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中是如何写新闻的

 晡欲雩戉 2016-06-13


| 看历史 |ID:kanlishi8

历史·有品有趣有态度·澄清误解·还原真相!转载注明来源


文:毛飞峰 公众号 木鱼石日记(muyushi1982)授权看历史刊载


结合《史记》叙议手法浅谈现代新闻写作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闻与历史实属同源。历史即过去的新闻,新闻即今天的历史,二者亲缘关系密切。新闻与历史相异,只有过去与今天之别,而新闻与历史相通、相同,如影之随形,处处可见。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思想之间,往往有很多的共通补益之处。就比如要发展今天的新闻写作,不仅能在现代科学观的研究中获得提升,也可以在古代史家的笔法中得到裨益。泱泱史书当中,论笔法精奇,叙论得当,爱憎分明者,当首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


对于新闻学的研究来说,《史记》就像一座宝山,一旦深入进去,便会发现里面深藏着丰富的新闻学。比如,史太公为了“网罗天下佚失旧闻”,是那样地深入民间采访、调查研究;他正视历史的本来面貌,对历史上出现的新鲜事物十分敏感;他讲求“直笔”,讲求照实直书,讲求忠实地记载历史,讲求“无征不信”;他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耳食,不媚俗,笔下赋予批判精神等等,都说明在太史公的身上集合着一个记者最为难得的许多优秀品质。特别是在他“身遭戮辱,怨沉心底”,仍是那样地发愤著述,游历天下,实地考察,通过“用事实说话”这个途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史记》。


《史记》的实录精神很突出,今天新闻学研究总结的种种“客观报道”形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太史公笔下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史记》之中了。它的“一家之言”也成为抓住所有读者注意力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而新闻写作技巧归根结底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的学问。你看,新闻写作要求“用尽可能新鲜的形式突出报道中最新鲜的内容”,强调“让人看一眼就被吸引住”;新闻写作要求“新鲜、简明、深刻,用客观事实说话”;新闻写作讲求“尽量以读者、听众和观众等传播对象接受的观念表达”,等等,无一不是专门谈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对你提供的信息“一见钟情”的学问。


也正是基于此,新闻界前辈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一书中就曾经提出:“大家都要来学一点新闻!”他说:“只要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工作做得不够理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参与者缺乏必要的新闻素养。“他指出:“在被称为信息社会的现代化的社会里,新闻的思维方式已经变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探究新闻写作的根源,并拟发扬光大,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史记》既然是历史的“实录”,当然也就有很多和新闻写作相通的地方,甚至是高于新闻写作,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借鉴研究的。《史记》的新闻价值首先表现在人物通讯上有独到的火候,即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知道,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


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 (2) 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这一点在《史记》当中处处可见,且十分精妙。


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竭力做到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还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画。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


《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同时也反映了它在刻画人物时独到的技巧。这其中用细节弥补情节,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无不可以为当今新闻特写和通讯情节在技巧上借鉴的楷模。


事实上,《史记》在写作技巧上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的抒情性。我们知道,新闻注重用事实说话,可并不是死板的记流水帐。为了吸引读者,在事实的基础上,新闻写作都会带有一定的舆论倾向,给读者以引导。这也正是新闻媒体作为民众喉舌的根本。既然有舆论倾向,那就一定要有情绪的控制或抒发。


比如述评新闻这个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新闻体裁,就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不可否认,夹叙夹议的舆论导向手法已经是当今新闻写作的大势所趋。


史书作为“旧闻”,毕竟是要以事实说话的,而《史记》能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抒情性,就在于它的大量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我们来看几段描写: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圣人所以讨彊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於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书第三  律》


这是直接的夹叙夹议了。史家这个时候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评述事物,正是当今述评新闻的“先驱”。当然,司马迁自认乃儒家正统,把《史记》比为《春秋》第二,其思想还是可以代表当时整个政治要求的,并不是胡乱议论。好比今天的新闻写作,多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以记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判断是非,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引导大众。当然要站的比普通群众高才行,这样才能起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再来看这么一段议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本纪》


《史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处处议论。在每篇文章中都有一个“太史公曰”,立场分明,爱憎分明。在这里,史家既肯定了项羽的赫赫武功,也对他的刚愎自用极度哀叹,并由此引申出当用王者之道,隐喻时政,可谓一箭三雕,实在精妙。如此议论,无论新闻旧闻,都可争相效仿。


话说回来,《史记》中的大部分文章,都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看待。如果把其中一篇当作新闻来读,你就不仅可以看见新闻背景的穿插,人物通讯,通讯的情节,细节,还可以看见评论,这正是《史记》最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关注的地方。就比如在《刺客列传》中,史家就很注重对比性背景材料的运用,通过对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性格。比如其中一段:


荆轲捧樊于期头颅,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荆轲和秦舞阳一个从容一个惊慌,临危的神态一比而壁垒分明。当时的背景是,燕国危如累卵,秦国兵盛国威,而荆轲慷慨赴义,秦舞阳只是随从。所以两者临危的神情出现差别自在情理之中。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实际上也是细节的描写,属于通讯的一种技巧。但它又不仅仅属于通讯的范畴,这正是《史记》的可取之处。


再比如《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开头就写道,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以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之故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后面才接着讲了孟子、驺衍、荀卿等人著书立说推行王道,所受遭遇却截然不同的事实,最后得出结论是因为时势不同,实在精当。


这种写法也是值得学习的,这一种倒金字塔的叙述结构,正是我们新闻写作里提倡的手法,但鉴于它有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的缺点,今人多不敢乱用。学习《史记》的手法,可以有些启发。因为史家在介绍完孟子和驺衍后,还有十来位相近的人物,看看他是怎么写的: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驺夷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岂可道胜哉!就这么一句话,就把事件梳理清楚了。真正的言简意赅。今人要运用倒金字塔的叙述结构,何妨多看看《史记》?


《史记》一书,司马迁把中华文明史的源头一直追溯到轩辕氏黄帝时代,从黄帝写起,他讲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德如数家珍;他用心血浇铸中华民族之魂;他的哲学头脑和历史眼光,他的“爱奇”和写作上的“十八般武艺”,使太史公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家、卓越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记者,他卓越的“史识”、灿烂的文采及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令今人不如,值得学习。


无论哪位新闻记者,能够用心地去读一读《史记》,一定会获益匪浅;更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达到识、才、学兼优,像当年的太史公那样,成为今天新闻界的文采风流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