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禅意·情意

 xyhailang 2016-06-10

诗意·禅意·情意

——读孙建锋的《享受对话教学》有感

lvyan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的《享受对话教学》,每次都欲罢不能。在这个嘈杂的社会里,很少有人会这样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很少有人会怀着这样一颗纯净的心站在讲台上。于是,看完这本书后,早已过了崇拜偶像年龄的我对未曾谋面的作者隐生了一份崇拜之心。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还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是何等的重要。但是,如何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学生和课堂对话,这需要我们智慧的思考,智慧的探索,智慧的构建。在我眼里,孙建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老师,就是那座桥梁!这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书,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去虔诚面对的书。我们需把心再沉得再低一些,再静一些,才可以用专注的眼神去仰望这样的书,这样的人!然后,窃得一些思想的火花。

诗意的文字

诗意是作者弥漫在整本书中的气质。

在千回百转中追问,我何尝不是一个情痴/ 一次次,我翻阅课本/不为黄金屋/只为触电你的明眸;/ 一天天,我躬身课堂,/不为千钟粟”,/只为垂听你的心音;/ 一回回,我以心暖心,/不为颜如玉”./只为和合你的精魂。/这一世,我转在校园,/不为修来世,/只为与你生命对话!/对话,我的梦中情人!

开篇自序是一首清新的小诗,深情阐述了作者自己与课堂、课本、学生那份解不开的生命之缘,与对话教学的难分难舍的情分。

这份缠绵的诗情在标题中也可见一斑,全文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高空有月千门闭,大道无人吾自行;第二篇:鸳鸯绣了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与人;第三篇:对话情深深几许,拨开云雾见明月;第四篇,信手拈来世已惊,教诲衮衮笔不停。这些篇章的题目无一不是以诗句作为题目,有的来自于古诗文,有的是作者的用心之作,无一不贴切,读来如饮春茶,淡香满怀,再读里面的文字,更是处处可以领略到这些充满诗意的文字,涤荡身心——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那是作者对文本需要的多元化解读的充满诗意的理解;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那是作者对享受对话教学过程诗画般的描摹。确实,造境可以邀“心”,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情至理顺,精神漫游。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作者引用东坡的经典诗句,实则是在开示我们:妙音不在琴上,也不在指上,而在善乐的人,随心而作,应指而发,流淌于琴弦之上。当对话教学正走向纵深发展的境地,真情与心智才是对话教学的实质与精髓。

……

这样优美的文字在书中不胜枚举,让枯燥的专业语言变得灵动,一如山间泉水,可闻,可饮,可融。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没有诗意的老师是做不得一个语文老师,至少不会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语言源自于老师自身深厚的文学素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这些语言使用在平时的课堂中对学生是最大的耳闻,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收获颇多,那是最美的引领。

禅意的思考

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他的文字,而在于作者的思想,作者思考的深度。

毋庸置疑,作者是沉溺于书海之人,各种书籍浸润了他的思想,升华了他的思想。作者得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可以以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和豁达去思考,思考我们的课堂,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样的思考是有深度的,这样的思考是出自于人之本性的,这样的思考也会我们变得通透起来。

因为: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同时还是一种体验。

因为:日升月落有呼吸,鸟兽虫鱼有叹息,风里云里有消息。

所以:我们须细心聆听,聆听静默的文字,那是与文本对话的高妙境界。

因为:禅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禅者往往以譬喻修行功夫达到纯净专一、打成一片的通天睿智与高妙境界。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去肯定学生的发现,去唤醒独行者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意识,应该果断地拔掉我们老化的教学思想的指甲和羽毛

……

作者甚至还用充满禅机的《一杯茶》帮助青年教师解惑,使他幡然顿悟:

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有些时候,面对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的或者自己的看法。设若如此,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哪有心境聆听孩子们说

记得我曾看过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书,其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简朴、清新、智慧、幽远,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看书是看书,教书是教书,从未曾思考过可以用带着这样的思想去思考我们的课堂。孙建锋老师的思考态度和思考纬度给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看书就得这么看!

思想中有了禅意,思考就有了宽度!所以,去欣赏孙建锋老师的许多案例片段,你可以感受到种种的人文机智和人文关怀。

情意的课堂

虽未曾有幸聆听过孙老师的课,却从一个个睿智、灵动的课堂实录的点点滴滴中捕捉到:怎一个字了得!

课堂上,浓浓情感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唯有情感撞击,方有心灵对话,它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的无尽愉悦和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一句话,情感的课堂,就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

课堂上,孙教师全心投入、热情洋溢,他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而学生则以情悟情、以神会神,真正受到感染和升华。

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必先敞开心扉;让学生信任老师,教师必先真诚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难忘那一个情节:孙老师在与曾创的谈话开始前,竟一口气背下了曾创的作文《香港见闻录》,并把他的试卷双手递给他。这样的情景,怎不让人感动?感动之余,曾创作为学生,肯定会将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化为动力,这样的对话才更具感召力。更难忘在《做一片美的叶子》里,与那小女孩的轻轻一揽,那是花蕊回赠蜂蝶的轻轻吻触,体验到了一颗童心和一颗未泯童心的平等和谐,体验到了一颗童心和一颗未泯童心的心灵对话,体验到了一颗童心和一颗未泯童心的真情交融。

师生平等对话不是玩噱头,不是偶有所得即兴发挥,不是漫天撒网隔靴搔痒。它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的一种尊重和体认;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籁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理解之上的和谐,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孙建锋老师是智慧的,他以他的诗情、禅意、情意,构建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流淌着生命的语文课堂。

最后,我想引用林清玄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摹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朴素的讲台上,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