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1:“钟馗”源自于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学者王正书先生在其《钟馗考实——兼论原始社会玉琮神像性质》中指出:“钟馗其人及历代传其驱鬼辟邪的观念,实起源于上古巫术,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号的重黎衍生而来的。”他认为良渚文化反山、瑶山出土的玉琮上的兽形人面纹,乃是传说中的重黎的形象,亦即后来出现的钟馗的原型。 说法2:“钟馗”就是《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里所说的终葵,著名学者明代的杨慎和清代的顾炎武、赵翼都这种说法的拥护者。“终葵”是一种利器——椎,“大圭”是古时天子的仪仗,上端形状像椎,故云“大圭终葵首”。“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日知录》卷三十二《终葵》)。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终葵(即利椎)那样,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大量文书也佐证了自秦汉以来古人以椎震慑群鬼。如秦简《日书·诘篇》云,人被哀鬼缠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则不来”;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记有用铁椎击鬼治病的法术。这种说法也为众多人信服。 说法3:“钟馗”就是曾经存在的名字发音类似的古人。一说是商朝时代的大巫仲傀,其名在《尚书》、《左传》、《荀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为巫相而兼驱鬼之方相。“仲傀”因同“钟馗”而流传。另有一说则是北朝人尧暄,其人本名钟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讹传,由于他表字“辟邪”,所以后人才附会出捉鬼的故事。胡应麟提出,钟馗捉鬼的传说“盖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尧暄曾取名钟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时名叫钟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义于此。 说法4:“钟馗”乃是唐代终南山出身的进士。明代万历年间宫内新年供奉之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云:钟馗是终南山甘河镇人,平生直正,不信邪鬼。参加科举,文采飞扬。杨国忠收受贿赂,贬低钟馗文章。其他官员将考试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钦点钟馗为状元。不料此时钟馗已经在旅店一气而亡,官员们只好把御赐之物焚化祭奠。上帝怜悯,加封钟馗为“天下都领判官,捉绝魍魉鬼怪” 。清代蒲松龄的剧本《钟妹庆寿》则说钟馗是因为相貌丑而落第,一怒之下头撞金阶而死。上帝怜悯,擢为九幽三曹都判官,掌管幽冥界。而关于这个“钟馗”最初的民间传说则是出自唐代卢肇所著的《唐逸史》,而后宋代沈括在《补笔谈》中也有提及。在影视作品和民间戏剧中,则基本都是采取的这一说法。 |
|
来自: 老刘tdrhg > 《五十一、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