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道夷第五十三

 鹿文康金 2016-06-13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之损益
第四十八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今译
即使我对道保有微妙的觉知能力,能够遵从大道行事,我唯一畏惧的是可能会不自觉过多地施加人为。其实大道践行之路甚为平坦宽阔,民众也很好引导治理。可是偏偏治理者却总是将天下家国弄得时光蹉跎、农田荒芜、仓廪空虚。而自己却锦衣美饰,利剑配身,饱食终日而生厌,搜刮大量财货以致剩余浪费。这无异于引人入盗称颂盗窃的做法,是不合于道的。


解析
 现实社会中,“总得做点什么”是绝大多数人的通常反应,手握锤子者总想找钉子敲打。市政建设者总是有挖路铺路之冲动,绿化部门总有砍树栽树之念想,民政部门总想证明点什么,官员总是想指示些什么,警察总是想要禁止点什么,反对派总是想要闹出点乱子,这样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因如此,人们会挖空心思生出原本没有的事。比如,将自然乡野生长百年的大树费尽心机移栽到城市里来,冬季给树穿上保暖的衣服,夏季为树木输液,这些原本就不存在也没必要的做法,全是人太有为没事找事生出来的事情,因而人越来越忙。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般人生出些“做点什么的”冲动倒是危害不大,可是自以为得道的人或者有本事的人或者手握权柄的人,如果难以抑制这种干点事情的冲动,其造成的恶果就很大了。所以,老子以“唯施是畏”告诫自己,同时也是告诫那些修行得道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走向人所期望之反面: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这是因为,每人都凭着自己受到濡染的不合于道之振动的暗昧心意行事,整体上就形成一种全社会的无序振动,轻则抵消彼此的振动所产生的能量,重则会造成天下大乱。更可怕的是,在这些背道而驰的行为的示范下,可能形成一种破坏性共振,使人类集体步入深渊。越是本领高强道法通天的人越要约束自己,所以行于大道者,惟施是畏。


这似乎与第六十四章“为之其于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相悖,其实不然。六十四章之主旨是整体全息地预作判断,以最小干预拨乱反正,其目的是使得显现出悖道迹象的事物回复到正途而遵道而行。恰恰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之表现。“弗敢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下一章所述既是“如何为”。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