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行善,其实可能是为恶

 环卫五组 2016-06-10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行善,其实可能是为恶

文/丛绿

收发快递的牛师傅每次见到我,大老远都会打招呼;如果发现了我的快件,他往往会加快送来,让我好生感动。

他之所以这样对我,一方面是这个人很厚道,从他憨憨的笑容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可能他对我还是存有一些感激之意的。

原来,我们用的是另外一家快递公司,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来收发,即便是上海本地件,也是第二天送到,如果是外地件,需时就更多。

我来上海工作后,用了几次,觉得很不便,就仍旧用起了以前在北京常用的快递公司。牛师傅就在这家快递公司。

他们的公司的确好用,京沪件,第二天一早便可以送到,几乎比上海本地件还要及时,我于是大力向同事们举荐。

一开始,只是我自己一个人在用,每次牛师傅来,总要和我聊几句,说说自己快递公司的好,我也热切地表示赞同。

慢慢地,编辑部几乎全都用牛师傅所在的快递公司了。

牛师傅每次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感动之余,我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满足感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帮他拉了不少生意,他的妻儿老小,想必依赖着他生活呢。

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原先常用的快递公司,那个每天来收取快递的瘦瘦的腼腆的小伙子,现在已经久久不出现在我们单位了。我的心像在冷水里浸了浸。

如果对于牛师傅来说,我是做了一件好事;那对于这个腼腆的小伙子来说,我是不是做了一件恶事呢?他是否会因为生意的减少而失去工作呢?或者至少,他会损失一些收入,因为他们都是按件取酬的。

我曾经是个比较绝对的人,看事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看人非好即坏,非正即邪——采取这种观念时,好像也没什么不对,日子也过得很能自圆其说。

可是,随着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渐渐明白这世上的事情并非那么绝对,往往是,行善时也在行恶,自认为做的是正确之事时,谬误同时也在产生。

《吕氏春秋》曾记载有“子贡赎人”的故事,说的是当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回来,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可是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是不道德的,而孔子却批评他说:“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也就不肯再赎人了。”

孔子的意思是,子贡财力雄厚,可以不在乎这笔赎金,而大多数人则没有这样的财力,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有机会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数人也因担心自己的利益而放弃。甚至于,即便有人有这个经济实力,但并非所有人都有如此高的道德水准,所以也可能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子贡以为自己在行善,其实也许反而是在作恶。

另一件事恰恰相反。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送了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很爽快地收下了。孔子听了十分高兴,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事之后,再去读读有关孔子的这些言论,觉得这实在是个深谙人性、睿智通达的好老头儿,倒是后人把他绑架到高高在上的至圣先师的座椅上,把他整得面目凄惨了。

人性幽微,善恶难辨,凡事既简单,又都不是那么绝对斩截的啊。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丛绿心灵教育,作者系国家生涯规划师,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培训师,职场心理、生涯咨询与青少年教育专栏撰稿人。致力于个体的自我探索、心灵成长与生涯规划,从而达致自由和谐的生活。

微信号:conglv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