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戒除傲气,谦虚待人

 虹72 2016-06-14
 

傲慢的性格只会偶尔伤害你,而傲慢的表情则会使你不断受到伤害。 ——狄德罗
    要想成就大事,固然需要才能。但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不能与他人处理好关系,将会处处受到阻碍。
    要想与他人处理好关系,首先要戒除傲气,以谦虚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天道忌盈”,是曾国藩颇欣赏的一句古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势不多使”的内容是“多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也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欢古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给弟弟们的信中教诲说:“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后在军中,军务繁忙,他仍写信告诫沅弟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因此,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官场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晚年,他的“谦”守功夫实在了得。他不只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就是对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
    在居家生活中,曾国藩同样注意戒除傲气。他认为“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他不仅自律甚严,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也严戒其傲。
    除了为官、居家外,曾国藩在求学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了谦虚。
    千古以来,文人相轻,已成为一种老毛病。曾氏对此有清醒认识,力倡以“戒傲”医文人之短。
     他告诫弟弟们不要恃才傲物,不见人家一点是处。傲气一旦增长,则终生难有进步。在信中,他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劝勉弟弟们。

   他写道:“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曾国藩还用其他人因傲气而不能有所成就或被人哂笑的例子来告诫弟弟们。比如,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盛,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为此他总结道:“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深知“谦受益,满招损”之理,在他所有的事业中,戒傲是第一要义,也是他人生不败之法。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傲气。傲气不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而且会被竞争对手利用。一些高明的竞争对手常常会在你骄傲的时候,更加放纵你,使你变得更加骄傲。一旦你更加骄傲,便会有疏漏之处。竞争对手此时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因此,如果自己身上有傲气,最好尽快将其戒除。
感悟:一品香,品一口,口口留香。千古传诵老人言,口口留香的人生哲学。盲目的行动最终带给人们的是失败的苦果,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沮丧和无奈。要想在人生之路上一帆风顺,必须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用思考的光芒引导自己前进的步伐。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世间最浅显平实而又最深邃奥妙的智慧。祖祖辈辈用经验和教训口口相传留下的忠告。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古圣先贤的名言精粹,尽在教育城。老人言为什么值得听?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的衰老,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多,也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