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砚文化:第二篇四大名砚2.3.洮砚3.

 芝润斋 2016-06-14
2.3.3. 洮砚开采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将近千年,矿区的所有权在历史上屡易其主,管理比较混乱。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4)三月,王陬取柯诺木藏城,沿东南穿露骨山入洮州境,击瞎征降伏,洮州遂平。洮砚石料矿遂为老噢什部落公有。王陬当时为洮、岷、河、湟诸处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部落首领们多献其方物土产以取悦。洮砚因之转入王陬及其部下手中。他们为了结好朝中显贵权臣及文人学士诸友,大量采购洮砚,作为带往京地的方物土产,馈赠他人。洮砚一流入朝中,立即被苏轼、黄庭坚、张耒一般文士所赏识,倍受宠爱。洮砚身价一哄而起,珍贵无比。部落首领一看洮砚石料居然受朝庭如此恩遇,视若珍宝,即将其据为已有。暨后一百多年中,当地部落虽然时附时叛,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却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开始向全国流通。各地商贩也为流通疏理了渠道,增强了洮砚的知名度。
    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调京晋见,被赐姓杨名洪,自此称卓尼土司为杨土司、亦称卓尼所有辖区的所有百姓为杨家百姓、洮砚石料自此即为杨家洮砚了。历代杨土司深知洮砚的珍贵,对矿区开始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以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今之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噢什旗总管,再由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去采石,绝不允许其它人无照采石。当时的洮砚石料仅以三条流通渠道往外输送:一是老噢什村民将采得的上等石料交给土司衙门,顶替当年的部分差赋徭役,土司衙门中的专业砚工们,在收到石料后,专门雕刻贡品和土司用来结交权贵、亲友、学士文人的礼品;二是外地商贩中以贩石、砚为业者,设法求来土司尕书、直接去老噢什矿区采购石料,然后卖给新城等地的砚工制砚;三是本地的采石工将每次采得的石料,挑去给土司的贡品、购石者的售品,所剩质量、体积稍不合规格者,廉价售给本地砚工制砚。以上三条渠道中,每年流出的石料,约折合砚台六百余方。(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土司衙门的统计)
    民国后期,朝政腐败。到民国25(公元1936)前后,年流通量近千方。石料需求、开采量也相应增大,对矿区的管理逐渐趋于混乱,资源浪费严重。数眼优质矿石洞窟被毁坏、坍塌而不能采石。
    建国初期,洮砚矿区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而归农业社集体所有。石料亦由集体采取,作为集体的一项副业收入而出售经营,矿区管理又逐渐趋于稳定。一九五八年初,引洮上山工程动工,无人再顾及洮砚石料的存亡了,致使洮砚石料的开掘和雕琢几乎中断。1960年初,引洮工程半途下马。砚乡的人们在半崖的流砂、滚石中,重新采取出了稀世珍宝——洮砚石料。在此阶段,洮砚石料矿就由人们自由采掘了,石料经当地砚工辛勤雕琢后,去换取一些粮食、面粉。1964年底,甘肃省工艺美术社增设了洮砚雕刻业务,并在纳儿村组织民间刻砚老艺人成立了个加工点,石料的需求量猛增。文化大革命开始,洮砚的主要产业工人——家庭个体砚工被迫停业、很多名砚工被没收工具、烧毁图样,世代相传的洮砚雕刻工艺几乎断了传承。1978年,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给洮砚石料矿又带来了新的活力。自1983年以来,卓尼县和其所属的洮砚乡都先后成立了洮砚工艺厂,用洮砚石料生产以砚台为主的各类民族工艺品。加之砚乡所在地哇儿沟附近的村寨,从事洮砚雕刻的个体砚工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原材料用量又达历史高潮。石料的产量和售价同步上涨,据1984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来看,年产石料八万余公斤,销售约七万五千公斤。此年生产大小砚台五千余方,从事洮砚制作的藏族砚工约五百余人,参与石料和砚台贩运者近百人,洮砚石料及砚台生产盛况空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