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
找到合适的沟通对象不容易。我说什么你听得懂,你说什么我听得懂...... 这太幸福了,因为平时遇到的人大多并不是如此的,大家各自都不在一个 频道上,别说分歧了,处理误解就要耗费大量经历......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看起来在同一个频道上的人 —— 再一高兴,喝点酒...... 两个人的频道分辨多少有些失灵,至少没那么精确,于是更开心了,我说什么都当你能听得懂,你说什么也都当我能听得懂 —— 已经顾不上对方是否真的听得懂 了...... 所以,一杯不够,十杯还是不够,就让频道分辨模糊来得更猛烈一 些罢!一千杯算什么?!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所谓的有效沟通。 真正的有效沟通指的究竟是什么?经常觉得自己愚笨,因为有效沟通的真正准确定义,等我琢磨清楚之后,已经四十三岁了 —— 2015 年年底的某一个深夜。
也就是说,双方互相说的和听的,若原本就是各自都了解的东?,那真的谈不上是有效沟通,那只不过是基本交流。双方各自拿出自己懂的,对方也懂的东?,各自展示,又由于自己懂的对方也懂,对方懂的自己也懂,然后就很开心,因为即便是基本交流能够成功达成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所以恨不得喝酒庆祝。 如果你有本事通过语言文字,让对方能理解他原本不懂的东?,那才算厉害,因为这才算是完成有效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在众多的语言修辞方式中,我个人特别偏爱类比的根本原因。类比的使用机理是这样的:
好的类比,精准的类比,本质作用就是在已知与未知的鸿沟之上搭建一座虚拟的桥,帮助思考完成穿越。很多时候,类比甚至可能是唯一完成搭桥的方式...... 很多人没有专?研究而已,可一旦提醒,就会回想过来: 绝大多数被评价为沟通能力强的人,都特别擅?使用类比...... 这本书的正文中,“类比”这个词前后出现过 26 次 —— 尽管并没有一个专 ?的“类比专题”...... 这算作我这个写序者为读者提供的一个暗?罢:
了解了有效沟通的精确定义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在有效沟通方面做得多差 —— 常常是一整天下来,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真正的有效沟通。 还有很多人以放弃有效沟通为荣,他们是这么说的:“听得懂的自然听得懂,听不懂的你费劲说也没用......”听着有道理吗?也许罢,只是也许。 反正有另外一群人不是这么生活的 —— TED 上的每一个讲者,讨论的都是令人兴奋的话题,他们都是榜样,他们以有效沟通为荣...... 顺着有效沟通的定义继续思考下去,就会发现讲演与写作的核心就在于有效沟通,并且是高效沟通。为什么呢? 若是一个讲演,一篇文章,并没有让你了解一些你过去不了解的东?,并没有让你学会一些你过去不知道的东?,你不会爽的,你也不会觉得那有什么可兴奋的,因为花了时间的你,之前与之后并没有任何变化...... 进而 你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 免费都没用,因为就算没花钱,却花费了更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时间,浪费了生命啊! 所以,好的讲演,好的文章,必然是因为完成了有效沟通才算好的。进而讲演与写作都是高效沟通,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对多的 —— 甚至是一对无限多的...... 你看,在这一点上,写作可能比讲演更为高效,当然,演讲可能总是更有感染力。 仅仅通过对“有效沟通”、“高效沟通”的准确定义,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关于演讲、写作的书籍没用了 —— 它们都打错靶子了,并不是它们没有准星,它们中的一些不仅有,校准功课也做的不错,只可惜喵错了靶子。 TED 的创始人克里斯 · 安德森,不仅打造了一个伟大的平台,也在过去的十五六年里目睹了无数优秀讲演者的神奇表现。他给出的四条基本建议是这样的:
克里斯 · 安德森在书的开头,分享了一个自己 2001 年的经历:
你看,谁都有演讲恐惧症。读者可以再去看看十五年后克里斯 · 安德森的表现: http:///RqCfK7e ,肯定会有所感悟。克里斯 · 安德森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