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娄东忆旧丨水乡灶情

 老年人CWK 2016-06-13

最新鲜的展览\演出\讲座

探讨传统风俗\寻觅民间工艺\素描文化人物


坊主saying:哔啵作响的柴火在炉灶里燃烧着,白色蒸汽萦绕在灶头之上,多少喷香的菜饭从这里诞生,多少欢乐的童年记忆与这里有关。随着城市的发展,总有些东西会慢慢消失掉,某一天,我们只能从照片和记忆的角落里,找到它们的痕迹。


  从前,城乡居民家家都砌有一副砖灶。优美的弧形立面,犹如一座典雅精致的扇形舞台。灶台外缘半圈灶沿,可放碗盆。无耳生铁镬子,或两眼三眼,巧妙坐落于灶膛,两眼之间嵌一只汤罐。烧饭菜时,可利用灶膛内窜出的余火,将汤罐水加热。洗碗锅,揩面汰脚,汤罐水还真少不了。如同屏风的灶壁,向内凹进一方砖框,上置搁板,可放各类佐料盛器。竹丝洗帚,都是灶头特用的器具。



竹丝洗帚,是老灶头上所用的特制工具


  每当建堂造房,主人家总要请灶头师傅砌一副美观省柴的灶头。点烟敬茶,好酒好菜款待,平时再吝啬的主人家也舍得。新灶落成时,乡亲们都会赶来称赞:“好灶头,好灶头!”此语谐音为“好兆头”,是句吉利话。主人家听了便会高兴得将干蚕豆在新灶上翻炒,这叫“炒发禄”。见者送一份,皆大欢喜。


  灶头上还要描“灶花”。这是一种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作画时,先在灶头最高处的“灶山”上画出灶神,也有挂现成的灶神像。然后,再在灶壁和灶座上作彩色画。其内容都是讨口彩的吉祥图。如一只蝙蝠、双燕飞翔、喜鹊登梅、五谷丰登、八仙过海等。



△ 灶头上所绘的灶花,多为讨口彩的吉祥图案


  灶头烹饪别有一番农家情趣。蹲在灶膛后面烧火的叫“下灶”,站在灶台边炒菜的叫“上灶”。烧火的燃料,就地取材于稻柴麦柴,兼有季节性的菜萁、豆萁、棉花萁。硬柴一般逢年过节用。为方便燃烧,长长的稻、麦柴要扎成“8”字形草把。好的柴把,入火不散耐烧。麦草放入灶膛,还会发出劈啪声,如同一曲欢快的烹饪进行曲。上灶者则手持飞舞的铜铲,不时向下灶者发出“旺火”或“小火”的指令,片刻之间,一盆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起锅上桌。冬天的芋头青菜饭因锅大火旺,味道特别可口,唇齿留香。


  每逢亲朋好友上门,或生产队里放工休息,主人便会在灶头上大显身手。自留田里有新鲜蔬菜,鸡棚鸭舍有活禽鲜蛋,炒炒爆爆,一桌别具风味的时鲜菜肴很快就端上桌。逢年过节,灶头上的大铁镬用来煮粽子、蒸年糕特别方便。腊月二十四,家家还要祭送灶神。在灶台上点燃红烛和香,摆上菜肴和水果,同时主人还说:“小孩浪费糟蹋粮食家家有,请灶神爷上天见了玉帝尽说人间好话,多多包涵”。淳朴的民风,表达了乡亲们祈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 灶上供奉的灶神爷


  如今的农家,使用液化气灶和电器烹饪的已越来越多。昔日的灶头,数量越来越少了。然而,这水乡灶情将永远植根于人们的记忆里,植根于江南水乡农民的梦境中。


△ 这副老灶头,已然难寻觅


(作者:章昌贤 本文原载于2015年2月18日《太仓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