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伤寒 清末时译为肠热症,后受日本影响,音译为肠窒扶斯,又称为湿温伤寒、肠伤寒、伤寒热,是常见的传染病,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通常起源于食物或饮用水遭到带原者粪便所污染,很快造成大流行。它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的急性肠胃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会破坏小肠壁,造成高烧及内出血。 2. 登革热 是由登革热症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属于斑蚊(也称艾迪斯蚊、伊蚊)的白线斑蚊(Aedes albopictus)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先叮咬患者后,成为「病媒蚊」,其它健康的人可能因这只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偶然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甚至死亡。登革热症产生的并发 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 3. 霍乱 霍乱是一种急性腹泻疾病,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病人粪便污染过的水。霍乱弧菌能产生霍乱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是霍乱的特征。临床上,经过一到两天的潜伏期,霍乱的表现是突然而无痛的水泻,然后经常会有呕吐的现象。如果没有补充水分与电解质,会造成休克。治疗方式为补充 4. 伊波拉 伊波拉出血热(又称:伊波拉病 或 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出现于灵长动物身上之人畜共患传染病。患者会在2天至3周内出现发烧、头痛及肌肉疼痛的状况,呕吐、腹泻及出疹等病征则会随之而来。病情后会进一步恶化为肝和肾脏衰竭。到了此阶段,病人或会出现体内、外出血的现象,并可能在病征出现后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过低而死亡。 5.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RV)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它是婴儿与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几乎世界上每个大约五岁的小孩都曾感染过轮状病毒至少一次。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 6. 痢疾 痢疾,是一种传染病。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主要是通过带菌者的手传播扩散。经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多发于夏季。细菌性痢疾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发病率高。发病多见于青少年及小童。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人类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染,引起该病爆发流行,特别是洪涝灾害地区,一旦水源受污染,更容易发生流行。 6阿米巴痢疾是因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结肠引起,主要是通过粪便污染所传染。多见于热带地区卫生较差的农村,夏秋季发病率较多,其中以成年男性患者较多。患者病后没有免疫能力,故易出现重复感染。严重患者会出现如肠出血、肠穿孔、腹膜炎。 07. E型肝炎 E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是由E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一种很严重的公众卫生疾病。 7 E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单链、没有外壳的核糖核酸病毒。过去它在杯状病毒科,现在在E型肝炎病毒科,它是这个科唯一感染人的病毒。由于猪、猴、鹿、鼠和羊也会被它感染,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动物病。它于1980年首次在印度发现。在北非和东方E型肝炎是第二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尤其在苏丹共和国和伊拉克E型肝炎特别流行。 8 病初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39~40℃,伴疲倦、嗜睡、头痛、纳差、恶心、呕吐,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在乙脑流行季节遇到急性起病、发热、嗜睡、头痛、呕吐,而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征象者,应警惕乙脑。少数可出现神志淡漠、颈项僵直。 8. 日本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名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病者多为2~6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来自于动物宿主,故为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蚊虫、鸟类、蝙蝠、家畜均可感染。蚊虫可携带病毒过冬,并经卵传代,为重要储存宿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