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一些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原因竟然是这样!

 Purefact 2016-06-12



案例
老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最近有位老师给我来信,谈到她的困扰:


有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马老师,我很想跟您聊聊。是这样的,我当小学老师十几年了,我敢说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心应手,确实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教育教学效果。可是,让我非常苦恼的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我女儿从三年级就在我的班上,直到小学毕业。作为教师,我当然要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她处处都是最好的样子。可是,孩子偏偏不争气。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写作业,整天就是玩,我不知有多少次痛打过她,也不知有多少次在心里暗暗痛骂她“你个猪脑袋”……




我知道打骂不是好的教育方法,我也尝试控制自己。可是,我与她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没说上几句话,不是她生气走开,就是我生气发火。如今,我与她的心隔得很远很远。


我很希望女儿是个小书迷,可她偏不爱看书。孩子今年12 岁,开始上初中了。虽然不在我的班上,不过,我还是和她的老师经常联系,也常请老师多管管她。我感觉,就因为这个事,她对她的老师都有意见了。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我不需要她如何出类拔萃,只希望她尽心尽力。可她偏偏与我作对,我的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我真的太失望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了? 


把脉
根源在于扮演了“教育妈妈”


这位老师的困扰,很多老师会有同感。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如此僵硬,这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无奈啊!但是,这怪孩子吗?在我看来,这杯无奈的苦酒,是妈妈自己酿造的!根源就在于,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妈妈,而是扮演了一个“教育妈妈”的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要扮演各种不断变换的社会角色,人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也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角色的转换。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守一种角色的心态和行为模式,而不能适应变换了的角色,就会产生许多麻烦。


妈妈在学校是老师,回到家中还做老师,与孩子的交流都是读书、学习、作业,那么,让孩子到哪里去找妈妈?让孩子如何忍受这“过度”的教育?


设想我们作为成人,一天24 小时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种种规范和监督之下,该是怎样的苦不堪言?人有一种逃避约束的天性,都有一种放松的需求。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身心一个放松的机会。成人尚且需要这个机会, 更何况孩子?


孩子的许多所谓过失,也许都是因为妈妈“盯着”孩子太紧了。用圣人的标准对孩子实施一天24 小时的全天候监控,而且是漫长的几年时间,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怎样难熬的日子啊?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妈妈”,但她一定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像同伴一样有一个自由的机会?为什么我有这样一个不像妈妈的妈妈?


此外,还有盲目高期望心理的原因。


这位妈妈虽然说不指望孩子出类拔萃,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处处可以看出盲目的高期望心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然,为什么“希望她处处都是最好的样子”?这就是盲目高期望心理在作怪。


最后,是否定评价心理效应的原因。


由于教师的角色固化和盲目高期望,妈妈很难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总是看到孩子的不是,觉得孩子浑身都是毛病。于是,妈妈给予孩子的都是训斥、责罚、打骂,还有羞辱。这是妈妈从心理上对孩子习惯于否定评价的表现。通过消极心理暗示,孩子绝不会让你的否定评价“落空”,一定会证明自己真的如妈妈说的那样没出息!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标签效应”。


处方
学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我给这位妈妈的对策就是:学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作为教师,该怎样善待自己的孩子?


回到家里不再把自己当老师,而是当个实实在在的普通妈妈;不要再把孩子当学生,而要把孩子当女儿、儿子;不要再对孩子抱有盲目的高期望,而要对孩子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再使用否定评价,而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个观念,不是孩子一定要出类拔萃,才是我们教育好了孩子,教师的孩子也可以是个平凡的孩子。


作为教师的家长,应该尽量不让孩子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若已经在自己的学校,应尽量不让孩子在自己的班上。从这个角度说,非常庆幸的是,这位妈妈的孩子终于离开了妈妈的班级,成了中学生,这或许是缓解她们母女关系的一个契机,是个好时机。


所以,这位妈妈除了需要重新学习当个普通妈妈外,还要注意和孩子现在的老师的关系。为了避免老师成了妈妈的“帮凶”,尽量不与老师联系过多, 不要让老师过多干涉孩子,让孩子和老师保持一种普通的师生关系。


她们母女的问题,是十几年的家庭生活逐渐形成的,或许不能很快解决。但是,只要这位妈妈坚决不再当“教育妈妈”,女儿兴许慢慢就会发现:妈妈变了,妈妈变成了真实的、可爱的妈妈。由此,女儿也会变得可爱。母女有了爱的交流,有了心的相通,还愁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吗?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学会(ID:cseedu)内容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