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品决定画品

 叶宫主 2016-06-12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中国画创作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物,而在于画家的精神境界。画家具有什麽样的精神境界,以及如何来表现精神境界,就成为绘画创作的最根本问题,同时,也成为绘画品评的最重要标准。中国人评论画,论“品”、论“格”,从本质上说,就是评价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精神境界。对艺术创作一是要求“真”,艺术家要真率地表达自己的性情、思想、不虚假、不做作,表里如一,画格与人格一致。二是要求“高”,要求艺术家要有高格调的精神境界。 要有高韵深情,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 
 
   我们看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石鲁先生的作品,完全是他们人格的表现,或平淡自然或激情四射,画如其人,真实而无虚假无造作。他们的艺术思想,正是属于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传统的中国画理论强调与作画相比,做人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像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石鲁这些人为人十分严肃,道德感极强,律己甚严,忠直坦诚,豁达仁厚,对于人情事故,他们不去听,不去看,更不去研究。对于当时社会上势利庸俗的风气深恶痛绝。一部中国画历史告诉我们,画画儿的人决不可沾染市侩习气,不可被功名利禄所羁绊,否则画格就一定提不高。纯真坦荡之人,方能进入美之至境。在艺术作品中,美固然体现在多方面(色彩美、笔墨美、构图美等等),但最高的美,是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之内美,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自然就无法体会和表现这种精神境界之内美。
 
 
    在今日之中国画坛,在中国画历史上已相当完善的基础上,只有那些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且将书法、篆刻、诗词,以及哲学中的儒道经典,佛学中的禅宗奥义等等中国文化史上高层次的艺术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此种种素养集于一身,再加“兼济”之才,“独善”之志,寄情书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