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 | 端起生活的诗意,留住心灵的远方

 真如书屋如如 2016-06-12
2016-06-09 文学宝库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节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一个。

这是个缺少诗意的年代,我们的心灵没有了远方。端午,却是最具诗意、最可怀远的节日,那里面有着我们的过往与向往。只要我们,细细品味,莫失莫忘。

最美的时节

端午,总是在夏初这个最美的时节到来。此时,北方已经迎来几场雨,正是一派生机盎然。嫩绿的柳枝,配着热气腾腾的粽子,白白的江米上一颗红红的圆枣调皮又可爱。

南方此时已经烟雨濛濛,开始了梅雨时节。似雾似烟的细雨撩拨着人们的情思,在诗画江南充满古意的小镇中,竹编的小篓掀开薄薄的布帘,就看到形状和颜色各异的粽子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就在这样美好的时节,端午来了。 

把千年的温情捧给屈原

端午五月五,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身投汨罗江,只为“上下求索”而不得。百姓怕江鱼靠近这位爱国诗人的遗体,往江中投食江米。他们对诗人的爱戴,流传千年,使端午这个节日有了一份厚重的情怀,和诗一样的温情。

当吃起满口甜香的粽子,我们总能回想起这位诗人——他那传世不朽的《离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风骨和洒脱,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彷徨、高洁和执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粽如心,悠悠情

端午粽飘香,古代诗人的笔墨自然少不了舌尖上的粽子。端午食粽,吃的是粽,记的是心。粽子心里有一种爱,一种惦念。白白糍粽美,悠悠不尽情。

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粽子的形味,更写出怀念者的心香一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道出那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大文豪苏东坡喜食粽子,尝过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水团冰浸砂糖裹”一句,则描写诗人吃冰镇粽子的情形。

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写尽了火腿肉粽的妙处,更凭寄出一份浓浓的怀念之情。

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执肩看龙舟

世间的怀念,不止有静默的,更有喊出肺腑来的。赛龙舟就是这样。把怀念压在胸口,不如传递给飞舞的双手。划,划,划;飞越,飞越,飞越。屈原有知,也应欣慰。

清代董平章诗云:“堂开宛在俯中流,士女倾城尽出游。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执肩看龙舟。”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看龙舟竞渡的盛况。 

插枝艾蒲作心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辟邪纳福。

宋代戴复古诗又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北宋诗人朱松诗也说:“山深人寂寂,气润雨濛濛。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插艾蒲”是一种祈福,也是一种心愿的表达。

这一份向往与追求,正是今天我们的说的“远方”。激励我们向往并追求“远方”的,是那些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除了赛龙舟、挂蒲艾,还有佩香囊、拴丝线等。无论哪一种,其情思都直达人的心底。

 

那时欢快女儿心

端午节还有很多名字,如端阳节、天中节、浴兰节等。其中最有诗意的,便要数“女儿节”了。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东坡居士的一曲《浣溪纱·端午》,则将古时女性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描绘得如在眼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其中既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端午美景,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缕缕乡愁生

家,是人的栖息安身之所、灵魂安放之处和精神归宿。特别是对于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无论在何处漂泊,不管在哪里打拼,家永远都是温馨的港湾和情感的纽带。

每当端午临近,那屋顶的袅袅炊烟,那门前的小石桥,那浓浓的粽叶香,那清香扑鼻的艾草味,那如柳叶尖刀似的菖蒲……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勾起儿时的记忆,让人顿时多了许多乡愁和酸楚。

 

生活,还有诗意和远方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已渐渐被商业气息所冲淡,疲惫的生活与忙碌的工作,使很多人只将节日看成是假期的享乐。

当年坐在教室中用稚嫩童音朗读诗歌的我们已经长大,儿时坐在大柳树下跟着老一辈包粽子哼着童谣的时光也渐渐远去,在拥挤和喧嚣的城市中打拼挣扎,繁重的压力掩盖了人们心中的纯真,也淡忘了节日的味道。

过好端午,就是让端午更像端午,不拘泥古意,不喧宾夺主,亦不数典忘祖。而是让传统节日文化回归本真,回复诗意栖居的姿态。

在此之上,生活本身也需要一次这样的升华,心灵本身也需要一次这样的回归。活着,不应该只是眼前的苟且、苍白与日复一日,还应该有诗意和远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