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44期】太极拳八劲之首如何“掤”?四正立圆推手技术提升篇!

 mkt11 2016-06-11

“掤”劲是太极拳的四正推手技法之一,是太极拳中特有的一种劲别,是群劲之首。

 

掤字的含义是掤架、挡阻,用来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是向前,方向为正。其劲力的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腎。因此说“掤在两臂”,其主要拳式有起式和左右掤等等。

 

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肘、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意念)。掤的时候,宥关节(肩井穴)、腕(阳池穴)和掌关节(十宣穴)都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之中。盘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与“退步跨虎”动作时,双臂的回抽分离与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
 

推手时,掤劲总是贯穿于整个八法的总劲。它是八劲的基础劲,亦是太极内劲的总称。在推手中,掤法的首要体现便是“迎接”与“堵截”来劲,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主动行为,即所谓的“兵半渡而击之”。
 

“迎接”彼劲的方法是,当对方手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攻击时,摸准其前进方向,迎头轻柔绵软地迎伸抵紧,粘黏对方。它特别强调不顶撞,少剌激,全凭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应变。接着在听(感觉)走(运动)中不动声色地把某处拿空,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使彼疲软不得力,出现欲撤、转换或挣扎时,合力从该触处把彼体挤抛而出。
 

掤劲与身法的中正、安舒和圆裆松胯是密不可分的。掤劲如同充满气的车轮胎着地而产生弹性,应“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的太极功法,以心法导引“百会穴”顶天,“涌泉穴”人地,松“会阴穴”,提“长强穴”,以意贯注下丹田,意想“命门穴”引气,使手臂向上沿离心旋转。身法中正了,全身气血循环通畅,身体自然会健康。太极拳中的揽雀尾,对调补肾脏,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和延缓衰老,都有明显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如遭遇人潮拥挤或火灾混乱等情势,都可以用掤式开道逃生。
 

要想练好掤劲,绝非单纯调架子和站桩就可以做到。在八门五步十三势功夫里,拳架是体,推手是用,二者如同母子,如同血肉,体用应该紧密结合,才能增功力,长功夫。
 

掌握掤劲,主要是在阴阳哲理的“意识”和知觉指导下的动作,必须符合拳理和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在长期推手-践中日积月累,坚持久练,不但可以防未病,祛疾患,还可显收强身体,益寿延年之功效。在防身方面,更能运用自如,体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所以说,要练好太极拳,必须在“掤”劲的研究上下苦功。练好掤劲,也是有志于步入太极殿堂的必经之路。


【正文】

太极拳四正推手大致可以分为立圆的与平圆的两种。太极拳立圆四正推手的掤,会由于对方所用劲力的大小、方向不同,自己脚的落地位置不同,因而掤过程中自己手的最高位置会不同、手臂的形态也会不同,体位以及某些体内反应也会不同,从而引起接着以捋将对方引进落空的形式也会不同等等。因此与四正推手中的捋、按、挤一样,实际变化正如很多老师所说的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固定程序的规律可循的,实在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述清楚的。但是,我觉得可以选择设定其中几种形式作为特定典型,来以管窥豹地对于太极拳推手的总规律与要领进行分析概括与以一翻三、触类旁通地理解。当然,必须明白实际上的推手对于设定的几种形式而言大都是相互兼有的、在相邻几种形式之间的。我在以下的叙述中均设定自己的步型为右脚在前、掤开始的搭手为我的右手腕与对方的右手腕交叉接触这样的形式;对于掤的叙述则从对方双手变按时开始。这样,以我在掤的过程中手的最高位置与手臂形态的不同,我将立圆四正推手的掤设定为四种特定的形式。为了叙述与理解的方便,我将这四种特定的掤分别称为直掤、斜掤、架掤与挤掤加以讨论于下。


(一)直掤

直掤是属于手向上运动最开展的掤。直掤往往出现于对方按于我右手肘部的左手辅助其按于我右手腕部的右手将我的右臂往我的胸正中线方向、同时又是水平偏上的方向直推,也就是对方的右手是将我右手的腕臂部向着我约胸骨上缘至颈部这样的高度直推的这种情况下。这时,我与对方的两手所接触的我的右手臂、右肩、整个胸腹部必须完全与静态放松姿势相同不能有丝毫的用力,从手到胸腹部没有丝毫企图通过自己手臂主动作用对方比如将对方的手往某一方向“引”等等的反应,就是说自己的手与手臂是完全没有任何预定的活动目的与运动方向之静态的;两手臂的肘、肩关节就像是橡皮筋所连接的毫无主动的;身躯仅仅是微微的由下而上的暗暗含胸而已;但我接触对方右手臂肘部的左手臂必须有一定静态放松状态的向前圆撑的掤劲。这样,在对方主动力量的作用下,我的右手臂就必然会发生以手指领先的向上直穿至手臂完全伸直,双方的胸部发生贴近(或者是对方的身躯逼过来,或者是我主动将身躯向对方贴近),从而在我的放松不用力与对方的主动用力下,对方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始终感觉到像是在推按浮于水面上的一条木头而不能将力量落实,既感觉到实实在在地按在我的手臂上,却又遇不到抵抗的阻力不能得力,原先推按的方向是水平正对前方我的胸颈部,结果不由自主地被其自己的用力改变了方向,变成为推向我的头上方了。因此,这种直掤是属于沾粘连随的掤。


我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方往往发生身躯前移,我的身躯一般是没有前后移动与左右转动的,我的右手腕(与对方的右手腕)的运动轨迹会是一条由下而上的垂直线。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一过程中我的身躯也可能会在对方力量的作用下,为了不使得对方的力量作用到自己的身体重心而身躯有很微小的被动后移。这种情况中,我右手的运动轨迹会是一条由下而上的微微向后倾斜的直线,对方右手的运动轨迹则会是一条由下而上的微微向前倾斜的直线;而与我右臂肘部相接触的对方左手的运动轨迹(对于对方而言)、我贴于对方右臂肘部的左手的运动轨迹(对于我而言)就都会是一条由左向内向上的弧线。这一过程开始时,我的右手掌心是朝左后上方的,在向上伸直的过程中会有微微被动的外旋,至完全伸直时右手掌心是朝向正后方的;我的胸腹部则是始终正对着对方。或者说,如果对方也是正对着我的,我的两肩连线与对方的两肩连线同侧的两端相连接就始终是一个方形,只是这个方形当两人胸部贴近时变成扁方形罢了。


这一沾粘连随的直掤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对方的右臂肘部被我的左手所控制而难以往下往外移动,而我的右臂后端被我的肩部所限制不能往后移动,对方的力量主要是作用在我的右小臂段,我的右小臂、大臂与肩部则放松得就是像是断离开用橡皮筋相连接似的,因而对方作用于我右手臂的力量使得我的右臂以右手领先向上运动要比使得我的右大臂与肩部向后运动容易多了,结果就发生了我的右臂以右手领先被动的向上运动、同时带动我的左手也跟着弧形向上运动的现象了。如果以劲力的大小分虚实,那么,直掤中我贴于对方右肘部的左手臂为实、贴于对方右手腕部的右手臂为虚。


能够成功实施沾粘连随之直掤使得对方“终不得力”,具体要领主要是:

①我的左手必须具有一定的静态放松的往前偏上圆撑的掤劲作用于对方的右臂肘部外侧。不然,使得对方“终不得力”形成直掤的结果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左手臂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掤劲,显然是因为左手臂始终有一些肌肉在发生收缩进行工作而没有放松;然而,左手臂的肘、肩关节又是像相互断离而用橡皮筋所连接的而可以十分灵活被动活动的,不然,使得对方“终不得力”形成直掤的结果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因而,整条左手臂又是属于放松的。所以整条左手臂是属于“似松非松”。其解剖学原因应该是左手臂中力量型、速度型的白肌处于休息状态,而能够耐久型、收缩力较小的红肌有少部分在工作。这种能力初学推手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的,是必须经过长期的放松练拳与推手才能渐渐培养而成的。


②我控制对方右肘的左手应该是掌心向下、以大指掌侧大鱼际下部贴于对方肘部的上方外侧,不是整个手掌按在对方肘部,这样既能够有效控制住对方的肘部不会向前与向外运动,又能够灵活地在对方右臂滑动以小鱼际或腕下部与对方的右肘上方接触、灵活地跟随着对方右臂的活动而被动移动。


③我的右手臂必须由于放松而不发生内旋,因而不变成掌心向前。如果由于没有放松因而不会被动地微微外旋而习惯地发生了主动内旋变为掌心向前,不仅难以化解对方的推按,而且实施之后引进落空的捋也会发生困难,甚至无法实施。


④我的两手臂、胸部没有任何主动的反应发生。比如没有主动的促使对方的手臂向上或向右移动的用力。如果有任何的主动反应发生,肘肩关节的固定度就会增加,也就是所谓手臂发生了僵硬,那么,对方向前推按的力量就会有了落实,就可以将其向前推按的力量通过我的手臂作用到我的身躯而将我推动了。

⑤在这一过程的开始,我的胸腹部必须正对着对方,两胯放松,如果对方也是正对着我的,我的两肩连线与对方的两肩连线同侧的两端相连接就形成一个方形。当对方推按时,我首先的反应是前脚撑地、收腹含胸沉肩,我的胸部就像是感觉贴在一只平放的大圆盘或是大圆球上,从肩开始的躯体内部有向下沉降的反应。这样有利于我的手臂被动的向上运动。如果习惯地右肩在前地侧身朝向对方,我控制、牵制对方的身躯横度就减少了、之后需要向右转身的弧度增大了,向右转身的幅度、时间就都会较长而不利于化解。


⑥我的左肩与对方的右肩必须对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被动地微向左弧形移动,但不得向右移动。当身躯被动地微向左弧形移动时,必须像是贴在一只平放的大圆盘或是大圆球上弧形微向左移动。如果发生向右移动,左肩进入到对方两肩连线前方的平面投影区,就可能受到对方右大臂靠的攻击。


⑦我的身躯一般为原地不动。如果对方推按的力量与速度较大,我的身躯感觉到了对方推按的力量,可以借对方的力量、以右脚撑地以胯推动身躯略微向后被动移动,这样一可以缓冲我右手臂所承担的对方较大的推按力量;二可以使得我有充分的后退余地,使得不会出现后退过多的现象。因此两胯不能主动向后移动。如果两胯主动后移,会造成身体重心浮动、后退容易过度而不利于此后的捋。当身躯向后移动时,身躯上下各点必须是同步的,不得发生前俯后仰的情况,如果发生了也将不利于化解。


⑧两胯必须是放松不用力的。如果用力,两胯的被动灵活会受到影响而变得迟滞,不利于化解。


⑨体重一开始时必须由在前的右脚承担,即使右脚成为了虚脚时也必须如此,这样可以使得前后两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灵活提起。


(二)斜掤

斜掤是立圆四正推手最常见的掤。设水平向左的方向为0度、直上的方向为90度。以双方右手腕相搭的掤而言,斜掤在现象上,我右手先是向我的左前上方约大于60度的方向斜穿上去,接着往右往上弧形移动至90度至右手腕约在我的面部前方,那么,右手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圆心在下方的弧线。这一过程开始时,我的右手掌心是朝左后上方的,在向右向上弧形移动的过程中右手形态基本不变而成为掌心朝后;此时我的身躯往往还有借对方的力量往后的移动,使得我与对方的身躯基本上是不贴近而始终保持斜掤开始时的距离。这样,由于身躯有后移,俯视看,我右手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一条由左前方开始逐渐向后的(圆心在前方的)弧线了。这一过程中我右手的高度始终是明显高于肘的。

许多人这种斜掤的方法是主动地将承接着对方推按过来双手的右手臂先往左前上方再往右往上地往前上方架起来弧形移动,虽然动态外形上右手的运动轨迹正是上述这样的一条弧线,然而,实质上这种方法不是太极拳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违反了沾粘连随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的法则,因而是属于外家拳的方法。太极拳方法斜掤中的手之所以会出现先向左前上方、再向上方的弧形移动,完全是由于对方的主动用力与我的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所造成的。具体地细分,是对方按于我右臂的双手往前用力的方向(对于我而言)是偏上微偏左,约朝着我胸骨以上的脸左侧的部位推按的,而我贴于对方右肘部的左手既存在维持静态圆撑的掤劲又放松,因而使得对方的右肘不能向前向外(我的左方)运动,而我的右手臂则完全松弛毫不用力、没有丝毫的主动,右小臂、大臂与肩就像是相互断离用橡皮筋连接着似的,是完全与静态放松状态相同、没有任何预定的目的与运动方向之反应的,不过肘关节十分柔软,小臂与大臂的角度十分容易改变;肩关节也很柔软,但大臂一受到外来,反应是肘端下降(但下降绝不肘向下移到体侧甚至移到体后去)或者是引起身躯转动,从而使得大臂与肩的角度始终基本不变,而右肩关节的被动活动仍然是能够很灵活的,身躯仅仅是微微的由下而上的暗暗含胸而已,这样的结果,由于右肩关节十分灵活,大臂就会以肩关节为轴转动,于是我的右手就很容易地被对方先是推向我的左上方,再被往右往上推向我的面部前方了。由此可见,太极拳方法的斜掤在现象上是我将对方推按的双手由左向右往上架了起来弧形移动,实质上完全是由于对方的主动用力所造成的。如果以劲力的大小分虚实,那么,与直掤相同,斜掤中我的左手臂为实、右手臂为虚。而右手臂的小臂与大臂则是小臂为虚、大臂为实。对方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始终遇不到抵抗的阻力,始终感觉不能将力量落实。因此,这种斜掤也是属于沾粘连随的掤。


能够成功实施这一沾粘连随之斜掤,具体要领是:

①与直掤相同,我的左手必须具有一定的静态放松的往前圆撑的掤劲。如果没有这种掤劲作用于对方的右臂肘部,上述这一结果是不可能发生的。

②与直掤相同,我的左手必须是掌心向下、以大指掌侧大鱼际下部贴于对方肘部的上方外侧。

③与直掤相同,我的右手臂不发生内旋因而不变成掌心向前。如果右手往右往上移动中在未越过鼻胸正中线之前发生了掌心向前,就会难以化解与容易被对方控制。而这一错误是推手不熟练者最容易犯、也是很难纠正的。

④与直掤相同,除了微微的含胸,我的两手臂、胸部没有任何主动活动的反应。不然就会难以化解与容易被对方控制。

⑤在这一过程的开始之前,我的胸腹部必须正对着对方;斜掤开始时,我可能在对方力量的作用下微微的像贴着平放圆盘移动的弧形左转身,这样右肩就会略微靠近对方的左肩,我的左肩则会略微与对方右肩的距离拉开;随即再沿左转弧线的原路右转身恢复原来正对着对方的体位。在微微左转身时,我的右肩必须与对方的左肩对齐,或者向右超过对方的左肩,不得出现我的右肩进入对方两肩连线前的投影区。如果我的右肩进入对方两肩连线前的投影区,就容易遭到对方臂靠的攻击。

⑥在斜掤的开始之时,右胯必须放松内缩,即使左转身时也是如此,以此提防对付对方的左手可能沿着我的大臂向上滑到我的右肩胸部实施推按攻击,当这种情况发生,如果我的两胯能够放松,我的右胯就能够像轴承那样灵活地被动转动,从而使得对方的推按攻击落空。不然,就很容易被对方推动。

⑦两胯的放松还必须使得身躯是坐在后腿的胯关节之上,就是臀纹沟处尤其着力,这样身躯能够灵活垂直地屈膝下降。这样当对方为了前按攻击而先下压我的两大臂时就会落空。

⑧与直掤相同,我的身躯基本上是直竖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两胯容易放松,从而容易灵活转动与身躯灵活垂直地屈膝下降,另一方面有助于两脚能够灵活提起。如果身躯前俯,必然会使得身躯屈膝下降与两脚提起不能灵活。

⑨斜掤的过程中,身躯基本上可能是后移的,但不得主动后退,身躯后退必须是在对方之力推动作用下以在前的右脚撑地推动两胯引起身躯移动形成的。就是说体重一开始时必须由在前的右脚承担。这样,可以使得身体重心在后移中稳定、不先不后的恰当,有必要时后脚还可以再往后退。不然很容易发生后退过度与身体重心不稳。

⑩前脚尖必须正对对方,因此后退可以往后直退而不是斜退。不然对化解不利。

(三)架掤

架掤发生于对方在搭手后用左手向上推抬我的右臂肘部同时前推的情况下,出现我的右肘被对方抬起,右小臂位于面前,我右手腕与右肘的高度相差不多,甚至右肘高于右手腕这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要使得对方不得力,必须做到的要领与斜掤基本相同,与斜掤不同的是:

①身躯在后退后可能需要像是避开正向平移过来的圆盘发生微微弧形的右转身,就是胸腹像是紧贴着这一圆盘,先向后再以左胯领先弧形地向左移动。

②左肩不得进入对方两肩连线的前投影区,至少做到左肩与对方的右肩对齐,左肩能够比对方的右肩更往左些则更好。

③身躯不一定后退。如果右肩臂能够被动灵活得身躯没有受到对方推按的力量,身躯就无需后退。

④对方推抬我的右肘时,即使外形上身躯不需要下降,体内也应该有沉肩沉胯的反应。

⑤右臂、肩、肘各关节与右胯关节不用力的放松是核心关键因素。当放松达到要求时,对方这种将我抬肘推按的攻击就会使得我的右臂整条发生内旋,对方推按的作用点被破坏。

总之,架掤能够成功实现,一个核心关键是我的左臂具有静态掤劲,另一核心关键是我右臂的肩、肘关节十分不用力的放松,小臂、大臂与肩就像是断离开用橡皮筋连接着似的,没有丝毫的主动。这样,在对方将我右臂抬起推按的作用下,我的右臂会以肩关节为肘发生转动与内旋,甚至会在身躯没有明显转动的情况下使得对方的推按落空。因此,架掤也是属于沾粘连随的掤。如果以劲力的大小分虚实,那么,与直掤相同,架掤中我的左手臂为实、右手臂为虚。

架掤中右臂的动态:掌心先是向左后,在对方的推按作用下与沉肩、右胯的内缩放松下,掌心变为内旋朝前。必须注意掌心的内旋不是手腕的主动旋转引起的,是整条右臂的内旋所引起的,而右臂的内旋主要又是右胯的借对方之力被动内缩放松所引起的。

(四)挤掤

挤掤也是立圆四正推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往往发生于对方按着我右臂的双手是往我的身躯偏左侧推按攻击的,这种情况下,现象上我的右手先是被动地向我的左前上方小于60度的方向移动,同时我身躯的右侧挤向对方,随即我的右手弧形地往右往上往我的额头方向弧形移动。实质上,挤掤也是在对方的主动用力作用下由于我的不用力、不动手、不主动而形成的。因此,这种挤掤也是属于沾粘连随的掤。如果以劲力的大小分虚实,那么,与直掤相同,挤掤中我的左手臂为实、右手臂为虚。

要成功地实现沾粘连随的挤掤,要领方面与上述三种掤最显著的不同是:

①一开始,身躯必须胸腹与右臂如同紧紧怀抱着一只平放的圆盘或者是一只大气球逆时针方向显著地弧形左转身,就是说我的右肘是由右往前往左弧形移动,右臂像是逆时针方向转动的齿轮似地弧形向左滚动地转。转成为胸腹朝向左前方,同时身躯前移,成为右横弓步。这样转动与前移的目的是往前挤压对方的左臂、充分占据对方左前方的空间与制约对方。这是因为对于对方往前用力的双手而言,其手为实、臂肘为虚。对于对方虚的空间,我必须及时占据作为我的回旋余地。但这显著的左转身,在达到对方的推按不得力因而我的身躯没有接受到对方力量的前提下幅度必须尽量小。弧形的左转身中我的右臂与对方的左臂相贴,不必顾忌对方会以其左臂的挤攻击我,因为我的这种体位有充分的后退与弧形右转身的余地。如果对方左臂以挤攻击我,我的弧形后退右转身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下可以使得对方落空。

②身躯逆时针方向滚动的左转身,右臂必须有静态放松的掤劲。这一点与直掤、斜掤与架掤不同。

③身躯逆时针方向滚动的左转身应该尽量使得对方的大臂被挤入其胸部的前投影区。这样有利于控制与牵制对方。

④身躯前移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直竖,不得肩部向右方倾斜。不然不利于化解。

⑤左转身后我的右肩部不得进入对方两肩连线的前投影区,至少我的右肩与对方的左肩对齐,我的右肩能够往右超过对方的左肩更好。不然容易遭到对方攻击。

⑥我的左臂也必须有静态的掤劲,使得对方的右手不能向其右方(我的左方)与前方移动。如果左臂的掤劲不足,我的右臂就会被对方推按得向我的左方移动太多与向左移动的角度小于60度太多,容易使得我的大臂进入我的胸部前投影区、我右手腕的往左移动越过我的胸背正中线,这样就会造成我的化解困难;但左臂的掤劲也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左肩、肘关节的灵活性会降低。因此,左臂的静态掤劲以我的右臂被对方推按得约向我的左前上方45度以上的方向移动与右肘尽量不进入我的胸部前投影区为准。

⑦挤掤过程中,尽量维持我右肩与右大臂的原来夹角基本不变。一是身躯右移时带动适当的弧形左转身,二是以我左臂的掤劲使得我的右大臂尽量不与对方左大臂相贴的左移;保证我的两臂之间有一个尽量大的椭圆形的空间。

⑧挤掤时我的体重由在后的左脚承担,以此保证在前的右脚能够灵活提起向前移动。这样,万一发生我的左臂掤劲不足、我的右臂被对方横推向我的左方,我的大臂进入到了我的胸部前投影区,我不能以捋化解对方的攻击时,我就可以立即将左手按于自己的右臂以挤破坏对方的攻击,有上步必要时右脚就可以立即灵活地向前移动了。

除上述要领外,上述三种掤中与以上7点不矛盾的要领都必须遵循,尤其是右臂肩、肘关节的不用力放松是十分关键的。


(五)立圆四正推手掤应强调的共性要领

太极拳立圆四正推手各种掤应该强调的共性要领有:

①双方右手腕相搭接之掤的形成,右手不应该向前直伸去与对方的右手腕接触,应该如云手那样,右手应该手心向内先由下向左向前向上弧形移动到约肚脐高低前,再往左往前往上往右弧形伸到约与肩同高处的胸正中线前与对方的右手腕相接触。这样,有利于与对方搭手时容易保持不丢不顶之虚的状态。

②右手腕与对方右手腕搭接时,右臂必须充分放松适当的沉肩垂肘,位于肩外侧前下方的肘下缘的高度必须在自己约乳头下的一肋之下。这样可以较有效地防止与牵制对方的左手向我的胸腹部攻击。

③左手与对方的右臂搭接应该用大指掌侧大鱼际下部与对方肘上方的外侧相接触、掌心向下。这样有利于之后贴随着对方的右臂活动中,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左臂圆掤的需要,在有的情况下自然地转变为以小指掌侧的小鱼际下部、或者腕部与对方肘上方相接触,或者以身躯推动左手向上滑动以腕后的小臂部位与对方肘上方相接触。有利于保持我左臂的灵活与自然。

④两臂必须在肩关节十分放松不用力的前提下始终保持向外圆撑的掤劲,形成肩与大臂就像是树的主干与粗树枝,大臂与肩的角度基本不变。而肘关节的放松不用力形成小臂就像是细树枝,大臂与小臂的角度很容易被改变。初学者往往表现为大臂与肩的角度容易被改变、大臂与小臂的角度则不容易被改变。这种情况是必须通过长期正确放松的练拳与推手才能转变的。大臂与肩的角度基本不变表现为一旦遇到外作用力时,一是表现为肘下降,但肘不论如何下降一般也不往后移到胸腹前缘横线的后方去,绝对不移到背脊后缘横线的后方去。就是说,两肘无论高低如何,两大臂始终是呈现为往前抱着一个大球。二是表现为大臂的横向移动在肩关节放松不用力的状态下带动胸部一起转动。因此即使外作用力的方向与大臂的中心线的方向是成一条直线的,由于身躯一被作用动而发生了转动、大臂一被作用动而发生了上下左右浮动般的转动,外作用力的方向与大臂的中心线的方向立即就不再成一条直线,从而外作用力就难以作用到身躯,而且大臂与肩的角度能够保持基本不变。就是说,两大臂与肩的角度基本不变是在放松的前提下,这对于不给对方任何破绽至关重要。这种神经反应没有若干年的有意识锻炼是不可能形成的,但经过不懈的努力,能够成功也是可以肯定的。

⑤两臂要当成是断臂假肢,身躯对于两臂除了静态的掤劲外,肩对于臂的活动是没有任何主动支配作用的;身躯除了含胸也是没有其它任何反应的。这对于能够使得对方感到终不得力至关重要。


⑥胸腹必须正对着对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前脚之胯十分放松并且内缩是关键。这种体位对于许多非太极拳武术(包括了形意拳与八卦掌)而言在实战中是一种忌讳,因为这样的体位暴露给敌人的身躯范围最大,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样的体位是能够左右逢源化解对方攻击的最佳姿势。尤其对于右脚、右手在前的姿势,往往需要使得对方的攻击往自己的右后侧方落空;而对于自己的往前攻击,胸腹正对着对方劲力也最能够顺遂,因此,胸腹必须正对着对方。


⑦两胯必须始终放松,右胯必须始终要有内缩的反应。两胯的转动由于是弧形的,达到一定功夫层次后,一般情况下转动的幅度要尽量小,但能够转动的幅度必须可以达到90度。就是说,假设胸腹正对着对方的方向是东,两胯的弧形转动必须能够达到身躯完全朝向南。这样在有的情况下才能使得自己身躯原来的空间完全让出来作为对方落空的通道。


⑧体重基本上始终由一脚承担。但如果将前后两脚的连线分为7等分,感觉上我身躯中心线的垂线始终基本上落在3至5两点之间,始终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身躯的前进后退会形成弓步、横弓步与类似形意拳三体式步型的坐步,但实际上主要是两胯的变化。前进往往主要是右胯前移右腿前弓、左胯后移左腿伸直引起的;而坐步往往主要是左胯前移左腿屈膝、右胯后移右腿伸直引起的。后退往往表现为是以坐代退与身躯中心线顺时针地转圈而已。这样除了身体重心稳定外,还使得化解始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⑨身躯尽量直竖。这样不仅有利于体重基本上始终由一脚承担,因而两脚始终可以灵活提起,而且有利于身躯始终能够灵活地被动升降,从而能够使得对方的下按攻击落空等等。



【提示】本系列专题博文是我对自己一整套太极拳推手的经验体悟进行总结与介绍的尝试。我的这些经验体悟同已经出版的许多太极拳推手书籍与音像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大相径庭的。我的这些经验体悟既有得自于洪雪珍(牛春明先生再传弟子)、金仁霖(叶大密先生弟子)、何基洪(叶大密先生再传弟子)等老师的悉心指导的,也有得自于我自己严格按照太极拳经典原理在推手实践中摸索探究的。我认为这些经验体悟与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杨氏老谱关于太极拳特点的阐述是相符合的,也是能够以此实际地体会到太极拳效果的。因此,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如果认识、了解了这样的太极拳推手,十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了解太极拳。我希望这一系列专题博文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这些博文的写作我主要是根据思索。尽管我努力周密地模拟回忆实际中的一点一滴,很可能对于实际操作活动仍然会有思考不到的、总结不恰当的、用词不准确的,因而叙述中很可能会存在遗漏、不完善与不正确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