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忙碌,平台有些时日疏于打理。感谢各位的不离不弃。
摘要: 从史前时期到汉代的各种文化遗迹中出土的大量蝉形玉器引起研究者对玉蝉的普遍关注。史前时期的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商周时期的殷虚、滕州前掌大遗址和天马-曲村遗址等,以及两汉时期的大多墓葬中都出土了玉蝉。根据笔者对现有资料的收集总结,发现在史前到汉代的众多动物形玉器中,玉蝉的出土数量占有一定比例。各时期文化由于自身文化内涵不同,所常表现的玉蝉的方式和玉蝉在当代的社会功能也不同。本文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史前到汉代出土的玉蝉分别进行分类研究,以期找到玉蝉在各时期的外在表现特征和内在的规律性。文章即建立在分析各时期出土玉蝉的器物的基础上,并结合玉蝉的实际用途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史前到汉代各时期出土玉蝉的社会功能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玉蝉文化的发展与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本文主要以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境内史前时期至汉代出土玉蝉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阶段出土的玉蝉进行分型研究,论述其在各时期表现出的特征与差异及在各时期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时间范围与研究对象. (一)、时间范围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史前时期玉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目前发现玉蝉所属年代最早的是兴隆洼文化系统中处于较晚发展阶段的白音长汗类型,白音长汗遗址有两个 C14 年代数据:一是距今 7400±100 年,树轮校正超过 7000 年;另一是距今 6950±85 年,树轮校正 7215±110 年。第二发展阶段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蝉发现于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中。良渚文化的上限公认是在公元前 3300 年左右(距今 5300 年),下限年代意见分歧,有认为是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而有的认为是公元前 2500 或 2400 年(距今4500 或 4400 年),根据良渚文化遗存与其它文化遗存的共存关系,后一种观点似乎更合理些。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只有中期未发现玉蝉。早期约距今 6200 年左右,中期约在距今 6200-5500 年之间,晚期约距今 5500-5000 年。玉蝉发展的第三阶段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只有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发现玉蝉,而且数量非常之多,雕刻技巧和造型也与前期大不同。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在距今 4600-4000 年之间,一般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未发现玉蝉,晚期绝对年代距今 4300~4000 年,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均发现于晚期的遗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商代,它紧接史前时期,又引导周朝玉蝉的发展,是玉蝉制作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玉蝉迅速发展,主要发现于黄河流域的墓葬或遗址中。秦汉时期玉蝉发展更加普遍,秦代玉蝉发现很少,汉代玉蝉在墓葬几乎中都有发现。 二 研究对象 首先是玉器的界定。古人对玉石的认识与现代人有所差别,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其次是玉蝉的定义。 蝉为自然界的一个小虫,俗名知了,一直为我国先民所关注,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蝉的记载。如《诗经》“四月秀羹,五月鸣蜩[míng tiáo]”;“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荀子》“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吕氏春秋》“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等。扬雄《方言》曰:“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蜋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礼。”此中诸蝉名称,皆出自《尔雅》,虽然难免驳杂,但亦丰富翔实,而且从其记载的地域来看,蝉的分布生存已十分普遍。这些记载主要是涉及蝉的名称及其自然属性,蝉属昆虫纲蝉科动物,“俱方首广额两翼六足以胁而鸣”(李时珍《本草纲目》),“蝉,膀鸣也”(《说文》)。有关蝉的来历,一是“朽木化成”说,一是“齐女化成”说,“牛亨问仲舒曰:‘蝉名齐女,何故?’答曰:‘昔齐王之后,怨王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嚖唳而鸣,王悔恨之,故曰齐女。”’(崔豹《古今注》)。《淮南子》中还记载了蝉的蜕变和饮食习性,“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中国古人又习惯地将蝉分为春、夏、秋三种,所谓春蝉鸣声尖而高,夏蝉鸣声响而亮,秋蝉鸣声则显哀切悲凉,“仲夏之月蝉始鸣,季夏之月寒蝉鸣”(《礼记》),等等。 在不少的考古发掘简报中,将玉蝉的额部一般都表述为吻部,胸部表述为背部,X 形隆起表述为一种装饰纹饰等等,所以对玉蝉身体各部位的表述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这样就不够准确。在这里,可以参照生物学界对蝉的身体结构的表述,对其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加以统一。由下图可看出,蝉体是由头部、胸部和腹部构成的(图 1-1)。头部两侧有一对复眼,中间向前凸起的是额部,头部后方居中有三只单眼呈三角排列着;胸可分为三部,分别为前胸、中胸和后胸,中胸发达,大多呈半球形,后胸中间隆起呈 X 形;腹部由腹节和尾节构成(图1-2)。从腹面看时可看到雄蝉的音盖(图 1-3)。 本文中的玉蝉采用这种普遍意义上的蝉类定义,蝉形玉器的名称是以发掘简报中的命名为准。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玉蝉是动物形玉器中的一种,史前时期出土有玉蝉的考古学文化只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就笔者所见到的资料看夏代遗物少见此类遗物,商代前期遗址中发现的玉蝉数量很少,后期之后数量增加。商周时期玉蝉仍是一种装饰品,死后作为随葬品,但是部分已经变成了葬玉,成为玉琀的一种。至汉代以后,玉蝉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葬玉之一,在此玉蝉 的使用又到达了一个高峰。 20 世纪 80 年代,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巴彦汉公社那斯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遗物。最早发现的两件蝉形器物就出自这些遗物中,两件都是立雕且刻有弦纹。蝉“出于泥土”、“脱壳重生”、“以鸣报夏”、“食露而生”的生理习性早在史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崇敬,它在中国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神奇的动物,中国玉器造型艺术中也经常出现蝉的形象。 早期研究玉蝉有周南泉的《玉蝉》、李玲的《玉蝉的分类与时代特征》、李烨的《中国古代的琀蝉习俗》、宋彦丽的《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佩蝉、琀蝉与冠蝉》等,他们所研究的玉器大多是以传世品、馆藏物、出土遗物以及采集品为主。由此玉蝉作为佩饰类器物被学者广泛提出并得到支持。如果只根据少数的出土遗物、传世品或者馆藏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难免会有些片面。 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在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多处地点的新石器中晚期遗址地层中、商周时期地层中和两汉时期地层中出土了大量蝉形玉器。随着这些考古材料发表,蝉形玉器数量日益增多,玉蝉开始为业内研究界所重视。玉器可以作为蝉形的,杨伯达认为,玉器的使用是由于原始宗教的盛行,巫觋宣扬玉器是能与天神相通的灵物,利用玉器统治自己的部族。郑建明等认为早期玉蝉来源于楚文化的巫文化、鬼神观念。穆朝娜认为古人使用玉蝉随葬寄托了对死者灵魂再生的希望,同时玉蝉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一个重要标志。蝉在我国古代玉器中比较常见,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均有出土,学界对其也有一定的关注。李玲在 1998 年时就玉蝉的分类与时代风格进行了概要性总结;其余研究玉蝉的多见于一些综述性的文章中,其中不少是研究蝉意象文化的。另外,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讨论研究玉蝉的。
第二章 汉代以前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从收集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时期出土玉蝉的遗址有兴隆洼文化的白音长汗遗址,红山文化的巴林那斯台和牛河梁遗址,良渚文化的张陵山和反山遗址,以及石家河文化的肖家屋脊、罗家柏岭、钟祥六合、枣林岗遗址等。其中石家河文化发现有 40 件左右,为本文研究的重要资料。商周时期出土玉蝉的遗迹主要是墓葬,出土数量集中且具代表性的遗址主要有滕州前掌大、安阳殷墟、新干大洋洲、灵石旌介村、琉璃河西周墓地、天马—曲村、济阳刘台子墓、张家坡墓等,各遗址出土数量不等。到了两汉时期,玉蝉作为琀蝉成为主要的葬玉之一,汉墓中口含是较常见的随葬品,其中以蝉形口含最为常见,而且根据目前发表的资料来看,汉代玉蝉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 一、史前时期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玉蝉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除此,主要还发现于内蒙的兴隆洼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等,但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中玉蝉都只有一两件,与其文化出土的其他玉器相比,玉蝉的数量和工艺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而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器中,玉蝉是最主要的器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也精美,造型具有时代性,达 到了史前时期玉蝉制作的最高峰,引起学界对玉蝉的研究兴趣。 从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时期有明确出土单位或者出土地点的玉蝉约 50 件(见附表一)。其中兴隆洼文化出土 1 件、红山文化 5 件、良渚文化 2件、石家河文化 40 件,据资料知内蒙古巴林右旗他拉宝力格遗址和安徽凌家滩遗址也有出土玉蝉,但未见发表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出土数量也不确定,因此不计在内。 (一)、兴隆洼文化 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 1 件玉蝉,腹部为平面呈鞋底状,是刻意表现腹面观的蝉体。头部稍厚,大致琢磨出双眼、嘴部和四道腹节。头部有一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长3.55厘米,头宽1厘米,厚1.1厘米,孔径0.3-0.5厘米 (图 2-1)。 (二)、红山文化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有 4 件玉蝉,分两式: Ⅰ式 2 件,造型大致相同,为圆柱体,蝉体前部较粗,头部中间浮雕两个圆目,双目之间有一突起线,上缘为额头阴刻纹,沿边下缘有两个小乳状突起,头胸部刻出形凸线纹,胸腹部横刻两道凸纹,尾部向腹部翘起,腹部素面无纹,从两端对穿一透孔,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长 7.8 厘米、宽 3.3 厘米(图 2-2)。
II 式 2 件,比前式略大,头部上端有八字形的阴刻纹饰,双目圆形,并有一孔贯穿直到尾部,胸部也有一横向钻孔同纵向钻孔交插,背部有四道凸弦纹,尾部有一弯月形阴刻沟痕。长 9.9 厘米、宽 3.8 厘米(图 2-3)。此式其中一件玉蝉原简报称为蚕,但从型制上看更像是蝉。辽宁朝阳牛梁河遗址也出土有 1 件玉蝉。蝉整体细长,头部为圆形,没有刻画双眼,尾部呈圆弧形。靠近头部有一圈弦纹和两圈凸起纹。长 12.7、宽 1.9厘米 (图 2-6)。 (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蝉共两件,张陵山和反山两墓地均发现一件。张陵山的一件是呈平底状,蝉面稍突,头部和翼纹用阴刻线刻画,尾部穿有数小孔,像是用来悬挂的装饰物,将其倒过来看形似一只青蛙。长约3到4厘米(图 2-4)。 反山墓地出得是一件黄玉玉蝉,整体呈椭圆形,眼睛和双翼是用阴刻的弧线来刻画,线条规整流畅,两边和谐对称,蝉体背面光滑平整,有切割痕,头部有对钻小穿孔。长 2.2 厘米(图 2-5)。 (四)、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形式与上述三种文化有较大的差别,而且数量上也远远多出许多。在石家河文化中共发现玉蝉约 40 件,它们整体呈片状,试图表现的是背面观的蝉。绝大多数雕于玉片上,反面光素。石家河文化出土玉蝉主要发现于肖家屋脊,出土 27 件,数量最多;其次还有罗家柏岭、钟祥六合、枣林岗等遗址。根据这些玉蝉在形态上的表现精细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 型 雕琢特别精致,具有写实性,全面细致地表现了蝉的头部、胸部(包括X 隆起)、腹部和双翼。蝉头部的前额都是向前突出呈尖突状或瓣状,两眼凸起,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也有近方形的。蝉的胸部一般比较宽,用两个卷云纹作装饰。双翼收合,刻有细脉,翼尖向上和向两侧弯翘,双翼间露出 X 隆起、腹节和尾节。这一类型共出土 9 件,肖家屋脊 5 件,罗家柏岭有 4 件。 肖家屋脊 W6:8,蝉额部向前突出,双目呈椭圆形。胸部稍鼓,两边微宽,用两个卷云纹作装饰。双翼闭合,刻有两道细脉,两翼尖向上和外侧翘起,腹部和尾部都刻有脉节。双目和两翼尖都有一个和对面相通的小穿孔。长 2.6、宽1.9、厚0.5厘米(图 3-1)。肖家屋脊 W6:12、AT1321:1 和罗家柏岭T14:1 与之相似,唯 W6:12 额部突出若半球,无孔;T14:1 在额部中间与尾部各有一小孔。 肖家屋脊 W6:11,蝉的额部尖突,双目接近方形。两翼闭合,翼上刻画有两道脉络,翼尖向上和外侧翘起,两翼间露出简略的腹节和胸部的 X 突起。蝉体长2.25厘米,最宽处在两翼尖,有 1.7厘米,厚0.5厘米(图 3-2)。 肖家屋脊 W71:2 与之相似,唯额呈瓣状,胸部两侧各有一个和腹面垂直相通的小孔。 罗家柏岭T7:4,蝉的额部突出,双目呈圆形突起。胸部用一对卷云纹装饰,胸腹处刻有五道平行的线纹。双翼收合,翼间露出 X 隆起和用弧线表示的腹节。额部有一直通背面的穿孔。长 2.7、宽1.7厘米(图 3-3)。罗家柏岭T7:7、T27:4 与之相似。 B 型 雕琢简单。对蝉的头、胸、腹和双翼进行概括性表现,共 24 件,其中18 件出自肖家屋脊,1 件出自罗家柏岭,2 件出自枣林岗,3 件出自钟祥六合。根据对蝉腹、翼部的表现程度,可分为两个亚型:Ba 型 蝉体由头、胸、腹和双翼组成,没有腹节、X 形隆起和双翼的脉络。 共 8 件,5 件出自肖家屋脊,3 件出自罗家柏岭。 肖家屋脊 W6:10,蝉的额部向上突起,双目呈心形。胸部刻有两条阳纹,腹部和双翼是用凹槽来区分。两翼尖向上和向两侧弯翘,尾尖也向上翘起。在胸部两侧钻有一穿孔,与背面垂直。蝉体长 2.45 厘米,最宽处在翼尖,有1.9厘米,厚0.75厘米 (图 4-1)。 肖家屋脊 W17:2,玉蝉是雕在一块弓形玉片上,中间厚,两边薄。蝉的额部向上尖突,两眼呈方形。胸部用阴刻纹剔地隐起三道阳纹,腹部和两翼用两个豁口区分开来。在腹部有一小穿孔,由左向右钻穿。长2.05厘米,胸部最宽处间距1.1厘米(图 4-2)。 Bb 型 蝉体由头、胸和稍稍张开的双翼组成,没有刻画出腹部。胸部由几条阴刻线表现,呈宽带状,两端向内弯。头和胸主要是以一道类似阴刻线的凹槽隔开,也有用一道或几道平行阳线相隔。双翼的翼尖略像外翘,个别外翘的弧度较大。 肖家屋脊 W6:40,两眼近方形,额部稍向前突起。胸部阴刻线剔地隐起呈宽带状,头和胸部之间有一凹槽区分。胸部和双翼的接合处近台状,两翼间是以三角的豁口分开。长2.5厘米,最宽处尾尖宽1.6厘米,厚0.45厘米(图4-3)。肖家屋脊中的 W7:2、W25:5、W6:44、W25:4、W17:8、W17:1 和 W6:40 的造型归于,只是有 3 件是钻有两个穿孔的。 C 型 雕琢极其简单,只具有基本外形,省略了嘴、翼、尾部。出土有 7 件玉蝉,其中肖家屋脊出土 4 件,枣林岗出土 3 件。 肖家屋脊 W6:42,玉蝉双目近心形,头和胸部以两侧的凸棱区分,胸部和两翼之间形成上下台面(图 5)。肖家屋脊 W6:13 和 H97:1 与之极相似。 从现有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史前时期出土的玉蝉主要在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出土数量最多。这些玉蝉的共同点就是均为扁平状,蝉体写实性较强。它们造型既有雕刻精细的,也有表现比较简朴的。这一时期的玉蝉都有穿孔,或在头尾通天穿,或在胸部两侧横穿,不仅可作佩饰,也可作缝缀镶嵌用。蝉体大多比较短小,但是横向的宽度略大, 体薄,不仅具体表现出双目、尾部外,而且还刻画出精细的背脊和双翼的纹饰。由此可知,石家河文化的玉蝉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蝉区别较大,但与随后商周时期的玉蝉有些密切联系。 下期更精彩,敬请期待: □商周时期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两汉时期出土玉蝉的发现与分型 □玉蝉的分类及其社会功能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