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技巧——教师站位与行走路线的研究

 凡人sypls 2016-06-10

教学技巧——教师站位与行走路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0/6/15 已经阅读1311

“容貌举止可以观瞻,进退有据,可为法度。”这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容貌举止的重要标准。其实在今天的课堂内教师的“站”与“行”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所谓教师的站位,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而教师的行走路线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某一种路径的运动。这两个教学行为,无足轻重,实际却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视。

一、“站稳三尺讲台”和“走进学生中去”谁对谁错

案例一:A教师从进入教室起,几乎没有离开过讲台一步(多媒体操作台),或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或是板演重点,或是操作课件。(如下图)

1()

案例二:B教师上课伊始,站在讲桌前与学生进行导入交流,板书课题后,除了必要的回讲台板演或操作课件以外,都是站在第二排的位置。(如下图)2()

案例三:某青年教师C上课时容易“投入”,整节课游走于学生之间,“以动制静”,在“千变万化”的“运动战”中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情绪波动也是了如指掌,对课堂的调配往往也恰到火候,一些学生的“开小差”、“做小动作”也很难逃过教师的“法眼”。(如下图)

3()

上面三个案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应当说这三名教师在站位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不足。

1,教师“站稳三尺讲台”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适合教师对知识重点讲解时采用。但教师40分钟长时间地站立在同一位置,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也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合谐学习氛围的创设。

2,教师的站位,“走进学生中去”。这种站位法,中间几排的学生就被圈进教师的“视力范围“,在课堂交流和讨论时,可能会异常地积极。教学活动也会因为有中间几排的热血沸腾而显得生动灵秀、多姿多彩。但外围和前排的学生往往就被忽略了,因为教师的“眼力”往往是“有限集合”,教师的精力也往往是“有限区间”。一旦选择在中间过道站位,而且一动不动的话,教师的目光往往只聚焦于中间几排的“少数同学”,而对外线的同学只好“视而不见”。可以想像,这种“待遇”的不均衡,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进取心和参与热情。久而久之,课堂教学会沦落到只有少人参与甚至无人参与的境遇。

3,教师自己不停在教室内游走,很少在讲台上出现,这表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关注自己与学生的深层次交流。喜欢行走于教室的老师比较重视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乐于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讨论,师生关系较为融洽。但这样做常使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运动中,分散了对学习内容的注意。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站位呢?

1.站位有“度”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任何一种站位方式如果在一节课或每节课长时间地使用都是不可取的。上面的三种方式如果合理地搭配,就会使它们优势互补,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中教师站在讲台、站在学生之间和行走与学生之间之比大约为60.51.5,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间比也会略有变化,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时间比为413更好。

2.站位有“理”

学生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时间与质量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觉到被别人关注时,自身的有意注意时间会延长,注意力品质可以得到提升。因此理想的教师站位,是使教师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处于全体学生视线范围之内,面部应保持面向更多同学。这样才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特别是在对个别同学的提问后,应及时转身,继续保持面向大多数同学的站位。

3.站位有“据”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站位方式,但对一些普遍性情况,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站位的规律。

(1)提示重要问题时的站位

对于一些概念的总结或重要知识的讲解,教师必须要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上,所以通常要站在讲台的中央。当重点内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时,教师身体应尽可能接近内容,以侧身位站立,头部面向学生,并借助手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学生提出问题时的站位

当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时,或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与学生个体距离过近,这样容易使提出问题的学生产生“压迫感”,不利于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容易使其他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站在讲台、面向提出问题的学生的站位方式,并用眼睛余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中。

(3)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时的站位

学生走上前来展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演示性”展示,另一种是“研究性”展示。“演示性”展示的特点是展示过程中不对学生作品和所要阐述内容进行对与错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作品中蕴含的生活气息、个性特征和审美倾向。如,在《百分数认识》一课中请同学汇报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在课上请同学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在讲授《找规律》《轴对称图形》时,请学生展示自己应用所学方法创造规律、创造轴对称图形等,都可以归为“演示性”展示。“研究性”展示,一般学生的作品和所要阐述的内容中常常含有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有时还常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如,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后的汇报展示。基于上面的观点,当学生进行“演示性”展示时,教师可以略微远离学生,站在讲台的一侧,使学生个体突出,同时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转移到这名学生身上。当学生进行“研究性”展示时,教师应站在学生身后,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有利于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提高教学效率。

(4)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的站位

新课程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有效的学习活动,那么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时,此时教师应远离我们的“阵地”,走入学生,但不能在某一组停留过长的时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更多组的研究活动。同时在参与某个小组研究活动时,教师应俯下身子使自己的视线与学生视线处于同一平面。

二、“有意行走”与“无意行走”

由于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师站位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在一节课中必然要进行“教学行走”。研究表明“教学行走”分为,“有意行走”与“无意行走”两类。“有意行走”是教师主体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有意识、主动的行走方式。“无意行走”是教师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脱离预设行走路线,被动的行走方式。

1.行走的时间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教学活动,那么教师的行走路线也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而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又决定了课堂教学中有脱离计划的行走路线,但一节好课中教师“有意行走”的时间应远远大于“无意行走”的时间。

2.行走的路线

教师的行走路线忌讳“信马由缰”,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在教室里看似“随意”的走上几圈,实际上他们在思考教学设计中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能由谁回答,怎样走效果最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圆形行走路线”效果最佳。(如下图)

4()

这样行走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路程里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行走特别适合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时使用,但在操作过程中要讲究技巧。教师在走下讲台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教学准备,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继教学进行准备,而且给第一二列前排的学生一些时间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这样在教师行走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处于研究的中期或后期阶段,更便于教师寻找教学素材,当教师走回讲台时第一二列前排的同学也基本完成研究,便于教师把握整体活动情况,调控活动时间。

教师的站位与行走路线,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身为教师,我们应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性,多一点机智,多一点变通。唯其如此,教育的百花园才姹紫嫣红,风情无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