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交际礼仪

 陆投埔三槐堂 2016-06-11
漳州素称“海滨邹鲁”,居民自古“敦礼教”,极为讲究礼貌礼仪。漳州的礼仪基本上与中原相同,但在以食物特别是以茶款待客人时,却有地方特色。
  



一、相见礼
  

  封建时代,相见时的礼节讲究尊卑长幼。下辈见长辈,男子要行跪拜礼或打千儿礼,女子行敛衽礼。平辈相见,绅商学界多作揖致意,农民、工匠见客人多垂手躬身表示敬意。
  民国时期,改跪拜为鞠躬,改作揖为握手。后来,尊卑之分逐渐淡化,相见时互相点头,清早就相互称早,一般时间就问声“吃饱了未?”或“哪里去?”都要由晚辈先开口打招呼。
  解放后,强调同志关系,鞠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少见,只在正式的公共场合和学生对老师还行鞠躬礼。“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大老粗”为荣,礼貌礼仪多被当作“虚伪谄媚”或“旧文化”加以革除,见面时或者故意大大咧咧,或者是谨慎地以眼神打招呼。
  8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打招呼多用“你好”来代替问“吃过没有”或“上哪里去”。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在路上相遇时往往只点点头、不打招呼,在交通拥挤时则挥手致意。
  登门作客不得穿草鞋进入他人屋内,以免被误认为身戴重孝。进他人屋内不得打伞或戴斗笠,俗谓这样做预兆该房屋易漏雨。
  




二、迎送礼
  

  迎客入室,主人要奉茶敬烟。每年长辈初次来访须先敬奉甜线面和鸡蛋甜茶以表敬意。亲戚初次探亲也用此礼。客家人煮红米圆子加红蛋是最敬重的待客礼节。春节来客要请喝甜茶,平时来客则沏乌龙茶和糕点招待。敬茶时应先宾后主、先长后少,添茶时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将茶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也须以双手接茶,主人添茶时客人将手放在杯边,有的还用手指轻叩桌面以表谢意。如果以小盅茶敬客,沏完茶后主人伸手表示请客饮茶,客人先伸手回礼,然后持盅饮茶,主人随后才持盅饮茶。每次饮完,主人都要重新冲洗茶盅,再沏再饮。
  有客人在座,不得打扫地板,也不得驱赶畜生,以免被误认为逐客。请客人吃便饭时筷子不得插在饭上,因为这是祭拜死人的礼节。请客吃饭时不得只用馒头下酒,俗以为这是死犯临刑前的食品。请客吃饭时不得用筷子敲碗盘,俗以为这是呼猫、狗就食的方式。
  客人告辞时主人送至大门口,然后拱手道别。客人对主人说:“请”,意请主人留步。主人应再三致意,并说:“行好”、“慢行”、“宽宽仔行”、“甲佫(音郭,意为再)来坐”等。
  民国以来,送客的礼节也逐渐欧化,道别不用拱手而用招手或挥手,告别语多用“再见”、“明天见”之类。80年代后,部分人时兴说“拜拜”。
  




三、筵席礼
  

  (一)座 次
  1.座次排列
  旧式宴会多用方桌,按与宗庙昭穆相同的顺序排列。神座前左边第一桌为首席,右边第一桌为第二席,首席之下一桌为第三席,第二席之下一桌为第四席,依次类推。也有另一种排法,即由中堂延至门外,以中堂第一排的中央为首席。
  每一席坐8人,席次安排有两种方式,分别如下图所示:
  



  注:①②③④为客位,其中①为上座、其次为②③④。⑤⑥⑦⑧为主位。其中⑤⑥为长辈陪座;⑦⑧为晚辈陪座,坐在这位置上的要负责接菜、斟酒,故又称执事位。
  2.就座者身份
  在私人宴会中,一般以母族、妻族的至亲长辈为上宾,姑姨姐妹的姻亲为次。一般戚属和本家宗族按辈分论列,一般友好和邻居按长幼为序,其他客人则根据其社会地位安排座次。结婚酒席,母舅居首位;满月、度晬宴,外公、外婆居首位;丧事酒席,外家居首位;喜庆酒席,长辈居首位。
  (二)开 席
  宴会开始前,主人应在门外招呼客人入席。开席鸣炮,散席亦鸣炮,一般是放鞭炮。大型的祭祀请客时要放老式的火药枪,俗称“贡铳”或“三眼枪”,单响为催客,连放三响为开席或散席。
  各席上的执事者先为上座斟酒,次及其他,最后才替自己斟酒。斟酒时左边用右手,右边用左手,斟后酒壶嘴应朝向执事者自己。
  各席斟完酒后,主人致辞欢迎来宾,对贵宾的来临表示感谢,然后向首座及全席敬酒。同时,厨房开始上菜,坐上座的人拿筷子拨动桌上的鸡头,席上的宾主便动筷进餐。
  (三)宴请杂俗
  开席前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头朝座位,忌倒过来放,也忌将一双筷子分摆在碗的两边。冷盘中照例有一盘白斩鸡,这是漳州以鸡兆吉的习俗。白斩鸡应放在上座的面前,鸡头对着上座。酒壶或酒瓶则应放在执事位前。宴席上的食物都要预先切割好,不能留待客人自行切割,更不许在席上置放刀器,俗以为席上见刀是凶兆。
  准备菜谱,根据喜宴从丰、丧宴从简的原则,菜肴有12道、20道、24道或36道的规格。菜肴的组成和上菜的次序各地有所不同,同一地方亦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旧时第一道热菜多为炒面条或炒米粉,但现在的高档筵席中已取消这道菜。除了丧宴之外,最后一道菜都是甜汤,有的地方以甜圆子结尾,寓意圆满甜美。现在的筵席往往另加一盘水果。总的说,过去较注重实惠;现今则讲究排场,重视雕琢花样,追求档次。
  终席前主办者要轮流到每个餐桌前向客人敬酒至少一遍。在每一席上主人必须陪客人饮酒,在客人盛饭之前,主人不得先盛饭。旧时主人还必须给客人搛菜,现今因为讲究卫生,此俗已废。
  旧时宴饮,主人应陪客人行酒令或搳拳助兴。现在很少人会行酒令,猜拳斗酒也因为粗俗不雅而在较正式的宴会中被摒弃。今天办宴会必须准备音响影视设备,供宾主在席间唱卡拉OK以助兴尽欢。
  过去,办寿宴时寿主的后辈要在庭中向全体来宾行一跪二叩礼以表谢意,来宾应起立表示领谢。办婚宴时新人应到每一桌去献茶敬烟,来宾将红包放进茶盘回礼。
  赴喜宴时客人要等主人催请。赴丧宴不能等人催请,开席后客人自己坐到适合自己身份的位置上。赴宴者还须注意遵守筵席上的诸多忌讳:上整条鱼时不得将鱼头和鱼尾吃光,即所谓“有头有尾,留有余地”。旧时,喜筵上的鱼只能吃一面,忌翻过另一面,以免预兆喜事翻成坏事。用餐时忌用筷子在盘中翻动菜肴,挑肥拣瘦;忌将食物夹住后又放回盘内;忌搛菜时让汤汁不停地淌滴桌上;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进食时不得把骨头扔到地上让馋狗相争,也不得在席中叱狗。在筵席中不得公然剔牙,不得打嗝,不得吐唾,不得将碗、盘翻覆在席上。
  




四、交际礼俗
  

  (一)探 望
  亲友之间逢年过节要互相探望并互赠礼品,俗话说“亲戚要常走才会亲”。
  亲友久客返乡,或坐牢、遭匪劫或因其他事故归来,应前去探望,并带炮烛、童鸡、线面、红蛋等接风,称“脱草鞋”,意思是贺其平安归来,并祝其“转运”、否极泰来。
  亲友跌倒或受伤,应上门探望,去时带一束线面、一个鸡蛋给受伤者“压惊”。若是小孩跌伤,则送熟鸡蛋给小孩,称“滚出运”。亲友生病也应前去探望,旧时探病多带葛粉、线面和鸡蛋作为病人病中的食品,现在多带水果和营养品、贵重药品等。过去探病必须在上午,俗谓午后阴气转盛,不利病人。
  (二)赔 礼
  民间发生不愉快事件之后,由较有威信的人出面调解后,理亏的一方由调解人(俗称“公亲”)带到被损害的一方家中赔礼道歉。赔礼人要携带冬瓜糖和荖叶(槟榔叶子),用红纸包裹,登门道歉。如需要赔偿,在送财物到被道歉人家中时也必须外加冬瓜糖和荖叶,故民谚云:“冬瓜荖箬,坐(赔)人呣着(不是)”。荖叶原用来包裹槟榔放入口中咀嚼,民国期间漳州嚼食槟榔的习俗逐渐废止,荖叶在市场上也买不到,赔礼时就只用冬瓜糖。
  山区客家人之间如有积怨,一方主动登门,对方必须以礼相待,“气消八分”,积怨多半因此而冰释。
  (三)酬 谢
  得到他人帮忙,应表示酬谢。漳州的作法多半是办一场宴席,请恩人坐尊位,当着众宾客表示感谢。
  媒人帮助作成婚事,除了要送红包和在婚宴中给予礼遇之外,还要送猪脚以补偿媒人在来回奔走时消耗的“脚力”。
  溺水得救,除了要设宴拜谢救命之恩外,还要先请恩人吃甜线面汤,并请僧道为恩人做道场,超度溺死鬼,以免其找恩人“叫交替”(找替死鬼)。
  (四)交际禁忌
  与人对话时不得单独伸出中指,更忌讳以中指指人,此为极不礼貌的行为。不得以扇柄开玩笑地敲人头颅,俗以为此举是将人当奴才看待。
  交谈中忌用“死”字。有的地方因“四”与“死”谐音而忌“四”,用“两双”替代,例如小孩四岁,就说“两双岁”。
  旧时,还忌讳在婴幼儿及其父母面前称赞孩子长得健壮,俗谓小儿经不起称赞,容易走向反面。
  亲友间赠送牲畜时忌送狗,俗以为“送猫亲,送狗绝”,送猫会加强双方的感情,送狗会导致双方断交。最经常赠送的是猫崽子,受赠送的一方要回赠红糖。
  馈送东西时不得送钟,因其与“送终”同音;不得送伞,因其与“散”同音,送伞表示缘分绝了;不得送扇,因其表示“秋风团扇”中途抛弃的意思,即俗谓“送扇无相见”;也不得送手绢,因手绢常用于擦泪,兆凶。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外部世界的视野的日益开阔,一些不科学的禁忌已经自行泯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