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与弓箭相比劣势太大

 建极殿大学士 2016-06-15

秦兵马俑为人们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秦军军队配置样式。在这个地下军阵中,人们发现大量士兵都是手持青铜弩的弩兵,弩兵也构成了兵马俑军阵中唯一的远程杀伤力量。不仅仅在步兵手中,甚至秦骑兵也以弩作为主要兵器,在兵马俑已探范围内,在骑兵俑区域发现的武器仅有青铜弩机和箭簇等等,并未发现其他枪矛等格斗兵器,由此可知秦骑兵也是以弩作战。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电影《英雄》里秦军弩阵发射时的样子

秦弩技术世界领先

在秦弩同一个时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的军队鲜少有使用类似秦弩这样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的。希腊腹弩虽然结构更加复杂,还有间接辅助上弦设计,但可以肯定从未曾大量装备过什么部队。所以,唯一被大规模装备过的单兵机械投射武器只有中国的弩。当然,这个机械是指秦弩采用了一种机械构造来拉住弓弦和击发,在张弩过程中所依赖的依然是人力。

弩的结构,大抵可分作三部分,前端是普通的弓,后端是具有固定弓弦和发射作用的弩机,而把弓和弩机固定住的就是被称之为弩臂的木块。当士兵把弓弦拉开,弩机的“牙”就会挂住弓弦,使之出于待发状态,此时士兵就不需再出力来维持张弓的姿态,发射时仅需扣下名为“悬刀“的扳机,牙随悬刀运动下降,无法继续挂住弓弦,于是弓和弓弦回弹,将弩矢射出。

很显然,相比普通的弓箭,这样就具有了精度上的显著的好处。弓箭手在张开弓后瞄准的过程中,需要一直出力拉着弓弦,在这个状态下,尤其是训练不足、力量和技巧欠缺的弓手很容易出现晃动,使得射击精度难以保障。

而弩因为由机械帮助挂住弓弦,士兵就能轻轻松松的专心瞄准了,由此一来,对于同为初学者的士兵,弩的上手速度和发挥就要比弓好的多了。对于需要快速筹集大量投射兵力而且又缺乏弓箭传统的势力,招募普通人稍加训练就能成为合格弩兵。这也是中世纪后半段,英国以外各国都大量配置弩兵,还有著名的热那亚弩手作为雇佣兵活跃在各个战场上的原因所在。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秦弩复原图与弩机构造示意图

抛开鲜少装备部队的希腊腹弩和多人使用的弩炮等重型武器(希腊弩炮也有单兵使用的),中国的弩借助机械节省人力,降低投射兵种的培训难度,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就好比在其他地区都只使用台式电脑的时候,只有我们在大量使用平板电脑。然而,平板电脑技术虽新异,运算能力却未必就高于台式电脑,秦弩也是一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

秦弩未臻成熟精度提升有限

如果说精度是弩相比弓最大的优势所在,那么在秦弩的时代,这个优势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投射类兵器,射出的箭矢或弹丸速度越大,同样距离的弹道就越接近平直,瞄准难度也就越低,所以现代步枪在200米距离内,都可以采用直接瞄准的方法进行射击,而若是数百米时,就必须调高枪口来打弧线了,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古代弓弩箭矢射出后速度并不很大,其射出的箭矢鲜有初速超过90m/s的,绝大多数则都集中在40m/s到70m/s这个范围内。而现代的枪械们射速是多少呢?AK47的初速就超过了700m/s,即使是手枪如M1911也有250m/s以上,均数倍甚至10倍于古代的弓弩。

然而,抛开不通军队实际的吹嘘以及一些不顾实战精度需要的比赛式记录外,从古代兵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弓弩的作战距离大都从200米内才开始。如《宋史·兵志久》所言“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也就是说,普通的弩手,能在150米左右的距离有一小半的弩矢射中靶子(大概类似一个人大小)就算优秀了,而作为传说中的中国最强弩神臂弩呢,则是“垛远百二十步,给箭十只,取五中为合格,军中少得该赏……”也就是说,180米这个距离即使用最强的神臂弩也很少有人能半数命中了,只要能射中一次就算不错了。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步枪曲射用表尺,曲射时将此表尺立起使用

就算150米,步枪射击已经要微微调整枪口角度了,速度不到步枪子弹十分之一的箭矢自然划出的曲线更加明显,只能仰射才行了。而仰射时,箭矢并不指向敌人,除了依靠经验和个人技巧之外,就需要别的辅助装置来帮助瞄准了。过去步枪的远程瞄具会提供刻度以帮助士兵按距离选择需要抬高枪口的程度,古代的弩也有类似的做法。弩机上的望山高高凸起,作用就是帮助士兵曲射时进行瞄准,西汉出土的弩机上,人们发现了类似表尺的刻度,显然是用于瞄准辅助。

但在出土如此大量的秦弩或更早之前的战国弩上,这种刻度表尺并未出现,望山也仅仅是个光秃秃的青铜块。也就是说,曲射时,秦弩射手所依靠的依然是个人技艺,他手中的武器并不能为他提供多少帮助。自然,在远距离射击精度上,也就无法比弓更强,只有在近距离直射时才强于弓箭。

秦弩相比弓威力射程均不足

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尤其是11世纪后,弩的威力超越弓箭,成为了最强大的单兵投射武器,并保持这一地位直到15世纪火绳枪出现之前。这是依靠欧洲弩在其助力技术上的进步而实现的。相比旧式的中国弩或十字弩,中世纪后期到欧洲近代的西方弩使用了杠杆、滑轮、绞盘以及荆轮和单向齿轨等等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大大增加了张弩力量,使得弩弓上可以存储数倍于过去的能量。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中世纪欧洲弩的各种张弩方式以及助力设备

战国弩和秦弩的出土实物数量不少,然而从来没有发现过其中任何一个有辅助上弦的助力装置。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人力一次性硬拉开弩,这样弩弓所存储的能量也就很难比普通的弓箭更大,顶多在威力上和弓持平。

当然,也有些人根据模棱两可的文字证据认为,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踏张甚至腰开弩的方式(如上图左上角两种)。但我们可以想到,同样的弓的情况下,要积累更大能量,势必要将弓开的更满,变形程度更大,也就是拉距要更大。秦兵马俑出土的带有弓残迹的弩中,都显示其弩弓通体木质,用皮条缠绕并过上了漆,可知其制作工艺显然不像《考工记》说的那样一做花一年,在木头上又加了筋角的复合弓,仅仅是制造相对简单的单体弓。

而在弓臂的力度方面,首先秦俑出土弩弓的弓臂本身并不像后世的强弩那样加粗加厚以增强力道,曾经一度以为在弓臂上有四块支撑木是用来增加弓臂的力道的,然而秦俑馆的考古部主任刘占成否认了这一说法,因为这些支撑木几乎不具备形变能力,若真支撑在弓臂上只能导致弓臂无法均匀变形让弩手张弓搭箭,因此这种幻想“在实践上也是无法讲通的”,其实际作用方面,实乃“弓囊上所用之木”(刘占成语),也就是弓袋子里支撑弓的托而已。

那么材料上秦弩所配的弓并不特殊甚至反而可能更简陋些,弓臂粗细也并不超出寻常的弓,要积蓄和弓箭相当的能量就必须得有至少一样大的拉距了。古代弓箭射法和现代一样,讲究因人而异,根据人臂长不同而不同,小拉距射法将弓弦拉到脸颊下方,这样可以让士兵精确瞄准目标发射,而大拉距射法,将弓弦拉远直到耳后。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步射时,大拉距射法因威力和射程大而受到训练有素的弓手欢迎,日本箭道也采用这一方式

以一个身高1米7的士兵为例,他拉弓前手绷直或稍有弯曲,后手拉弦到自己脸颊下方,这个小拉距的姿势下,拉距已至少近70cm的距离,若是采用大拉距,则轻易就能超过80cm。相比之下,弩因为弩机牙的位置固定,拉距不可变化,那么秦弩拉距有多大呢?

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王学理先生在其著作《秦俑专题研究》中,用所发现最长的矢和最大的弩对拉距问题进行了讨论。秦俑中发现的最大一把弩,弓长144cm,不说比英国长弓之类,就是比起中国许多步弓也显小,弩臂整体长度更只有76cm。而弩机的牙在弩臂的后半段居中的位置,复原计算后,整个弩弓变形距离不过45cm,拉距也就是65cm左右(拉距是前后手距离而非弓弦受力点位移),毕竟出土的弓囊(装弓的袋子)宽度也不过20cm,那么弓本身宽度自然只会小于20cm。65cm的拉距,仅仅接近普通士兵用弓时的小拉距,远比大拉距为小。而这还是秦弩最大号的,还有许多推算下来拉距不过50cm多,显然比用弓的拉距小的多。

拉距小,弓材质又不突出,弓臂也不更粗,也没有额外的加强力道装置,自然秦弩的威力也不可能比弓箭更大,反倒是普遍比弓的威力要低,自然,抛开弩用矢本身远射性能低于弓矢不说,这样能量更低,自然秦弩射程也不可能好看,不说和弓箭比,就是和后世的强弩比也差之尚远。根据记载汉代1石弩能够射远百步,汉1尺约23cm,6尺为1步,也就是说射程约140米。而普通士兵的弓箭通常只有七、八斗力道,那么比硬弓还弱的秦弩,实战可用的射程只怕不足百米了。这一点在先秦著作《墨子·备城门》中有旁证,墨子在书中描述守城时需要城墙上“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50步不过70多米射程。《墨子》是先秦少有的较为实用的书籍,作者也是有丰富战斗和器械制造经验的人,其内容可信度自然比其他更高。

像《战国策》里吹牛的“射六百步之外”,想想宋代以70人张发的大型床弩射程才300步(见《武经总要》),这等吹牛言论自不必认真,就如同《战国策》许许多多其他胡吹大气的夸张描述一样。当然,秦俑中并未发现弓兵和弓,这似乎说明秦俑是一支纯粹以弩作为投射力量的军队,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弩比弓有优势,这一点我们之后会提到。如果说威力略低也可以由精度优势抵消,那么射速上,弩手就要完全被弓手碾压了。

弩射速慢是其绝对劣势

抽箭、张弓、放箭,动作的简洁使得古代弓手拥有比火枪更高的射速。英国长弓在熟练的弓手手中,可以爆发性的半分钟射出10箭,持续射击时,也能在20分钟内维持每分钟5~7次射击的水平。还有蒙古射手曾表演过5秒射出10箭的技艺,而弩手呢?

即使是简单的手拉弩,张弩、取箭、放箭、端起、射击,除了最后一步,由于整个过程中士兵姿势不断改变,不像弓手可以一手始终保持持弓状态,弩手发射一次的耗时少说也在弓手的三倍以上,一次射击至少需要10秒。这样低的射速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假设骑兵从200m外开始发起冲击,就算速度只是30km/h这样温吞吞的中速跑,冲过200m也只需要不超过25秒的时间。

这样,当弓手采取疾射对骑兵射出五、六箭的情况下,弩手最多射出了两箭。要是再考虑到士兵在临阵时情绪紧张以及要留出弓弩手撤回阵型后方的时间等等问题,弓手也只不过射出3箭,而弩手,最多就只能射出一次了。“临阵不过三矢”是古人从战场上得来的现实经验,无论你是用齐射加强杀伤力,还是上轮射搞持续压制,对于单独的弩手来说,射击机会就只有这么一次。

更麻烦的是,弩的精确度更高也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来,因为敌人是动态的目标,在百米外打静态靶子一半命中在面对运动目标时会大打折扣,而敌人发起冲锋15秒后,就会进入弓箭手也能精确瞄准射击的距离。玩过射击游戏的人都能知道面临近距离射击选择时,精确的狙击步枪和高射速精度较低的冲锋枪、突击步枪,谁才是首选。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现代军队在CQB作战中选择MP5冲锋枪的理由和古代军队选择弓手一样

在这样一次面临骑兵的战斗中,弩手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若在敌人尚远时射击,则余下的时间不足以再次射击,而远距离射击效果实在有限,对于缺乏瞄准刻度的秦弩尤其如此,而到了近处,弩手只能射击一次,箭矢投送量及其有限,也难以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秦弩威力又不够大。

而弓手们就要简单的多了,有3~5箭的射击机会,远中近都可以射击,不会陷入选择困难。远距离时射击一波进行干扰和阻碍,近距离时再以大威力的箭矢产生杀伤,作战容错性要比弩手们宽裕的多。

当然,战场上并不只有骑兵,步兵也一样会杀来,而在这之前的,是敌人的弓弩手们攻击

火枪之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才是古代军队首选

弓手和弩手的正面对抗发生过不止一次,最能说明其优劣的,则莫过于百年战争中后期的英法阿金库尔战役。这一回,是5000英军长弓手和法军的7000弩兵来进行角逐。双方相隔200多米,这个距离正是长弓依旧可以充分发挥威力,而对于弩兵来说,虽然近距离下钢弩因初速更高因而威力更大,但这么远的情况下,弩矢因为自身相对较短,存速能力差,威力并不如长弓。

但是法军弩手比对方多出40%,似乎可以靠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方?然而,现实是一个英国长弓手的射速能顶的上三个法军弩手之和,于是法国弩手们相当于在和一万五千人的投射军团作战。结果也完全不出意料,威力更大、投射箭矢更密集的英国长弓手们取得了胜利,法军弩手们在草草射出箭矢后就往回跑以躲避英国人的箭雨。虽然这个距离下因为精度问题弩手们并没有死伤惨重,但胜负已经很明显了。

弓手训练比弩兵更难,但只要有合格且稳定的弓手来源,无论中外都会首选弓手作为主力投射力量。草原牧民、山林猎户等等都是优秀的弓兵兵源,许多因为传统而坚持自小学习弓箭的村庄、城镇也不例外。

在中国,虽然秦汉都以弩兵为主,但经历了南北朝民族融合后,草原民族的血统和习俗南下,唐朝军队就以弓兵为远程杀伤的绝对主力了。弓马皇帝李世民自不必说,在《新唐书·兵志》还明确记载唐太宗时期只装备有弓,而到唐玄宗时代才更多出现弩,显然是军队弓手素质有所下降所致。饶是如此,唐代兵书《太白阴经》中,一军准备的武器数量,弩只有2500副,而弓却需要一万两千五百张,地位显然不同。

同样还有经历了蒙元后的明朝,火器成为了主要的投射力量,弓弩退居次席,然而在戚继光的《练兵实记》中,旗总和队总依然要装备弓,至于弩,却完全无有影踪了。

秦弩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中清军火枪与弓箭齐用

宋时,弓手素质甚至比火器为主的明代还要低的多。同样射靶,明代初期的要求是120步12箭6中,而《宋史·兵志九》中宋代的标准却是60步下12箭6中,要求足足降低一半!要知道,即使是中晚期的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仍然要求能够在80步时3箭2中(相比弩要求为60步3中2但靶子比弓靶略小)。但北宋中期的《武经总要》在规定步兵兵种比例时,仍要求每50人队有10人持弓,而弩兵仅5人(《武经总要·教旗》)。

而又过了几十年,神宗时宋军编练阵法,每2800名“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弓手三百”;再到南宋光宗时,北方尽失,宋军干脆就成了每十分兵力“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不仅仅因为北方人口丧失失去了足够的弓兵兵源,就连近战兵种比例也低的不像样子了,无怪在与金蒙交战中屡屡受挫(以上数字均出自《宋史·兵志九》)。

有着先进的钢弩技术的欧陆各国,在见识过英国长弓兵之后,纷纷打起了自己训练属于本国的长弓兵的念头,只是无奈缺乏优秀的弓手兵源,始终难以成功。而英国本身,随着近代化对传统习惯的冲击,兵源也越来越稀缺,长弓手的作战距离越来越低,威力和射速也逐渐下降,以至于火绳枪出现的16世纪,英国人就取消了长弓法令,这一兵种事实上被取缔。

至于元清两朝,本是弓马起家,自然更是看不上弩,鲜少将之装备。清人见识了火器,立刻将之转为自己的装备并始终重视,火器兵在清军中占据半数,可见清人并非保守,而是明朝的弩手在满蒙大量优秀弓手下实在得不着便宜,虽然火枪成了首选,但弓箭依然稳居第二,没有弩的地位。在火枪出现前,训练有素的弓兵无论射程射速还是中远程的威力,都显然胜过弩兵许多,弩在近程精度和威力的微弱优势也完全不足以抵消这些劣势。

结语

美国XM8新型步枪采用诸多新技术从而成为美国最轻的步枪,却因为精度和威力下降而完全不足以用来取代已显老旧的M4A1步枪。像这样技术虽新,性能却未能提高甚至反而下降的例子在历史上屡屡出现。弩兵器因为本身依旧完全依赖人力提供能量,自然无法在射速和威力上做到双提高,而古代的生活环境却经常能提供优秀的弓手兵源,于是自始至终都让弩被弓压着一头。秦弩作为弩兵器中并不出色的一员,弩的固有缺陷自然不可避免,且因其技术尚未周全,连唯一的精度优势也难以体现,更在威力、射程上都比古代强弓逊色许多,更不能和后世技术完善的腰引弩、机械上弦钢弩相比。新而不锐,大抵是秦弩这种大量装备秦军的武器最恰当的评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