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 西医 营养你选哪一个

 A咖创客君子兰 2016-06-13
  •  医食同源,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国,中医文化影响至深,人们深受医食同源的思维影响。如果能够将食物用出药物的疗效,那想必是最好的。对于患者而言,在治病的同时,不必遭受药物副作用的毒害。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过去的中草药的毒性,而今所采用的西药,与中药比起来其毒性可就远不止三分了。
   现在主流的西医,以高效率的抑制病症,改善病人的自我感受而深受患者的喜爱。随着现代各种慢性病的风行,靠着西药来抑制症状的同时,患者也因为长期服药而诱发了众多原发疾病之外的健康问题,在终生服药的阴影下,许多患者的生命质量每况愈下。这样的境况,也促使很多人开始寻找一些更加安全的医治方法。

   因为西药所提供的成分多是针对症状,而非机体自身修复的,那么治标不治本的帽子始终会戴着;西药如果无法以更安全的形式出现,随着一些更安全治疗方法的兴起,西药在慢性病防治的领域所占的份量也会被逐渐被淡化。西药的出路在何方,也许应该是各地药企真的该思考的问题。从研发开始就必须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在医疗方式的选择上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考虑的:第一是症状的控制;第二是机体的修复。只有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治疗方式才算是圆满。如果只是兼顾到某一个方面,这样则会出现偏差。



     对身体本身而言,机体的修复才是治疗的终极目的,只有机体修复了,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康复。症状控制是为机体修复争取时间及提供可能的。

    在机体修复方面,医学营养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营养疗法所提供的是修复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好的营养补充剂可以为身体提供优质的材料让其得到修复。然而在症状控制方面,在一般人的眼中,营养素显然比不上西药来得快。这对于追求控制症状的人来讲,这看起来是制约营养疗法的一个重要的短板

    对于患者而言,他们更关心的似乎是症状是否能够快速被控制,当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去尝试一种新的疗法时,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耐心。

    一般的患者并不太清楚身体需要修复,或许他们更关注的是症状。相对而言,身体的修复看不见,摸不着,而症状却会带来最直观的舒服还是不舒服的感受。当人不舒服的时候,想要变得舒服,这也是人之常情,也难怪他们会关注。

    最高境界的医生是能够同时将症状控制和身体修复结合起来的人。

    在西医还没有风靡世界时,高明的中医能够将食物当成药物来运用,既能兼顾疗效又能完成对身体修复的支持。但是这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能够将食物当成药物来运用的医生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未来医学的出路,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复兴中医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如果有志于立足健康行业的人,精研中医将会是一条不错的路。但中医理论的精妙,需要很深的造诣才有可能得以突破。

   
    如果从西医的角度出发,西医要想继续在未来保持霸主的地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与营养学联合,如果西医愿意正视营养在身体康复中的作用,那对许多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西医对营养无法认同,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的发展,能够人工修复机体的各种损伤。不过,如果科技能够发展到这个水平,估计离人类实现长生不老也不远了。


     
    如果从营养的角度出发,只有克服对症状控制的短板,才有可能被更多地人接受。而对症状的控制其实不应该成为营养学的短板。

     在历史上维生素C是治疗坏血病的最好药物,维生素A是治疗夜盲症的最好药物,维生素D和钙时治疗佝偻病的最好药物……只是在面对更复杂的病症时,如何才能更有效的的将各种营养组合起来对抗病症。

    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看,营养素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例如是临床上药物很难控制的发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可以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用营养的办法可以把这些症状在1天到1周内控制好。这样的结果已经可以媲美药物的疗效,但却不会有副作用,同时也能够支持机体的修复。


    相对于中医的精奥、西医的科技水平的制约,在未来的几年,最有可能突破的是来自营养学的突破,当营养学突破了疗效的限制时,必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这种安全的,又能快速控制症状的维护健康的办法。

     不过,营养疗法能够突破这样的限制吗?以目前的科研力量及资源,我们的科研小组对未来营养疗法的突破非常有信心,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健康问题在营养的帮助下既安全有快速地得以康复。

     突破营养学的瓶颈,营养学将在未来健康维护过程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你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时代到来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