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LD怡苑 2016-06-12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是肾病患者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了,你是不是只认识“尿蛋白”和“潜血”?其他项目表示什么呢?
  1  蛋白质(PRO)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生理性:
  ①功能件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②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在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高达“++”,此种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
  ③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人大量蛋白质。
  病理性:
  ①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②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③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④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  潜血(BLD)  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尿潜血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等,以上疾病的显微镜检查多可查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而有些情况的BLD阳性,显微镜多查不到红细胞,称血红蛋白尿,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大面积烧伤、疟疾、病毒性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等。临床上,对于一些临床无症状而BLD阳性者,应注意定期复查。
 3  颜色(COL)参考值:透明,淡黄色或琥珀黄色临床意义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4  尿比重(SG)参考值:成人随机尿液:1.003~1.035 晨尿:>1.020
  新生儿随机尿液:1.002~1.004
  临床意义
  (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②病理性:蛋白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②病理性: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胶原性疾病、蛋白营养不良等。等张尿:肾实质有严重损害时,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主要见于尿毒症。
  5  尿糖(GLU)  生理情况下,正常人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浓度为0.3~0.8 mmol/L,由于肾小管近曲小管对葡萄糖分子的重吸收,晨尿或空腹尿定性试验阴性,尿糖定性阳性称为糖尿,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人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2)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③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尿糖检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产生尿糖假阳性c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400 mg/L或久置的标本可引起尿糖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6  尿酮体(KET)酮体是脂肪酸的分解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p一羟丁酸。正常人尿中酮体含量极少,一般定性试验为阴性。
  参考值:阴性。定量:丙酮3 mg/24 h。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一般尿酮的升高先于血酮,故尿酮检查对诊断重症糖尿病极为重要。
  (2)非糖尿性疾病:严重饥饿、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子痫、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全身麻醉、肾小管功能不全等病人,因碱质丢失过多、有机酸相对增多,可大量缩合成酮体,由尿中排出,使酮体呈阳性。
  7  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为橙黄色化合物,血浆中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δ-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排出。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量极少。
  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尿胆红素检测主要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
  8  尿胆原(UBG)结合性胆红素排入肠腔转化为尿胆原,从粪便排出为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人肠腔,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胆原。
  参考值: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定量:1~4 mg/24 h。
  临床意义
  (1)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
  (2)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疸等。
  9  酸碱性(pH)参考值:5.5~7.4,一般情况下为6.5左右
  临床意义
  (1)生理因素对pH的影响:①饮食:摄食大量肉类及混合性食物,pH降低;摄食大量蔬菜、水果,pH升高。②剧烈运动、大汗、应激状态、饥饿时,pH降低。
  (2)病理变化:①pH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坏血病等。②pH升高见于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膀胱炎等。
  10  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液及其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及尿液中的各种结晶等,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值: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肾小管上皮细胞:偶见(但在新生儿较多见)/高倍视野;鳞状或移行上皮细胞:偶见/高倍视野;
透明管型:<或等于1个/低倍镜视野;其他管型:无;结晶:少量(非病理性结晶,如磷酸盐、尿酸、草酸钙等结晶)
  临床意义
  (1)红细胞:>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等。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女性病人月经期及月经期前后的几天中,都可出现红细胞,此为生理性,应注意排除。
  (2)白细胞:>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出现与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排斥反应和间质肾炎有关。泌尿系统炎症时,还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性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出血、急性肾小球坏死、肾梗死、恶性高血压等。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等,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颗粒管型,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可偶见于运动后,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如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5)结晶: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铵结晶;病理性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性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

血常规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检查小提示
 
  出现发热等症状的24小时候后再行血液检查,这样才较有参考价值。
  千万不要先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误导诊断。
  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进行剧烈的运动,如跑、跳等。运动过后休息15分钟再进行采血。
 
  1.一般而言,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白细胞(WBC):正常值:(
4.0~10.0)×109/L (4000~10000/mm3)。
  红细胞(RBC):正常值为男性:(4.0~5.5)×1012/L (400万~550万/mm3);女性:(3.5~5.0)×1012/L (350万~500万/mm3) 。
  血红蛋白(HGB):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 (12~16克/分升);女性为110~150g/L (11~15克/分升)。
  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值为0.37~0.5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值为80~98 fL
  平均红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为27~31 pg
  平均红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为 320~360 g/L
  血小板(PLT): (100~300)×109/L (10万~30万/mm3)。
  淋巴细胞(LYM):正常值为 20%~40 %
  中间细胞(MXD ):正常值为3.5%~15%
  嗜中性粒细胞(NEUT ):正常值为50%~70%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正常值为 (1.0~3.3)×109/L
  中间细胞绝对值(MXD):正常值为 (0.2~1.5)×109/L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正常值为 (1.8~6.4)×109/L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 ):正常值为<0.15
  由于各医院测量机器不同,正常参考值会有小的变化,以上仅供参考。不过,无论你在哪个医院做化验,化验单上都会标明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及所测得的你的结果值,并且会对照参考值标注过高(↑)和过低(↓)的箭头,一般人一看就能明了。
 
  2.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主要是要懂得看以下四个项目:
 
  (1)红细胞:如果测得周围血中红细胞数量比正常减少,人们习惯上称其为贫血。 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昏、气短、食 欲不振 、乏力等一系列缺氧症状。
  (2)血红蛋白:看HB降低程度,可分清贫血的程度:轻度为男性<120g/L、女性<110g/L ;中度为< 90g/L;重度为<60g/L;极重度为<30g/L。
  (3)白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高主要见于身体化脓性细菌感染;减少见于使用某些药物、某些疾病如流感、放射线照射、风湿类疾病、某些血液病等多种原因。②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 所致的感染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结核,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
  (4)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血小板减少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可引起咯血、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减少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血液病致血小板减少、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继发血小板减少。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粪便的自我观察:
 
  观“色”又察“形”:
  大便的颜色是在平时就能经常观察的,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那就是在便后去看看自己大便的颜色与形状。
 
  1.大便的颜色:
  正常大便呈黄色或棕黄色(大便中含有胆道排下来的胆黄素,所以才是这种颜色)。绿色多是因为混杂色素的缘故,并无大碍。至于棕色,黑色,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信号(如果大便呈现红色,但镜检无红细胞,是正常的,可能是吃了含有色素的食品。如镜检有红细胞,可能是消化道真的出现了问题)。
  白陶土样便—提示有胆道梗阻,如结石,肿瘤或蛔虫等引起的(大便里没有胆黄素)。
  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可能是良性疾病,也可能是恶性疾病所致。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就医。
 
  2. 大便“性”状:
  通过观察大便“性”(性质)与“状”(形状),了解一些疾病信息,一般“软,成形”为正常;便秘者为“硬”便,习惯性便秘,为“羊粪样”,是否呈液状,则可用来判断肠道疾病的轻重。
  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黏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者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水样,蛋花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假膜性肠炎及隐孢子虫感染。
  糊便状:多见于小肠疾患。
  油花便:粪便中浮有“油花”,多由于脂肪类进食过多不消化所致。
  大便变细:这是要小心,关注自己是否有消化道肿瘤。
  综述:慢性退行性综合征,腰际酸痛,酸胀,不能久坐,久坐后出现麻胀感,是因为肾虚,气虚导致。随征有尿白。大便出现第二次不成形,鼻炎,肩周炎,胃炎均属综合体征,建议排查高血压,提高免疫力,恢复肠胃功能机制,做增肌计划。

其他检查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生化检查
教你看懂常规化验单

零散检验小知识

  1.     谷丙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0~40 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2. 总胆红质素
  (T-BIL:0~18.8 umol/l)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血清总蛋白增加
  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
  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3. 血清白蛋白
  (ALB:35.0~55.0 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4. 碱性磷酸酶(ALP
  成人20~110 U/L;儿童20~220 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5. 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γ-GT)<50 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6. 胆固醇(CHO
  0~5.18 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7. 甘油三脂(TG
  0~1.6 pmmo1/L
  青年<150;老年<200。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8. 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HDL-C
  1.16~1.55 mmo1/L
  男>40(1.03);女>45(1.16)。
 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9.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84~3.10 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10. 淀粉酶(AMS
  血清:0~220 U/L;尿<1000 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11. 二氧化碳结合率/力(CO2-Cp
  45.0%~65.0% 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HBsAg、抗HBs 、HBeAg、抗 HBe、抗 HBc。以上即为乙肝的“二对半”,正常均阴性。
  下列各种“组合”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①HBsAg、 HBeAg、抗 HBc(1 、3、 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 "大三阳" 。
  ②HBsAg、抗HBe 、抗HBc( 1、 4、5 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 “小三阳”。
  ③HBsAg、抗 HBc( 1、5 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 HBV感染。
  ④抗HBs、抗HBe 、抗HBc( 2、 4、5 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⑤抗HBe、抗 HBc( 4、5 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⑥抗HBs( 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 (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⑦抗HBc阳性( 5项):急性 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

教你轻易学会看心电图

一 如何看心率
 
看R-R或P-P间距0
             3-5大格:正常心率(100-60)
             小于3大格:心率过快
           大于5大格:心率过慢
 
二,如何看心律

A:有P波:窦性心律
    无P波:异位心律
B:整齐(PP或RR间差值小于0.12s):规律心律
   不整齐(PP或RR间差值大于0.12s) :
          早博    (房,室,交界性)
           逸搏
           阻滞    (房,室,交界性)
C:房性的P波形态不一样
    交界性前无p波或逆传
    室性宽大QRS波,大于0.12
    阻滞:测PR间期,P 后有无QRS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160-250次/分
P波存在,P-R>0.12---房性
无P波或逆行P波,P-R<0.12S---交界性
P波与T波融合---通称室上性
f:350-600次/分(房颤)

房室传导阻滞;
2型1:PR逐渐延长,直至p波不能下传
2型2:PR间距不变,p波有脱落不能下传
3型:P波与QRS波无关

三,看电轴

看1.AVF,的主波方向,确定电轴
1下3上:右偏(提示可能右室肥大:V1电压大于1.0mv)
1上3下:左偏(提示是否有左室传导阻滞)

四,看肥大
 
V1V5 R波和p波,看是否有房室肥大证据
左室肥厚:V5R波大于2.5mv
右室肥厚:V1R波大于1.0mv伴有心电轴右偏

五,看梗塞!
 
找大Q波,Q>0.04, 或>主波1/3?
如有,表明梗塞,再区分新的,陈旧的?(看ST段有无抬高)
再看是哪个壁?(前v1-v6,后v1,侧1,2,avL,下3,avF),

有一个特殊的是后壁,是大R波,V1,V2

心肌梗死
早期:高尖T波,或ST段抬高与T波融合
急性:Q波  冠状T波
亚急性:Q波  冠状T波变浅
陈旧性: Q波 或消失

关于心肌梗死的定位
前间壁:V1-V3$
前壁:V3-V5
侧壁:1 ,AVL V5-V6
广泛前壁:V1-V6,1,AVL
下壁:2,3,AVF
后壁:V7-V9
 
六,看M样波
 
看有无M样波
     室内阻滞:
                     v1v2右0
                      v5v6左

七,看T波

冠状T波的特点:
波形窄,顶尖,两侧对称,倒置
通常出现在1,2,3,AVF,V3,V5
当合并有ST段下移时,可以明确心肌缺血

教你轻易学会看心电图

点击网址看教学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