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狼疮抗凝物检测的十个常见问题简答

 余舍我的图书馆 2016-06-14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旗下微信公众平台。您的随身微杂志。 


唐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


狼疮抗凝物(LA)作为一类抗磷脂抗体,其检测通常包含筛选、确证和混合试验,筛选和确证试验分别检测含少量和足量磷脂的凝血时间,当存在LA时,筛选凝血时间延长而确证凝血时间正常,其比值升高;混合试验即将患者血浆与正常人混合血浆1:1混合后检测凝血时间,主要可排除凝血因子缺乏的影响。以下列出了实验室检测LA时容易困惑的十个问题,希望有助于加深刚入门者对该项检测的认识。


1.LA到底是抗凝物还是促凝物?


LA最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检出,且体外试验中表现出抗磷脂的作用使得凝血时间延长,因而得名狼疮抗凝物。然而后来发现LA在体内往往表达促凝活性:主要通过调高组织因子表达、激活血小板及补体、抑制蛋白C途径等。这种由于历史局限性导致的不合理命名在凝血项目中很常见,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都是如此。


2.什么情况有必要检测LA?


指南推荐在疑诊抗磷脂综合征(APS)或出现不能解释的APTT延长时可检测LA。尽管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LA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如SLE中LA阳性率可达40%),但并非确诊指标,不过基于一些文献报道,检测LA来评估SLE、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疾病的血栓风险也无不可。


此外,由于LA对APTT及基于APTT的一步法凝血因子检测存在干扰,当APTT延长、一步法检测的多个内源凝血因子活性减低时,应考虑排查LA、肝素等抗凝物。


3.LA有必要选择两种方法检测吗?


由于没有一种磷脂对所有LA都敏感,指南推荐LA的检测应至少选择两种方法来提高敏感度:稀释蝰蛇毒试验(DRVVT)及一项基于APTT检测的试验。实际工作中的确能遇到仅两种方法之一阳性的情况,也就是说仅用一种检测方法一定会漏检一部分LA,所以有条件应同时选择两种方法检测。


4.LA检测需要确定正常人的筛选及确证时间均值吗?


不同生厂商的试剂在这一点上要求不一,如果LA筛选与确证试剂只有磷脂浓度的区别,对于不含LA的标本结果应完全一致,那么直接将筛选与确证时间相比、获得标准化比值即可。但实际上有的商品化试剂的正常人筛选与确证时间存在较大差别,不能直接相比,必须先分别与正常人均值相比。因此是否与正常值相比,需结合厂商建议及建立方法时的验证情况。此外,与APTT试剂类似,更换试剂批号时,需要再次验证正常人LA筛选与确证时间。


5.纠正试验(Mixing study)在什么时候做?


ISTH的指南试验顺序是:筛选、混合、确证;而CLSI的指南试验顺序是:筛选、确证、混合;很多生产商的检测建议倾向于后者:当筛选、确证都异常时才检测混合试验,这样既可减少做混合试验的工作量,也有助于提高LA的检出率。


6.LA检测试剂中添加了聚凝胺等可中和肝素的成分,是否就不受肝素影响?


实际应用中,大剂量的普通肝素可致筛选、确证时间均延长,易于发现并可进行凝血酶时间(TT)测定以排查;而(某些类型)低分子肝素在一定剂量水平,可恰好导致DRVVT筛选时间延长而确证时间正常,此种假阳性不易识别,而且一些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对LA的影响也各异,因此应向临床科室建议避免在抗凝期间送检LA,可能的话在报告阳性结果时应审查患者的当前治疗药物。


7.如何消除LA对凝血时间及凝血因子检测的影响?


应尽量选择对LA不敏感的APTT试剂来检测APTT及相应内源凝血因子(一步法)。尽管ISTH的指南认为含鞣花酸的APTT试剂敏感性不及含硅土的APTT试剂,但CLSI的指南认为磷脂水平高低才是影响LA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并得到了一些文献证实,因此通常选择含较多磷脂的APTT试剂可减少LA的影响,内源凝血因子的检测也可通过增加稀释度来减少抗凝物干扰。


8.LA最终结果报告哪些内容?


LA的筛选与确证试验报告时间或比值均可,标准化比值一定要报告,而且应该加上对结果的解释性说明,即提示LA阳性或阴性。若仅报告一堆数值结果,并不是每个临床医生都能充分理解。


9.LA阳性,及标准化比值结果越高,是否代表血栓风险越高?


病毒感染、应用某些药物等可导致LA的一过阳性,此种情况与血栓风险相关性不高, 12周以上持续阳性的LA与血栓风险更相关。目前还没有充分的数据证实LA标准化比值越高血栓风险也越高,但若LA与其他抗磷脂抗体(如β2糖蛋白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同时阳性,则血栓风险高于单项阳性。


10.LA阳性一定不会导致出血吗?


尽管部分LA阳性患者合并有免疫因素的血小板减少症,但出血较少发生。此外极少数情况下,LA以特异性的凝血酶原抗体为主时(常见于患病毒感染或SLE的儿童),可致II因子减低和出血表现。



版权说明

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推荐阅读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联系:1255705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