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楼宇烈:《金刚经》核心的智慧

 paul1023 2016-06-14

我和格西老师的思路不太一样,我们是在书斋里念书,麦克先生是实践者,他的实践就是体悟出来的。“格西”是一个藏传佛教的背景,是一个学位,就像我们的博士学位一样,说明他在藏传佛教的研究上面有相当的一个水平。他刚才介绍给大家的是莲花戒大师的《金刚经》著作。我对这个版本没有太多的研究,我们读汉传的《金刚经》最合适的是明代明成祖朱棣组织编辑的《金刚经集注》。这个集注中收集了历代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90 多家关于《金刚经》的著作。我们做学术一般读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一共五千多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这两部分有重复,这个情况可能是当年佛陀在讲经,讲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人加入进来,他又从头开始讲,所以就形成了两个开头,后来又把它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一部《金刚经》。

《金刚经》核心的精神就是去探求诸法实相,它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关于佛教“空性”的最根本的经典著作。大乘佛教的对空的理解和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论,是佛教对于宇宙万物的一个认识,空不等于没有、不等于不存在。宇宙万物不是由某一个神创造的,而是各种因素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而生成的,这就是佛教最根本的一个宇宙观的理论——缘起论。缘起论告诉我们,一切现象世界都是各种因素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的,因此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有了这些条件,就有了这些事物,所以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世界的形成有四句最基本的话来描述:此生故彼生,这些东西生出来了,才有了那些东西;此灭故彼灭,这些因素消失了,那么那些因素也会消失;此有故彼有,这些东西存在了,那些东西才可以存在;此无故彼无,这些东西不存在了,那些东西也不存在了。生灭是时间的关系,有无是空间的关系,所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这就是佛教对宇宙根本的认识。

这些因缘、条件、因素聚集在一起就是缘起。有聚就有散,如果他们不聚集在一起呢?所以缘起法从整体的角度看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从每个个体来讲不可能永远聚集在一起,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无常”。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才可以形成事物,我们不能单独把某一个因素拿出来,因此这某一个因素就没有独立的主体、自性,这就叫做“无我”。一切缘起都是无常和无我,这就是佛教讲的“空”。虽然是无常无我的,但是它们暂时聚在一起看到的现象还是有的,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也看不到,只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一切缘起法的本质是空。所以我们一般讲佛法讲的是缘起性空,性空可以说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实相,真实之相,《金刚经》告诉我们诸法实相是什么相?就是空相。事物的本质是空相,那么现象世界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性空幻有。所以我们看一切问题要透过幻有看到无常无我的缘起实相,这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个根本的理念。

我们读《金刚经》就是要我们“破相”来“显性”,不要执着于这个相、那个相,《金刚经》说,凡相皆分别相,所谓能看得见的都是分别的,这是男的、这是女的;这是高个、这是矮个;这是红颜色的、这是蓝颜色的;所以一切的相都是分别呈现的相。凡分别相皆是虚幻相,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常无我的,所以要破相显性,那样我们就不会有执着了、有纠结了,不会痛苦、烦恼了,就可以把它放下了。

中国的禅宗六祖慧能著有《六祖坛经》,《坛经》里面就把《金刚经》中这样一个根本的精神归为了三句话: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慧能大师是因为听弘忍大师讲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而创立了“南禅宗”。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相,过去了就让它过去,未来也不要去批判它,中国禅宗要我们活在当下。破除无明,用我们的智慧去认识世界,认识我们的人生,来解脱。在实践的过程中,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度有缘人,你和这个法门有缘,用这个法门来修行,来达到对究竟道理的认识,我们不能够执着于某一个法门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每个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烦恼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佛教是个开放体系,一切善法皆为佛法。

(以上内容为楼宇烈教授在三智书院演讲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三智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