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墨文化:紫金不换 名墨难求

 真友书屋 2016-06-11

(清来仪、蟠云御制墨四锭)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

只应真典浩,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断言,精光动蜀笺。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荃。

墨,常常被古代诗人赋予诗句给予赞美。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既有集书画、镌刻、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外观,又有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宜书宜画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墨是文人情结的体现,以墨言志、以墨抒情、以墨咏怀,墨诠释着文人气息和高雅情趣,因而千百年来备受文人雅士喜爱,以至墨也成为一大玩好,自古便有“紫金不换,名墨难求”的说法。

有了墨,信息文字得于交流传播;有了墨,绘画艺术得于增光添彩。它使中国的书写文化独树一帜,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别具一格。本文就来谈谈墨的起源与发展、特点与制作,以及对墨的鉴别赏识来说明历代喜爱书画的人对墨的热爱之情,以及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一、墨的起源与发展

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属于文房四宝之一的墨远在毛笔出现之前,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

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人工墨普遍认为是出现在西周时期。最初的墨是墨粉,使用的时候调制,同调制绘画时使用的颜料一样。随后由于书画的需求,促使墨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粉末状进化到了固态。

从墨粉到墨丸的改变是制墨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进步。

(清 御墨棉花诗七锭)

从春秋时期开始,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竹帛上写字;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为制墨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唐代的制墨业异常的兴盛;宋代,由于统治者轻文事,制墨业没有特别显著的发展;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所取的墨材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坏,所制作的烟墨非常好;明代,特别以徽墨为盛,徽州制墨业因此分为了“歙派”和“休派”;到了清代,徽墨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天柱形成了各领风骚的四大家;至新中国解放以前,徽墨业已经处在了微衰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在安徽各县成立墨厂、生产合作社,久负盛名的徽墨得到了继续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墨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赏味,已经成为一种在悠远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深刻印记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化用品,得到人们的欢迎和广泛使用。

二、墨的种类及特点

墨以黑色、深褐色为多,但也有彩色墨,颜色多是红、黄、蓝、白、石绿和紫色。

由于各方面特征不同,墨,从用途上分实用墨和观赏墨;从材质上分为松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等;从色彩上分有素色墨与彩色墨等;从形制上大体分为两类,实用性墨多为长方形或椭圆长条形,便于研磨,另一类观赏性墨,制作精致,形制多样,造型优美。

实用墨和观赏墨具有不同的用途,实用墨注重实用性,主要用于绘画和书写,而观赏则墨侧重形状、色彩和装潢,主要用于赏玩。

(清 朱砂“春华秋实”御墨)

墨的用途还可细分为:御墨、贡墨、礼品墨、自制墨、玩赏墨等。御墨和贡墨多为皇家和达官贵人所用之物,属于优质高档墨,御墨通常多在墨上著有“御制”二字,民间所见御墨多为制墨名家汪近圣“鉴古斋”所出的御墨。礼品墨——装饰性强、造型美观,大部分属于观赏性、纪念性,实用性不好,中品多上品少。礼品墨根据送赠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寿礼墨,如“福绿寿”、“八仙”,“寿屏”等;二是婚礼墨,如“凤九雏”、“龙九子”、“百子榴”等;三是赠送学生的学习用墨。

自制墨也有自用和观赏两种,其制作精致,包装讲究,价格上等。玩赏墨形态奇趣,小巧玲珑,人见人爱,是收藏家热切所求之物。此外还有药墨、茶墨等。

根据材质、烟料品类的不同,有了不同特点的松烟墨与油烟墨,油烟性柔,松烟性刚;油烟性润,松烟性燥;油烟色黑而泛紫,松烟色黑而光泛蓝;相同墨体的油烟墨稍重,而松烟墨稍轻。另外,松烟更适宜写字,不适宜作画。

三、制墨的工艺

制墨是东方独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墨从粗糙的原料变成可以让人使用、赏析、收藏的珍贵艺术品,期间要经历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制作过程,包含烧烟、收烟、加胶、加药、和烟、蒸剂、杵捣、捶炼、制样、入灰、出灰、去湿等十几道工序。

墨配料也十分讲究,优质墨配有麝香、梅片、冰片、金箔等。

四、如何选墨?

墨不仅具有书写绘画的功能,还是许多书画家和收藏者赏玩的宝物。古墨的收藏与鉴定要通过“一看、二比、三记忆”,墨的气味、大小、轻重都与墨的品质有关。

一锭佳墨应具有质坚如玉、色泽黑润、落纸如漆、历久不褪并香味浓郁等特点。如果墨掂起来轻,摸起来硬,微微清香,几十年不会损坏,就是好墨。

历来书画家都十分重视选墨,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明代方瑞生在《墨海》中论及好墨的标准为:“黝如漆,轻如云,清如水,浑如岚。”具有“香如捷好之体”,“光如玄妻之发”。

顾邻初的《论墨》也论及选墨的要求为:“色黑如漆,光明可鉴,质极轻清,具有自然之馨,才能入纸不沁散,笔不阻滞,暑天胶性不润,寒天胶性不介。”

从以上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选墨应从色、胶、质等几个方面来鉴定。

首先要色黑如漆,墨仅仅黑是不够的,且要有光泽。“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明代陈继儒《妮古录》论定墨的质量还要看胶的配比。墨胶过重,行笔便阻滞不畅;胶量过轻,着墨不固,装裱时着水即渗化。

此外,墨的质地细腻与否也是重要的方面,墨质细,书画时墨韵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清 竹节形端砚)

[  ]  了解墨的同时,也要懂得磨墨。磨墨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太用力,轻轻磨就可以。如果磨时有若即若离的感觉,便是软墨;如果磨的时候像有什么东西阻碍着便是硬墨。

此过程还需考虑砚台的品质,因为以同样的墨在不同的砚台上来磨,其成色不尽相同。墨被研磨后写在纸上、绢上,显出特有的光彩,墨的生命就算真正诞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