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7-9T《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

 威龙集藏 2016-06-15
 
  
 
  

全套枚数 6枚 全套面值 7.00元 小型张规格  
发行日期 1997年6月13日 防伪方式   小全张规格  
印 刷 厂 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设 计 者 姜伟杰、李庆发 小本票编号  
印刷版别 胶印 责任编辑   小本票规格  
摄 影 者 严钟义(第1、2、3、5图)、卢援朝(第4、6图) 整版枚数 50枚(10×5) 原画作者  
资料提供   整张规格   雕 刻 者  
单枚信息
图序 邮票名称 面值(元) 发行量 邮票规格 齿 孔 度 备注
(6-1)T 北魏·佛与胁侍菩萨 0.50 3149.2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6-2)T 北魏·胁侍菩萨与弟子 0.50 3151.7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6-3)T 西魏·女侍童 1.00 2521.7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6-4)T 西魏·佛 1.50 2626.7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6-5)T 北周·胁侍菩萨 1.50 2626.7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6-6)T 宋·供养人 2.00 2521.75万枚 30×40毫米 12度  
同时发行  
相关资料   麦积山石窟为我国著名石窟之一,位于古丝绸路上的甘肃天水东南麦积山上。因山高虽然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据记载始凿于16国晚期的后秦时期(公元384年),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石窟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这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自北魏时期就开凿达100多所,造像达万记。自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都在麦积山有所建造。麦积山建窟后,经历了12个朝代,遭受过八次大地震,六次水灾,到今还留存近200洞窟和八座北朝崖阁,大小造像7000多尊,石刻造像47尊,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泥塑造像以精巧细腻、形象优美,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于世。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因建立在陡峭的麦垛形石山崖壁上,石质较疏松,气候较潮湿的麦积山而得名。该地区又是地震多发区,加上旧社会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故解放初期可勉强登临的仅有部分较大洞窟,其它洞窟皆因栈道塌毁而无法进入,犹为严重的有53个洞窟自明代以来,有的甚至自隋唐以来就一直上不去。新中国成立后,从70年代初,党和改府对麦积山石窟分期进行了大量修复工作。新架设了栈道400多米,安装铁纱门窗200余合,制作洞窟防雨遮檐上百米,现在不但使因中间崖面崩落而隔断1200多年的东、西两部分洞窟重新连为一体。而且已使全山多达1830个以上的洞窟均可顺利通达。其中新道洞窟有50多个,使400余尊菩萨重放光彩。

  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是泥塑彩妆。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风格清新秀丽,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1997年6月13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麦积山石窟》特种邮票,全套6枚。

  (6-1)为“北魏·佛与胁侍菩萨”。取材第127窟正壁龛,主佛为阿弥陀佛,二菩萨为观世音和大势至。全为花岗岩石雕造像。主佛脸形长方而略显圆润,两眼含情,神态安详,通肩袈裟叠压百折裙,造型典雅大方,表现出“身量无边,凡夫不能比及”的豁达轩昂的心胸。两菩萨亭亭玉立于莲花台上,形象端庄美丽,一派喜悦之情。主佛头光中一圈12身伎乐飞天,更是匠心独具,穿插跳动,神态各异,其飘动的裙带,又巧妙地构成火焰纹光环,造成了和谐美妙的气氛。此花岗岩石雕为整个石窟中的杰作。

  (6-2)为“北魏·胁侍菩萨与弟子”。取自第121窟。北魏中期以后,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已发展到非常成熟阶段。这时期泥塑作品非常活跃,变神格化为人格化,达到直接反映生活的高度。邮票中选取这对彩绘泥塑是将正壁释迦佛的弟子和右壁弥勒佛的胁侍菩萨组合在一起的。作品秀骨清相的风格鲜明,形体修长而优美。他们似乎在“窃窃私语”,菩萨悄悄叙说,弟子侧耳倾听,双手合十称叹。雕刻者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动态,把人物神情刻划得维妙维肖,妙趣横生。因此,突出了胁侍菩萨与弟子的神态。

  (6-3)为“西魏·女侍童”。取自第123窟,为西魏时开凿。窟内塑青年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辩法的场面。此窟门内两角各塑一供养女童与供养男童,取其“乞福”和“一心供佛”之意。画面供养女童,与菩萨等大,身高114厘米,头扎双头髻,肩挂粗大项圈,身穿背带长裙,是典型的当地小村姑形象。她双目微闭,小嘴长翘,露出虔诚事佛,向往佛国的甜蜜微笑,刻划出了天真可爱、稚气十足、洁净无邪、聪慧俊俏的动人神志,好像现实生活中身边活灵活现、呼之欲应的温顺小女孩。这正是彩塑造像艺术生命所在。也是这套邮票选题的关键。

  (6-4)为“西魏·佛”。取自新开通的第44窟的佛像。44窟位于43窟右侧,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曾在此山出家为尼,3l岁死后葬于43窟,故44窟女塑有乙弗氏成佛的讲法,这尊塑像名阿弥陀佛,两侧有站立的胁侍菩萨,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画面仅取坐佛部分。本尊坐佛结构完美,衣纹流畅,发髻高施,脸面玉润,眉目清秀,唇薄舒缓,口角含情,鼻高梁直,平胸溜肩,身段匀称,整个造型极为精致,令人叫绝。该尊造像,连同胁侍菩萨的手指、飘带等较易断裂处的内部均加进了径约2毫米的方棱铁筋。正因为工艺水平之高超,所以在崖面崩塌以后,经过1200多年的风吹雨淋,仍颜面如初。

  (6-5)为“北周·胁侍菩萨”。取自第12窟。该窟为北周所开四方攒尖顶窟,此彩塑菩萨是正壁主佛左侧的胁侍菩萨,他头上塑有独特的花辫形发式,脸形方中求圆,是北周时期典型的“珠圆玉润”风格。双手抱宝瓶举于胸前,双目下视,和略前侍立的身躯非常自然谐调,表现了菩萨安祥自得、恬静虔诚地倾听佛法的神态。其衣饰华贵,肢体丰润,璎珞耀目,气质不凡,系当时北周皇室显贵在天水故里开窟崇佛的塑像特征。

  (6-6)为“宋·供养人”。取自第165窟。该窟原系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早期洞窟之一。后遭人为和地震的彻底破坏,仅留少量早期壁画。宋代人在残窟底部重塑了三大菩萨和两位供养人。这五尊略大于真人的泥塑造像,未及上彩又遭宋金战火之灾,难能可贵地保持原貌至今。这尊女供养人像足麦积山佛教艺术珍品,塑像风格已由隋唐的丰满夸张转向写实,无论形体结构比例和肌肤衣着,都更显逼真,如同活人。她头饰花冠宝珠,蛋形脸广额面润,柳叶眉飞扬、丹风眼竖立、樱桃小口精巧而美,符合宋代小说中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审美观的改变。在泥塑手法上,明快简洁,技法娴熟,圆刀滚压铲削自如,衣纹流畅,繁简适度。这不但在艺术上是宋代表现自然美的独特作品,而且在晚期佛教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