第二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A1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A、含氮碱基

B、单核苷酸

C、多核苷酸

D、核糖核苷

E、脱氧核糖核苷

答案:B

解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核苷酸则包含碱基、戊糖和磷酸3种成分。


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

A、戊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戊糖不同

C、碱基不同,戊糖不同

D、碱基相同,戊糖相同

E、碱基相同,部分戊糖不同

答案:C

解析:碱基不同是指DNA中含的是A、T、G、C,RNA中含的是A、U、G、C。戊糖不同是指DNA中是脱氧核糖,RNA中是核糖。


下列哪种碱基只见于RNA而不见于DNA

A、A

B、T

C、G

D、C

E、U

答案:E

解析:DNA中含的是A、T、G、C,RNA中含的是A、U、G、C。


DNA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氢键

B、2’,3’-磷酸二酯键

C、3’,5’-磷酸二酯键

D、2’,5’-磷酸二酯键

E、疏水键

答案:C

解析:


关于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碱基A和U配对

B、碱基G和T配对

C、两条同向的多核苷酸

D、两条反向的多核苷酸

E、碱基之间以共价键连接

答案:D

解析:DNA是一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接。A与T、G与C配对。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DNA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10bp,螺距为3.4nm。维持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力是碱基堆积力(纵向)和氢键(横向)。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腺嘌呤的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

B、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碱基组成极为相似

C、DNA双螺旋中碱基对位于外侧

D、两股多核苷酸链通过A与T或C与G之间的氢键连接

E、维持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答案:C

解析:DNA双螺旋是一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DNA的功能是

A、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

B、翻译的模板

C、反转录的模板

D、翻译和反转录的模板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DNA的功能是生物遗传信息复制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下列关于RNA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主要有mRNA,tRNA,rRNA等种类

B、原核生物共有5S、16S、23S三种rRNA

C、tRNA是最小的一种RNA

D、tRNA主要的作用是在细胞核内转录DNA基因序列信息

E、组成核糖体的RNA是rRNA

答案:D

解析:mRNA主要的作用是在细胞核内转录DNA基因序列信息


对于tRNA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tRNA通常由70-80个核苷酸组成

B、细胞内有多种tRNA

C、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D、分子量一般比mRNA小

E、每种氨基酸都只有一种tRNA与之对应

答案:A

解析:tRNA通常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


DNA的解链温度指的是

A、A260nm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

B、A260nm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C、DNA开始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D、DNA完全解链时所需要的温度

E、A280nm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答案:B

解析: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


DNA变性的原因是

A、3,5-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B、二硫键的断裂

C、互补碱基之间氢键断裂

D、碱基甲基化修饰

E、多核苷酸链解聚

答案:C

解析:DNA变性是指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互补的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


二、B

A.α-螺旋
B.β-折叠
C.PolyA尾
D.m7GpppNm
E.双螺旋结构

<1>、DNA的二级结构特征

答案:E

解析:真核生物mRNA合成后,在3’-末端要加上PolyA。双螺旋结构是DNA的二级结构。


<2>、真核生物mRNA3’-端特征

答案:C

解析:真核生物mRNA合成后,在3’-末端要加上PolyA。双螺旋结构是DNA的二级结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