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城往事| 追忆,那年那时的江南直街——南雷路的故事

 娇语无声 2016-06-11


余姚老北城的中心街区是新建路,在南城,中心位置自然就是名声显赫的江南直街(今南雷路)。江南直街的起始位置就是余姚的标志性建筑“通济桥”。外地的游人来余姚一遭,怎能不到这南雷路走一走。



通济桥始建于北宋,现桥为清雍正年间建造,三孔二墩陡拱石桥,全长43米。通济桥是浙东运河上沟通南北双城的重要桥梁,有“浙东第一桥”之称。


浙东第一桥[通济桥],选自《姚江同声诗社三编》


从通济桥往南开始的十几米,老余姚人一般叫江桥头。最早的余姚县城是以姚江北边为主,过了通济桥以南就是城外了。通济桥刚建成时,进出城北必须经过这里,过往的人多了,变成了自然的街市。通济桥东南两侧的江边多是水产行。



到明代嘉靖三十六(1557)年,为防倭寇侵扰,余姚添建南城,那时江南直街北起北固门(通济桥南堍),南至南溟门口(今城下路),全长600米左右,用石板铺设,拥挤繁闹。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发展,成为余姚仅次于虞宦街的第二条商贸街市。



民国时期,余姚的专业行栈有了重大变革,有行栈变成牙行。(牙行是一种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以此收取佣金的商行。)但在抗战开始后,经济萧条,不少牙行自行废除,各处集市以露天行栈为主。当时,毛笋是余姚本地的大宗特产,笋行也有很多,笋行弄门口有"黄记"。


红卫桥头卖淘箩饭篮,竹器

(余姚论坛网友"东方最红"提供)


旧时江南直街两侧小商店多种多样,扯布的、卖花圈的、补洋壶的、打面的、修缸补锅的、串棕棚弹被花絮的、售淘萝饭篮的等等,柴米油盐酱醋茶各色小店都有,大多小而杂,多"夫妻老婆"经营多年的老店。


老江桥东南边的菜场

(余姚论坛网友"有三说三"提供)


据《余姚市地名志》记载,南城北固门(通济桥南)向南直通南明门,旧称直街。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以黄宗羲组“世忠营”抗清义举相勉,故以其号名为南雷路。 1969年改为防修路,1981年更名江南直街,1987年复命为南雷路。旧街道多民房,路狭窄。设有江南电影院、 第二百货商场、保险公司、新华书店等单位,长1100米,宽4-16米。


江南电影院

(余姚论坛网友"绿洲摄像"提供)


曾经的南雷路被叫做"江南直街",这个叫法现在偶尔还能在一些老一辈的人口中听到。但是,曾经的江南直街与今天的南雷路已经判若两"街"。


(余姚论坛网友"xuchenbin"提供)


江南直街,是条最传统不过的商业老街,当时街道的宽度只能并排骑过两辆自行车。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江南直街进行了改造,多年来也进行过多次的修建,现在的路宽已经是当时的七八倍了。而现在的南雷路已然成为了余姚最具标志性的街,是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七十年代以前的余姚,从大的地理位置来称呼,主要是江南江北。江南江北并不是指以姚江为界的南北,区域范围要小得多。"江南"主要就是指江南直街一带,而"江北"则是指新建路、桐江桥一带。再远点就会有其他别的地名称呼,如江北有老西门、侯青门、武胜门、酱园街等;而江南则有明星桥、石魏桥、东朝街、谭家弄等。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你问余姚人住在哪儿,住在现在瑞云楼一带的人绝不会说自己住在江北,而说住在老西门。而住在江南直街一带的余姚人则会说他住在江南。所以,余姚人概念中的江南直街一般直接用江南来指称。江南直街就是江南,江南就是江南直街,二者几乎是同一的概念。(余姚论坛网友"阿姚")



小时候我外婆家住在学弄与保庆路之间的小巷深处,院子很大,外婆在空地上种了很多果树,还种了一些蔬菜和玉米还有蓖麻,很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院子里有口水井, 井旁有棵无花果树, 暑假里我整天在树下转悠,含着满嘴的口水看着树上的无花果摸摸这个,掐掐那个,感觉那时候真好。唯一不好的是从巷口走到外婆家要走很长时间,石板路弯弯绕绕的, 要跨过好几道门槛, 走过众家堂前。(余姚论坛网友"seasea")



在那个年代,家里养了很多大白鹅,鸡,鸡蛋,记忆当中跟老妈去大黄桥的街上卖过鹅,鸡,鸡蛋,换城里人的粮票,布票。卖完东西,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买焦饼,油条,麻花吃。这魂牵梦绕的味道至今未忘。虽然现在吃的零食品类更多了。但总缺少以前的味道。(余姚论坛网友"古韵绝唱")



我外婆家就在矮凳桥边上,那是矮凳桥下的小河里还有水,边上的人家洗菜,洗衣都在小河。真怀念那时的小河流水人家啊。(余姚论坛网友"西游闲人")



每每逢春,江桥两边的江面上泊满了船只,一眼望去,都是清一色的绿色,那是雪里蕻上市了。踮着脚行走在满地黑泥浆水的路面,踏过被踩得稀烂的菜叶子,我挎 着书包挤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去。我径自走在江南直街的石板路上,仍不免因孩童的好奇心而东张西望着。虽然是一成不变的街景,但我也会细心地去留意那些微不足 道的变化。比如扎花圈的小店门前多放了一个新的,弄堂口木头电线杆子上的标语被人撕了,某家板壁上又新刻上了谁谁谁是大坏蛋的字样。特别是路过那家皮皮蛋 的门口,我总要停住脚步盯着人家,看店主戴着厚厚的手套,用砻糠和着烂泥拿捏成一个个皮蛋,我也因此经常迟到,吃老师的批评。(余姚论坛网友"雨天")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还只有十零岁。为了能够吃上一点猪肉,就得在下半夜两三点钟起床,来到江南直街江桥脚南首的一爿肉店去排上整整半夜的长队,受尽凄凉,寒冷和饥饿,一直排队等候到七点钟左右,肉店的斩肉师傅才挨次序卖肉,排了半夜的队,每人只能买到半斤猪肉。(余姚论坛网友"姚江醉翁")



一代又一代的余姚人在这里出生成长,遭遇变迁,或离去。但也有一些余姚人,他们在这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的停留,成为江南直街这不大不小街区的守护者。新的余姚人在南雷路上创业经商,寻找自己人生的高度。外乡漂泊的人,在这认识余姚,感受到了余姚的魅力。江南直街用“南雷路”这个名字,将这传奇的"一生"从容不迫地继续演绎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