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故乡情(为母校的老师点赞)

 369蓝田书院 2016-06-13



                                                               文章转载公众号;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 南海听涛南海听涛

地处粤东山区的丰顺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梅州市南端,东毗潮州,南邻揭阳,西连五华、兴宁 ,北接梅县、大埔。是梅州市和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潮汕沿海的必经之地。




从县城汤坑沿206国道北行约十公里,有一个山区小镇,叫北斗镇。镇上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叫千顷中学。1995年8月至2000年6月,我在那里工作、生活了近5年时间。如今,虽然我离开丰顺已经有10个年头了,可那里的一草一木仍然历历在目,那里的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欢声笑语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一、语言无障碍


梅州属客家地区,当地人绝大部分都讲客家话。我们到那里以后,最担心的是交流会不会产生障碍。但开学以后,我的顾虑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当地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在珠三角地区做生意,孩子们每逢节假日,大都会去与父母团聚,小小年纪的他们,就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了。再加上学校本来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阵地,教学期间讲普通话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为了能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我决心学习客家话。工作之余,我经常和当地老师们一起喝茶、聊天,听他们讲客家话。每当周末,学生们也喜欢到我家里来玩,与我一起聊天,给我讲当地的习俗。第二学年开始,我便建议校长开班主任会时不要说普通话,尽量让我多听客家话。就这样,通过和大家的交流,我基本能听懂客家话了,渐渐还能学着说几句。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是我的女儿。她到丰顺不到半年时间,就听到她在跟小朋友们玩耍时,咿咿呀呀地说客家话。再后来,她能同时用三种语言分别与我们交流:与当地小孩交流时,说客家话;如果碰到当地教师插话时,她会马上改说普通话;而跟我们交流时,又改说家乡话。



二、师生情深


在丰顺的五年时间里,我年年都担任初三语文教师,其中还有两年担任班主任。



山区的孩子自小就要分担家务活,大都比较懂事,显得比较成熟大方。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基本成两极分化:想读书的人非常认真,不想读书的人吊儿郎当。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的学生,我都平等、真诚地对待,用爱心去鼓励他们。因此,他们也十分尊重和认可我这个“新客家人”。



开学后几天的一个下午,家里来了一群学生,男男女女有十多人,把我那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宿舍挤得水泄不通。没有凳子,他们就席地而坐,有的则干脆站着,没有半点拘束感。学生们教我冲功夫茶,向我问这问那,我简直成了答记者问的新闻发言人。



从那以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学生们都喜欢到我宿舍去坐坐,跟我谈学习、聊生活,畅想着未来,向我借书借报。这种“传统”从第一届学生开始,一直沿袭下来。很多学生毕业后还发扬了这种传统,不管是出去打工还是继续升学读书,都会写信、打电话给我,节假日只要一回来,就会去我家里坐坐,跟我聊聊他们的最新情况,打听同学的新动向,我那十几平米的小家俨然成了学生们的信息中转站,作为“站长”,我乐在其中。



如今,大部分学生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但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至今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与我保持着联系,有的还专程从深圳、东莞等地来我家看望我。虽几经人事变迁,但那份师生感情依旧。



三、同事情谊


学校的黄习群校长高大英俊,说话干脆利落,待人诚恳公正。到学校报到后,通过短暂接触,我就得到他的认可。开学后,他找我谈话,要我担任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我一听,感到有点恐惧。因为我毕竟初来乍到,对广东的教学大纲还不熟悉。但他只是笑了笑说:“不用怕,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既然校长赶鸭子上架,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经过自己辛勤的付出,我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每个学年结束,学校都要评选优秀老师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是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尽管我是外地人,但每年我得到的票数基本上是数一数二的。每当我取得一点点成绩,校长都会在教师大会上给予肯定,同事也对我投来钦佩的目光。



后勤主任黄光连老师,五十多岁年纪了,做事十分细致、周到,待人和善友好,认识他的人都很亲热地称呼他“连伯”。我们刚到丰顺时,他租车亲自到县教育局去接我们。到学校以后,又亲自陪我们去商店买生活用品,并教我们怎样节省开支,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之间很快就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直到今天,每逢春节,我都会打电话向他问候!



刚到丰顺时,妻子没有工作,仅靠我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当时,教师宿舍后面有一块空地,老师们在那里种了很多蔬菜。他们摘菜时,都会给我家送一把。后来,他们又主动让出几块地来,让妻子跟着他们学种菜。从我们到丰顺的第二年开始,家里就基本上不用买蔬菜了。



那时,学校的单身老师比较多,他们吃完晚餐后,常喜欢去我家喝茶、聊天和看电视,有时也打打扑克,下下跳棋。



我们中学与镇里的中心小学是交叉在一起的。小学里有不少住校的老师,他们知道我刚去那里工作,生活比较辛苦,也经常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我们照顾。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千顷小学的吴校长,一遇见我就会邀请我去他家里喝茶,时不时会让他的女儿给我小孩送点糖果,过年时还会给我女儿红包。这些浓浓的关爱之情,我至今仍难以忘记!



 四、以文会友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在我任教的山区小城丰顺就办有好几份报刊杂志。县广播电视台办有《丰顺视听报》,每周出版一期。后来改名为《丰顺丰采》,每半月出版一期;县教育局办有《丰顺教育》,县文联办有《丰顺文学》,每月出版一期;县侨联办有《丰顺乡情》,也定期出版。此外还有《丰缘》(诗报)等。因为我向来有业余写作的习惯,到丰顺以后,受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我尝试根据不同报刊的风格,把自己撰写的教育、教学体会和文学稿,甚至是拍摄的一些照片,分别寄给他们。一般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这些报刊所采用。



清楚地记得,抵达丰顺的第二天,我就以《一批湘籍教师赴丰顺任教》为题,写了一篇300字的小新闻,寄往《梅州日报》,并亲自送到县广播电视台。编辑部的杜达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同时还送给我几张《丰顺视听报》和《丰缘》(诗报)。临别前,他反复叮嘱我,要我多写些稿件。


到达丰顺的第4天,也是我到千顷中学报到的当天,我写的那篇小新闻稿就分别在《梅州日报》和《丰顺视听报》一版刊登出来了。稿件虽小,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而且当地报纸特别是《梅州日报》处理稿件如此之快,也是我意想不到的。后来,我还陆续在《梅州日报》副刊 “桃李园”版发表了不少文章。


给县里报刊写稿虽然没有稿费,但陶冶了我的情操,而且还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树立起我在学生中的威信,让我认识了不少文友,甚至可以说还改变了我的命运!



记得开学后两、三个月的一天,学校老师突然通知我去一下行政办公室。走进办公室,里面除了有熟悉的学校领导之外,还坐着一位身材比较瘦小的中年人。经介绍,来人是丰顺中学(省重点中学)的教导处吴副主任,也是我们学校的原教导处主任。他有着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业余时间也喜欢舞文弄墨。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我写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有认同感,所以回来时,顺便来看望我,因为对文学的共同追求,我们从此成了“忘年交”。


后来,丰顺中学需要选调初中语文教师,吴主任极力推荐我去试教。其实,当时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点信心都没有,但经不住他的鼓励,我还是偷偷地报了名。


试教的结果出来了,我综合排名第一。但临近开学时,我始终没有收到调令。据他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主要是因为我在县城没有住所,妻子又没有固定工作。如果把我调进去,学校会增加很多负担,所以校长另有所爱了!虽然这件事没有成功,但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


另一个通过写作认识的朋友是“村夫”。当时的我每次都会把县城寄来的报纸和杂志认真研读,经常会看到文学副刊的上有个署名为“村夫”编辑,所以印象很深。


第二学期开学后,县教育局召开一次中考语文分析会。我作为初三语文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报到时,有一个圆脸,戴着眼镜,很有点学者风范的中年人等我签完到以后,轻轻地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问我:“你就是千顷中学的林老师?”


我惊讶地回答:“是啊!你是?”


“我叫刘仪职,是教育局教研室的。你写的文章我都看过,也都是我编辑的。”


“你就是‘村夫’?”我脱口而出。


他没有回答,只是含蓄地点了点头。


当时,县教研室语文组就只有他一位教研员,那次会议从主持到讲话,其实就是他一个在唱主角。


会议结束时,刘主任(尽管他是副主任,但我一直这么称呼他。)突然话锋一转说:“在座各位都是毕业班老师,是我们县语文教学的骨干。大家平时都督促学生要多写文章,但自己很少动笔,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我看千顷中学的林老师就做得很不错,坚持自己写点文章,大学要向他学习!”


随着刘老师的目光向我转来,与会的几十名同事的眼光都齐刷刷地转向了我……


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刘老师是全县资深的语文教师,也是中国教育家学会会员、嘉应教育学院社会导师、梅州市作协会员。县里的几份报刊,都聘请他当兼职编辑。从那以后,县教研室举办的各种语文教研活动,每年初中毕业会考评卷工作,他都会发通知邀请我参加,我曾连续5年担任初中毕业会考语文科作文评卷员。


通过文学,我还认识了县文联秘书长陈其旭,他是一位青年诗人,他从各种途径知道我对写作有爱好以后,经常邀请我参加一些全县性的文学交流活动。在那时,作为一名山区的普通教师来说,能够参加一些全县性的活动,能够享受到那份“待遇”,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五、转折


弹指一挥间,五年时间即将过去。2000年5月的一天,一位原来一起去丰顺教书,后来调到惠州工作的老乡突然打电话找我。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惠州有家开发区小报需要招聘人员,问我愿不愿意去应聘。



得知这一消息,喜欢与新闻、文字打交道的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赶紧把自己历年来所得的一些荣誉和在报刊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复印出来,并趁周末的时候前往应聘。


也许是报社人手紧缺的缘故吧,那次应聘十分简单。报社负责人粗略地看了一下我的材料后,就同意了。不过,他给出的待遇却比较苛刻,先试用3个月,每个月只发600元的固定工资。3个月以后,按考核分数发浮动工资。如果能够胜任工作,再想办法调进去。


600元的工资比教书还要低,更何况以后能不能调进去还是未知数?如果调不进去怎么办?而且我作为当时学校的骨干教师,校长会不会同意我走?我陷入了两难!


介绍我去应聘的老乡却不断地在鼓励我:“你要看长远,既然有这个机会,还是要闯一闯,这个地方的发展还是很有希望的!”




回到学校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鼓起勇气,向校长请假。


没想到校长十分通情达理,满口答应了我的请求。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对我说:“你来我们学校有5年时间了,大家对你的工作都十分满意。如果从工作上来讲,我是不会同意你离开的。但如果从私人感情,从你的家庭来考虑,我全力支持你!因为你在这里我不能解决好你家属的工作,而去外面有很多的机会,也有利于你个人的发展。但我只给你一年时间,一年以后,如果你调不进去,就要回来上课!”


多么开明的校长,如果没有他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也许我至今仍然还在丰顺!当然,选择离开丰顺,并不是我不热爱教育事业。直到今天,我仍然深深眷恋着讲台,向往校园那平静的生活。


就这样,等当年的初中毕业会考评卷工作一结束,我就悄悄地变卖家具,悄悄地离开了丰顺。3个月以后,我便回丰顺办理了调动手续。


丰顺,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一个新起点,是我的第二故乡。丰顺,祝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为母校的老师点赞:老师,您辛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