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通医药余文心、孙建、郑琴】医药行业运行数据再解读——超跌优秀仿制药系列电话会议会议纪要

 mingming2000 2016-06-15

海通医药行业运行数据再解读——超跌优秀仿制药系列电话会议会议纪要

嘉宾:米内网总经理、CFDA南方所首席研究员张步泳

主持人:余文心

 

余文心: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此次电话会议。我们团队从529号到30号开始推荐超跌品牌治疗型优质仿制药,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这一轮的杀跌,整个医药仓位是非常低的,大多数机构仓位都只有5-8%5月份一跌后很多优秀的品牌仿制药公司已经较低了,因此我们认为已经到了可以关注这个很长时间没有人关注的板块的时候了。第二点,恰逢1-4月份医药行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出台,IMS医疗行业的数据有所回暖。虽然降价是医药行业的主旋律,但是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增长根基还在,增长要略快于2015年。需要说明的是,降价是医药行业的大趋势,并不是说医药工业增速会从此加快,而是会发生分化,也即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整个医药工业出现了一个大的的结构性调整。我们团队在今年4月初组织过三明医改的调研,收集到到了很多三明当地的一手数据。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了2011年到2015年整个三明市医改前后医院用药金额前二十名的品种,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11年上榜的前20名用药中的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都消失了,2015年前20名用药之中80%都是治疗型用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结构性调整,这种趋势也会在未来几年医药工业的变化中得到印证。第四点是我们认为随着一致性评价的推行、医药行业去产能,优质品牌仿制药企业市场集中度将会提升。市场对三明模式非常担心,我们认为三明的各项制度要分开来看。我们调研后觉得三明的模式一定会全国推广,特别是两票制、医保支付价格等政策一定会快速全国推广,包括政府高层的讲话中都屡次提及两票制、三医联动等,但是并没有提及三明的招标制度。三明的招标制度采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将国产的仿制药与进口药完全隔离在两个层次,导致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包括A股和港股的上市公司的很多产品发生了大规模弃标。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下与外企进在同一个质量层次进行价格竞争,而是必须与质量比较差的国产仿制药进行单一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原研药保持了高价,而国产优质品牌仿制药大规模弃标。我们认为三明模式中很多优秀的部分是值得全国推广的,但是将进口药和国产药分为2个质量层次的招标模式较难全国推广。更普遍的招标模式可能类似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对通过FDA或者欧盟认证的优质品牌仿制药具有加分项。这也是国家要推行一致性评价的原因。所以市场对于这样一个模式的担心有一些过度悲观。第五点,目前我们长期跟踪的一些优质品牌仿制药公司,很多估值已经很低了。我们重点在6月放入了多支医药股,包括我们最近重点推荐的长春高新、京新药业、华东医药、恒瑞医药,并关注恩华、通化东宝等。以上是我们团队大致的观点。最近和市场讨论发现市场对于医药工业的数据和未来医药工业的产业格局的变化是非常关心的,所以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一直以来的老朋友,CFDA南方所米内网的总经理张步泳先生。张总一直以来关注医药产业,是一位能够把招标和医药工业数据分析的非常透彻的专家。下面请张总进行医药工业数据变化的解读,之后进入提问环节。

 

 

张总

1. 行业终端数据解读

今年1-4月份医院用药的增速加快。米内网数据显示,16年一季度医院用药同比增长率约为12.5%,而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约为9%IMS数据显示,16年一季度医院用药同比增长9%,而15年一季度同比14年只增长了5%,今年也有4%的提高。二者不同的原因是IMS的数据只统计床位数为100张以上的医院,米内网的数据还包括社区和乡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今年的形势下医院用药会有3.5%增长是有原因的。去年的一季度湖南、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启动了新一轮的基药和医保招标。招标可能会带来药价降低,医院招标后再进行采购会降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各大医院普遍处于观望状态,选择在这一阶段使用库存药品。因此2015年医院少采购了一个月的药品,使得医院用药整体增速偏低。10-12%的增速是正常增速。

 

从药品类别来看。15年,辅助类药物的增速较慢。今年一季度,辅助类药物和治疗累药物的增速分化加剧。治疗类的药品,如慢病、大病、妇儿类的药品增速为10%-15%,而辅助类药品则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目前,辅助类药物一共分为十类:活血化瘀类、增强组织代谢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自由基清除类、免疫调节剂类、肠内外营养类、肝病辅助类、肿瘤辅助类。2015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为16000亿左右,其中医院用药市场规模为10000亿左右,辅助类药物占4000亿左右,治疗类药占6000亿左右,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为3000亿左右,还有3000亿为民营医院、社会诊所和乡村卫生室用药。我国药占比总体偏高。美国药占比仅为15%,这样的药占比是比较客观合理的。十三五期间,控制不合理用药是医改试点城市的改革重点,为了通过三医联动的9个手段将药占比控制在30%左右,可能会采用比较激进的手段减少辅助类药物的使用。

 

未来医院用药的趋势是: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控制原研药品的使用,通过临床路径控制高价药品的使用。总体利好治疗性创新药品,具体的类别为慢病治疗性口服药品、大病专科药品、妇儿类药品,细分类别有三五百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放开二胎、大病医保政策的实施,未来这些药品的使用应该会有较为合理的增长。

 

2.医保、招标、流通环节的政策问题分析

1)招标问题

总体来说招标推进不理想,2/3以上的省份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很多试点城市在突破7号文的以省为单位的招标政策,比如深圳启动全药网,使得广东药交所平台形同虚设。以市为单位的招标意味着大量的二次议价、限价,这对整个医药行业是利空的。全国200个医保试点城市的招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医保收不抵支的城市,如三明,最有可能学习三明启动改革;二是财政比较富裕的城市,没有动力进行严厉的药价压缩改革,可能会按照7号文进行以省为单位的招标政策,在市一级进行议价,但是议价的幅度会比较小,毕竟药品品质和药价是挂钩的;三是目前医保尚未收不抵支,但有可能在18年货19年收不抵支的城市,这类城市有可能在省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议价力度较大的以市为单位的招标。目前,招标的推进不是很理想。16年一季度依然沿用原来的招标,医院的药品结构也没有发生变化。各地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政府的推动也不积极。因此,未来各省何时、如何启动招标还不明朗。

 

2)医保支付价问题

文件要求,20159月底前,由人社部和卫计委牵头出台医保支付管理办法,但是至今仍未出台。原因是医保的管理权属没有明晰:新农合属于卫计委管理,城镇医保属于人社部管理。20166月两保合一完成、医保权属确定后才能出台医保支付标准,才能出来新版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各地才能进行招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医保支付标准出台后,医保目录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人社部发文认同先按商品名确定支付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药品间的质量差异。一致性评价完成后,可能会统一价格,按通用名支付。因此,如果医保权属属于人社部,按商品名确定医保支付标准的可能性较大。

 

总的来说,目前医保和招标两座大山都没有完成,推进的时间表也尚不明朗。经过处方控制、处方点评等措施,医院用药中增速特别快的不合理药品变少,药品结构相对稳定。

 

余文心:我们在三明深度报告中详细比较了各地的招标模式,观点与张总相似:医药行业并不会因为季度数据的阶段回暖而反转,但是整个行业会有结构性的变化,即更趋向于治疗性用药。请张总再简单补充医院端、第二终端、第三终端的数据和未来的趋势判断。

 

张总:医院端一季度增速为12.5%,零售端一季度增速为11.5%,同比去年增速增加了1.5%。零售端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处方外流,主要流向为与医院有产权关系的药店,流向社会药店的比例较小。

 

提问:

 

1.目前,招标在2/3的省份都没有展开,如果在今年下半年明年上半年推进的比较快,业绩的压力是否会在明年下半年直接体现?

答:从历史上看,招标采购意味着医院用药的采购会在窗口期放缓。如果说2/3的省份都在今年年底完成招标,对工业端销售收入的影响会在明年三季度体现。如果卫计委制订了比较严厉的时间表,比如今年年底全部启动,那么明年一季度会进行招标,二季度医院就会按新价格备货。价格的下降会影响医院药品的销售,因为药厂没有时间调整高附加值的药品的生产和替换,因此明年下半年和后年上半年的增速都会放缓。

 

2.1)现在医院端所有药品直销和分销的收入和用量占比?(2)分销板块在这一轮招标中要靠什么来实现增长?(3)这一轮招标过后,哪个领域或子领域受招标的影响较小,增长的空间较大?

答:(1)目前中国能做直销的药厂一共只有200多家,其中外企有七八十家,中国的药厂有100多家。平均每个药厂的直销队伍大约有1000人,200多个药厂共有20万人从事直销。其余的4000多家药厂没有直销队伍,只能通过10000多个代理商分销。平均每个代理商的分销队伍有二三十人,共有二三十万人从事药品分销。即共有四五十万人服务13000多家公立医院的280万处方医生。目前,药品市场直销占1/3左右,分销占2/3左右。(2)分销商业公司有两种类型:一是分销公司,即负责医院配送,这种公司不是很多,全国共有两三千家。二代理商注册的公司,负责药品推广。两票制和营改增之后,对国控、上药等分销公司是利好的,对终端配送能力较弱的代理推广公司是利空的。比如福建省实施两票制后,配送公司由五六十家减少为11家,分销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提高,且话语权增加。(3)治疗性药品受招标的影响较小。招标后价格下降,要提高药品销售额就需要提高药品的销量,主要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使用医院。二是配备更多的销售人员,使销售工作更加充分以扩大使用科室。上市公司在营销方面是否更精细化会影响药品的销售。

 

3.部分上市公司的OTC业绩还不错,今年OTC行业的增长大概是什么情况?

答:OTC领域完全市场化,不受医保限制,今年的增速和去年没有较大差异。目前,OTC领域的普遍态势为: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治疗性药品市场的增速趋于稳定,为10%左右,厂家通常采取用低成本扩大目标人群的大健康战略和低成本扩大产品群的产品延伸战略来扩大市场。因为OTC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如果没有大的并购,短期内扩大不现实。目前三五年,OTC领域都没有走出一条快速增长发展的路。

 

4.未来处方外流需不需要在统计中单独估量?如果处方外流成为气候,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以药养医?

答:是的,处方外流流到医院控制的药店中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以药养医。我们预测的政策走向是,如果事态越来越严重,卫计委可能会出台非常严厉的政策:医院不允许参股、控股药店。因为这样与控制药占比以缓解以药养医的目标是相悖的。目前医保和招标是首要任务,处方外流还没有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年内可能不会出台严厉的政策。处方外流到社会药店还需要一个过程。

 

5.1)基层市场一季度的增速情况是怎么样的?(2)这一轮招标已经拖得太久了,中央最迟什么时候推进?(3)有没有分治疗行业的数据,比如肿瘤、免疫、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精神类?

 

答:(1)我们的医院用药包括城市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其中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属于基层市场。2015年基层市场为1201亿,2015年较2014年增长16.3%,今年一季度的增长率为19.5%。基层市场增长率较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基数较低,二是2014年下半年不少省市允许低价药进入基层使用。(2)影响招标推进的力量:一是国家层面(希望推进),二是10年、11年上市的尚未进入医保的创新药企业(非常希望推进),三是已经中标的企业(不希望推进)。国家14年要求各地在1511月底前要启动新一轮招标,但是仅有1/3的省份响应。因为两保合一、医保支付标准、新版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等基础建设都还没有完成,我们认为余下的2/3省份至少要到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才能全部启动招标。(3)内分泌是三高中最难控制的,因此糖尿病药品的增速是最快的,一季度的增速高于12.5%。心脑血管药品一季度的增速为8-9%,因为其中的中药注射剂基本没有增长,影响了整个心脑血管的增速。肿瘤药品一季度的增速为11-12%。精神类药品的使用群体比较稳定,增速为14-15%。在二三十种大的疾病中,我比较看好糖尿病,因为它的并发症多且难控制。肿瘤也比较看好,因为它的发病率的提高以及重症化、年轻化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