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如何进入了京剧的世界

 cxag 2016-06-14


全球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票友互动论坛——《梨园好声音 》正在进行
关注即可参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
点击最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梨园好声音版块
经典唱段 名家访谈 梨园动态


 外国语学院  王如  

 

我有一种感觉,凡是曾经对某种古典乐器有过深入了解的人,对于古典艺术,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想要去亲近、去感受的心情。

小时候,迫于父母威慑,也为了日后高考“能额外加分”,不得已参加了兴趣班,自此与手风琴结缘,没想到一学竟真的爱上了这笨重的乐器。同时,随着年岁渐长,考过的级数愈高,愈是无法自拔地陷入了古典音乐的汪洋大海,并且甘之如饴。

也许是因为在练习琴曲的过程中,练下了水磨性子,我对于坐在电视机、收音机、电脑或是现场看完一场古典音乐演出,比起同龄人算是有耐心的。上初中以后老师的看管松了些,大家可以偷偷地将mp4甚至手机带进学校。下课后要好的同学就互相用耳机分享彼此可以做到单曲循环一整天也不烦的歌曲。我的人缘较好,前后左右都愿意分我一只耳机消磨课间时光。但她们大都不愿意听我歌单里的歌,因为其中都是些《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之类……遭到普遍嫌弃。

可真的很好听啊,我弱弱反驳。

……还是被嫌弃。

听戏是从小学升初中那段时间开始的。身为西北人,我们那里听到最多的当属秦腔,但逢庙会,必能见到各色戏班在广场大戏台子上争先亮相,台下黑压压一片,尽是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一个个听得无比认真,高潮处叫好声一片。我爷爷也是其中之一,《三滴血》、《周仁回府》、《红灯记》,一出出经典剧目百听不厌,至今爷爷手机里还有各种秦腔剧目。那时候,但凡他老人家想要拎上我一起去欣赏,我便十分亢奋,热情洋溢,脚步飞快地……躲回屋做数学题去了。

这可是我大西北威名赫赫的秦腔啊。有道是“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容情”。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人民的热情、豪迈,声声入耳,振聋发聩。

曾记得小时候的我偷拧爷爷的收音机,结果被里面两秒寂静后蓦然爆发出的、中气十足宛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声吼当场吓瘫在上,哭了足足半个多小时。

自此成为童年阴影。

长大后,虽然不再胆小,但对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却并无兴趣。唱秦腔的演员,字字句句都冒着喊破嗓子的危险,声声沙哑,好似破锣。

这大概是一种沧桑美吧!

直至接触了京剧,发现即便是最具沧桑感的老生,也着实比秦腔听起来柔和许多。令我佩服的是,即便如此,一句句对唱词的演绎,依旧能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不同情绪,或温和,或急迫,或喜悦,或愤怒。

起初是跟父亲一起听。他也许没有料到,自己的一时喜好,却将我带入了一个古朴平直、刚柔相济的世界。记得当年听的第一段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很短的一段,不过一分钟,却在我的mp3中单曲循环了好一阵子。青衣柔美中带有凄婉的唱腔,实在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

之后接连听的三段是于魁智先生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与“我正在山楼观山景”,以及孟广禄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前两段出自我喜爱的《三国演义》。“劝千岁”是《甘露寺》中的一段,乔国老陈述利弊,劝孙权不要暗算刘备,字句中透出饱经世事的老臣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虽然忧心,却不失从容;后一段则出自著名的《空城计》,一张古琴,两名童子,谈笑间退去司马大军。这两段唱腔脍炙人口,令人至今难忘。《铡美案》中的一段,长达7分钟,其中的6分钟是包拯苦口婆心劝陈世美认回发妻,白费功夫后,激愤之下将负心男扯至秦香莲状纸之前,将那字字泣血指给他看。孟广禄先生将这一段演绎地极好,包拯的情绪变化,光听就可感受到。从开始对驸马耐着性子言辞劝诫,到后来忍无可忍,直指他嫌贫爱富乃至杀人灭口的罪行,一个大写的爱民如子的清官形象顿时清晰浮现。

说到这里不免惭愧,尽管听过一些唱段,可从未现场看过完整的京戏演出。之后受媒体影响,转而喜欢上了一些带有戏曲风格,但实际上是流行歌曲的作品。比如李玉刚,他的《清明上河图》是心头大爱,还有他唱的《游园惊梦》。这算得是我第一次听昆曲。


昆曲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与以京胡为主乐器的京剧自然不同。当时只觉得那吴侬软语的唱腔婉约秀美至极,眼前浮现的尽是苏杭山水风光,小园幽径。


去年期末的时候抢选修课,一开始本来是选了一节很合心意的《周易》研究。但歇口气翻翻朋友圈,却看到班主任在热情宣传:“张老师新开的选修课京昆艺术鉴赏哦!”

哇,这节课更合心意啊,毫不犹豫改选了这门课。

上完两节课后,我激动地回宿舍告诉朋友:“我们老师真的会唱啊!唱的还可好了!”

舍友回我个白眼:“你也太小瞧你们老师了。”


在这节课上,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京戏的系统知识。生旦净末丑的不同分类,从他们的服饰、脸谱颜色、甚至配饰装扮上分辨不同的角色。有幸得见老师拉过京胡,还得老师亲自教唱一段。在课上看到了更多大师级作品,包括梅先生的电影《贵妃醉酒》,“衔杯下腰”等一系列经典动作历历在目;当红演员张火丁的《锁麟囊》,薛湘灵虽是小姐脾气,但乐善好施,性格极为可爱。

但若论起这一学期最大的收获,便是得老师慷慨相赠一张戏票,现场观看了一次极高品质的京戏表演。

那晚的感触是极大的。看到的第一个戏是《搜孤救孤》。程婴与公孙忤臼相商如何搭救赵氏孤儿。虽然这一出曾在课堂上看到过,但在现场却又有了别样体验。两人论起何人舍命何人舍子,竟无丝毫迟疑,仿佛将要舍弃的不是自己至亲之人,甚至自家性命。程婴胁迫妻子交出儿子一段,在今日看来实在难解,但在戏中却自有一股浓浓的悲凉无力感。不这样做又能如何?为了赵氏孤儿,已有庄姬公主、韩厥等人先后殒命。于情于理,他们都应该继续下去,哪怕是再添上两条甚至更多的性命。我在课堂上只看到了程婴去公堂出首那一段,心里犹对程婴舍子救孤的绝情感到不忿。程妻说得对,“虎毒尚不食子,你莫非比虎狼还要毒上三分?”但在现场,当我听到那似乎瞬间苍老许多的医士,眼见旧日生死之交与亲生儿子尸横当场,却只能悲声长叹“黄泉路上,莫怪我程婴……”的哽咽之声,心里突然也酸了。古时候的仁人侠士,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在这个极强调自我的时代,我们很难理解怎会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抛却性命只为换得一个襁褓婴儿的生存机会。但经由戏曲大师们演绎,我们却能感同身受,也这边是戏曲的魅力吧。杀身成仁,是千百年前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搜孤救孤》一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力以及人物刻画着实超过许多长而无味的“八点档连续剧”,不愧为杰出的传统戏剧作品。后面的两出戏,一出以武打为主,另一出《辕门斩子》则被演绎得格外有趣。杨延昭假意绑了杨宗保在辕门下候斩,期间佘老太君、八贤王先后来求情,均被挡了回去。万般紧急之下穆桂英终于出现,为救夫君一命,愿意接受招安并献上降龙木。于是杨延昭便就势顺水推舟。这一出戏以喜剧方式结尾,为当晚的演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京剧和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传承至今,是有其必然性的。无论在一些人眼中,它是如何的落伍、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但我相信,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使得它在无论哪一个时代,都会赢得相对数量的追随者。总会有人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也总会有人欣赏这博大精深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