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誉为江西'脖子最硬的人',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Purefact 2016-06-12


胡铨

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
被文天祥等庐陵先贤奉为学习榜样。“南宋四名臣”之一,庐陵“五忠一节”之一。
去世后被追加了荣耀极高的谥号——“忠简”。
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又有了新的称谓“脖子最硬的人”。

  如今的吉安胡氏有7万多人,胡铨家族就有4万多人,四海皆有,人杰辈出。

  胡氏家族历经千年风霜而生生不息的秘籍法宝就是十条家规。早在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涉及礼让,士习,官箴,农桑,国课,俗尚,邪教,禁盗,备荒,表率十方面。教育子孙正心修身,保持节义。

  胡铨的一生正是他纯正家风的映射,胡氏家风真是吹拂了胡铨的每一步人生路。


1
第一步
家风铸品性
  从小就沐浴着良好家风的胡铨,好学上进,谦逊礼让,是一枚安静又有内涵的美男子。

士习不端,古今同慨也。

  士习不端,古今同慨也。乃者盛朝设科,自岁科两试迄乡会场,以文取士,皆以觇其品行经术。


   读书人的行为不端正,是古今之人共同愤慨的。旧时代昌盛的朝代设科举,自岁科两次考试到乡试,以写作才能评价读书人,都是测评他们的品德行为和经术程度。



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
  今惟恪遵圣谕明训,佩服圣贤遗经,朝夕而不离乎。是则周中规,折中矩,暴戾不生,祸乱不作,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尚其勉旃无忽。


  而今只能恪守谕训,敬重圣贤留传的经典,每天不离不弃,这样才合乎规矩,不生暴戾,不生祸乱,美好清明的风气才会日渐形成。这还需要大家勉励,不得忽视。



2
第二步
家风塑英雄
  在“家规十条”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爱国名臣。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写到:“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胡铨年轻时的作为都是齐刷刷的“忠”字。

 ● 募兵护城。27岁的胡铨刚考取进士,父亲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制三年遇上了金兵入侵。当时吉州的太守早就逃跑了,胡铨却募集起几百乡兵,来保卫吉安城。



 ● 一书安邦。36岁的胡铨更是将“忠”演绎到了淋漓。听说秦桧派人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时,胡铨当即写下奏章,坚决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震惊朝野,激奋人心。因为这份奏章,胡铨开始了23年被流放的生涯,但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

  破冰退敌。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压境,南宋四州失守。62岁的胡铨临危请命,以兵部侍郎亲领三军抗敌。手拿铁镐击破坚冰指挥士兵奋勇杀敌。



毋奔竞,毋瘝官,毋觖望。
  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谓孝。毋奔竞,毋瘝官,毋觖望。


  凡是在仕途中的人,不论官职大小、俸禄多少,都应一心一意工作,表达自己的绩效。这样来辅佐圣明,就是叫做忠;这样来继承列祖列宗之志,就叫做孝。不要奔走竞逐,不要去卖官鬻爵,不要因不满意而生怨恨。


3
第三步
家风永流传
  年迈的胡铨归隐山林,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在去世前不久,他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谆谆告诫子孙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家有传礼,恪守成法。
   吾族素号节义文章,家有传礼,谨以司马、晦翁二公为法,恪守成法,无或背戾,陨越典章,有愧方家风规焉。


   我家族一直以来以文章节义著称,家传礼仪,慎重地效法司马、晦翁二人治家格言,恪守成型的礼法,不违背或乖戾,不逾越典章,否则有愧于大方之家的风范。



兹者设立条约,
无非为族姓勉以入孝出弟仕忠之义。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斯言也,交责之辞也。兹者设立条约,无非为族姓勉以入孝出弟仕忠之义。而督教者久而玩倡不责实效,则子亦渐为懈惰而视为具文。是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道乎?《书》云:“慎厥始,惟图厥终”。父兄勉之,子弟勉之。


  《孟子》中说:“品德修养好的人能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够的人;有才能的人能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希望有贤良的父兄。”这句话是一种托付责任的言辞。现在设立族规条约,无非是为勉励族人入则孝、出则悌,做官忠心耿耿的意思。督促教育的人长期只是倡议而不查究实效,族弟子也渐渐懈怠懒惰而视为徒具形式的规章制度。这种不出家门的教育能成就教育之道吗?《尚书》说:“谨慎地做好开始,就要想到它最后的结果。”父兄以此相勉,子弟也以此相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