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心经》(三)

 Jamiuw 2023-02-0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今天有点疲倦了,我有一点存稿,还可以再更一两天。

佛教上说一共有六种度法,叫六波罗蜜多,称为「六度」。第一种,布施;第二种,持戒;第三种,安忍;第四种,精进;第五种,禅定;第六种,般若。

这是我们到达彼岸的六种方法。你可以想象成过河,自然有许多办法,可以坐船、可以游过去、可以坐飞机过去,也可以从桥上走过去。

八仙过海,各有各的神通。

第一种度的方法是布施,比较简单。因为它直接上手,布施就是帮助他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布施:

一是财布施。这个最容易,不是你有钱了才能财布施,穷人也能财布施,比如你有两碗粥,另外一个人饿的要死了,自己少喝一碗粥,这也叫财布施,这不是富人的专利。

二是法布施。法布施不一定是说佛法,当然也包含说佛法。通过佛法或者人世间的知识来助益众生的,都是法布施。所有人都可以法布施,比如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分享一下。

三是无畏布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众生排除苦难,或帮助众生脱离恐惧的行为,叫无畏布施。比如抗日战争里,那些伟大的抗日将领们拯救民众于水火,因其舍身而救大众,可以叫无畏布施。

后面的几种度法就不展开了,有时间再慢慢讲。我们的主题是心经,就直接讲第六种度: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的度法是什么?王德峰说是:修行止观,也就是做好「观门」和「止门」的修行。

这是中国人对佛学中国化的一个贡献,把种种修行法门先概括为三个:戒、定、慧;然后进一步概括成两扇门:止门和观门。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说实话,我们是不能通读的。你可能就有疑问,那不读这么多的佛经也能修成佛法么?

可以的。我们大部分人是喜欢去繁就简的,太冗繁拗口的理论是不能做大众传播的。佛教中国化的最高成就禅宗就是适合我们一般人修行般若的法门。

不用读那么多的经典,也不用理解那么多的概念,甚至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六祖慧能就不识字,但他却是禅宗传法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

一朝顿悟可以见性成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只不过我们的心性被妄念遮蔽了。这个妄念这么去掉?

观和止。

「观」是什么意思?看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虚妄不实,这叫观门。因为你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没有自性的——自性本空,也就是没有一个东西有它不变的本质。

就领会到所有佛教理论的一个共同出发点——「缘起性空」,这是要观的。我以前举过王德峰老师的例子,他说,人一生最好要早点理解“缘起性空”。

我以为我很早就懂了,但后来我明白,我不懂。我什么时候真正明白的?不是逻辑上的理解,2000年我母亲去世,2006年我父亲又去世,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缘起性空”。

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组成的家庭里,我在这个家庭里长大,我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个家庭应该永远存在。直到2006年的那一天,我知道它没了,这就是缘起性空。

「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让我们重新体察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以往种种的生命感受。

读任何经典,就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印照的过程。佛经也是如此,有的时候这段话没有明白,不要紧的,你的生命体验还不到,等到能懂的时候自然也就懂了。

我也是最近几年才慢慢懂了什么叫“缘起性空”。

因为看到事物的虚妄不实,从而停止对事物的贪恋,这叫「止」。因「观」而「止」,它是有步骤的,先观境空,也就是观外部事物。你所面临的种种客观的处境(顺境、逆境、苦境、乐境)全是空,这是观境空。

然后观心空,你这个心是假的——平时支配着我们的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的那个心其实是假的。

由观境空,而观到心空,于是终于达到心境一时顿空。

禅宗讲顿悟,悟是什么?悟,没有增加任何知识,因为它不是认知活动。

所以修禅宗就是修般若法门,追求的目标很清楚,就是「顿悟」。释迦摩尼说佛法四十九年,大部分在说「般若」,这是佛陀传法的核心。

修佛要有资粮,佛门六度,“布施、持戒、安忍”前三度,被称为「福德资粮」。“精进、禅定、般若”后三度是「智慧资粮」。假如某人,只是前面三种度——或布施、或持戒、或安忍,他最多能得到一定的「福德」,如果后三度他从来没有过,那他一定没有智慧,所以,精进、禅定、般若叫「智慧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两者在一起,叫「福慧双全」。

这里面有一个禅宗公案,梁武帝跟达摩有过对话,他说:“朕即位以来,广修佛寺,抄写经文,供养僧人,数量不可胜数,这算什么功德吗?”

达摩说:“并没有什么功德。”

梁武帝是没有功德,只是有一些福德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