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撰联赋诗讽“科考”作弊案谈

 老刘tdrhg 2016-06-15

 撰联赋诗

讽“科考”作弊案谈

                       五木

“科考”即科举考试的简称,它是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到清朝末年已经走到尽头。这是当时一种能改变人生命运的考试,其作弊之风,从一开始到结束,便屡禁不止,闹出了不少落第士子以撰写对联和赋吟诗歌来讽刺考试作弊的笑话。现略举弊窦丛生的清朝六个案例,以作茶前饭后谈。

案例一: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江南乡试,设考场于苏州。该科考试正主考为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赵晋,监临官为两江总督噶礼。左必蕃在出京时因眼睛得病,不便视事也不能阅卷,于是赵晋乘机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赵晋与噶礼串通,朋比为奸,大卖关节。全榜除前十名外,全都卖给了富商巨贾子弟,得银钱数十万两。消息流传外间,一些考生为证实此事,便混入闱中公堂看填榜,结果证明外界所传不虚。考生们愤怒极了,他们在外面聚集了一千多人,把五路财神抬到苏州府学,放在明伦堂上,用纸将府学匾额上的贡院两字糊上,改为字形相近的卖完;又撰写了许多对联,用以嘲讽抨击其事,其中最有名的一副是:

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两目无珠。”

赵子龙、左丘明分别借指赵晋与左必蕃,所谓一身是胆,即指赵晋贿卖科名胆大妄为,两目无珠指左必蕃两眼抹黑,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毫无觉察。

另外,由于这次考试的四书题中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句子,第三题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节,士子们又借此写诗讽刺,把《论语》中的五者“恭、宽、信、敏、惠”说成“金、银、珠、绸缎、古玩”。诗这样写道:

“能行五者是门生,贿赂功名在此行。

但愿宦囊夸博厚,不须贡院诵高明。

登山有竹书贪迹,观海无波洗恶名。

一榜难为言皂白,圣门学者尽遭坑。”

事发后,赵晋等人被判死罪,噶礼夺职,左必蕃虽未得到什么好处,

也因失察被革职。
案例二:清朝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由于没有后台,

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年近花甲,

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考官看见他的名字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并即时吟了半副对联来讽刺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此联语气尖酸刻薄,老童生不已,心想,自己之所以

到老,就是因为考官徇私舞弊,考试风气不正,于是一气之下大声吟出半联来回敬考官: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

将考官的贪赃枉法,凭人情来录取考生恶行径揭露来了

考官听罢,气得半晌,却无言以对

在这里,尽管考官和老童生的立场截然不同,所写的内容也不一样,但作为一副对联来分析,上下联均构思巧妙,并有所指,而且的都是

拆字法。上联的区别于最后的那一钩是向上或是向下,下联的组成,组成。故而,人们在佩服老童生的应考恒心和敢与考官针锋相对的胆魄时,也为他又一次落榜而惋惜。

案例三: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叫岁考。由此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如《明史·选举志一》载:“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可见当时的生员、廪生都要参加岁考,以其考试成绩划分为六个等级。被列为四等及以下者,皆为不及格;被评为六等的,则要除名,所以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当时的岁考是不是以考生真正的成绩来决定优劣呢?一言难尽。下面这个案例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话说清朝某地,有一个秀才文化素质太差作文时些常用字也分辨不清,文中错别字连篇,叙事语无伦次。他之所以能上秀才,并在每次岁考中被评为一等或二等,不是他的时运好或文章出众,而因为他的父亲是当朝的京官,且与其考官的关系非同一般

有一次岁试考官换了这个毫无长进的秀才终于原形毕露。他在考卷中竟将豺狼写成才郎权也写成犬也。结果,不知其背景的考官将他评为六等,还将他狠狠地训斥一顿消息传出,惊动乡里,柄。秀才的妻子闻之,羞愧得无地自容,居然上吊自杀,了却此生

后来,这位考官知道这个秀才的父亲是一名权势熏天的京官,于是匆忙将其成绩改为一等。众人愕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有好事者便在秀才的家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权门生犬子,

烈女嫁豺狼。

横批是:“六一居士”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将秀才的权贵出身妻子的英烈行为以及

他所写的错别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语言平实无华,讽刺入木三分。横批六一居士意即从六等跃升为一等,形象逼真,幽默风趣

要说明的是,六一居士原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号,含意是家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自己是一个老翁,伴着这五物终老,可谓“六一”(六个“一”)居士

这时的好事者居然欧阳修这一雅号来讽刺这个愚蠢的秀才显然亦庄亦谐,调侃十足,无可奈何。

案例四: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进士吴省钦,授编修,累迁左都御史。有一次,他奉命到浙江做乡试考官,因受贿,致使考题泄漏。恰巧这次中榜的榜首(解元),名字叫汤金钊。考生得知汤金钊行贿之事后,愤情难平,故有好事者毅然撰联以嘲之,联曰:

少目了知文字,却笑题中偏有目;

欠金那得功名。请看榜首便挑金。

此联中的“少目”,即是“省”,“欠金”即为“钦”。联语用拆字法首嵌。“省钦”二字,点出了所嘲的是考官吴省钦。上联的第二句指其漏题。下联第二句“榜首”指乡试第一名汤金钊,因其名“金钊”皆有“金”字,故联中言“挑金”,暗示他靠重金贿赂考官而中首榜。

又有一次,吴省钦去江西主持考试,他握权受贿,贪赃枉法,以“财”录人,即谁送的礼多便录取谁。为此,士人对吴省钦恨之入骨。其中有一个家境贫穷的考生,虽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文章锦绣,却因家贫如洗,

无金献贿,而名落孙山。于是,这个落第者便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以泄心中之愤,联曰: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口大吞天。

时人读之,皆拍手称快。

此联构思精巧,切人切事。不但采用了拆字法,将“省钦”分拆成句,,并配以“口大吞天”的横批以概全联。“口”、“天”合之为“吴”字,正扣吴省钦之姓。其意为:这个贪官贪得无厌,那张开的大嘴,简直想要把天吞下去啊!形态逼真,耐人寻味。全联极其辛辣无遗地将贪官吴省钦贪婪的本性揭露得体无完肤。

案例五: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翰林院编修徐琪(号花农)被简派为广东学政,人称徐太史。在任期间,他依例主持了岁考,但在光绪十八年岁考和二十年科考,所取之士多是一些容貌俊美的少年,不料却惹出一场风波来。当时有人遂喧传徐琪喜欢拔抉英俊少年,进而谓此辈少年多为世家子弟,疑徐琪受贿滥录,一时谤议满羊城。

据说有一次,当地有个姓方的大财主为了让儿子中榜,千方百计贿赂考官。考试前,他携着厚礼带儿子去拜见徐太史。徐太史一见方公子容貌俊美,便即席写字看看其文字功底如何。方公子欣然提笔写了一品当朝四个大字。徐太史一看,十分高兴。因方公子恭维到家,贿赂到家,所以考试后,如愿以偿

发榜后众论哗然。人们知道,方公子的容貌虽然漂亮胸无点墨。

尤其是那些受了十年寒窗之苦,德才兼备却榜上无名的考生更是愤愤不平因此有人纷纷撰联嘲讽,用以泄愤。据说当时最有名的对联有三副。

第一副:

“尔小子整整齐齐,或熏香,或抹粉,或涂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入越;

这老瞎颠颠倒倒,不论文,不通情,不讲礼,十八省几多学士,如何东粤独来徐?

这副对联的上联讽刺徐琪以貌取人,以致弄得参加考试的士子涂脂抹粉,男作女态;下联是一个诘问,意思是,十八省有那么多有学问的人,怎么让这样一个不讲情理才学的人来主持粤省的抡才大典?

第二副:

“有成德者,有达才者,姑舍是;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故进之。”

这副对联讽刺徐琪主持科考舍弃的是有德有才之人,选用的是容貌俊美之人。上联有成德者,有达才者取自《孟子·尽心上》;下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取自《诗经·卫风·硕人》。全联巧借四书五经成句,自然浑成,与前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副:

“不嫌文丑,

惟爱颜良。”

文丑和颜良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联中暗指文章丑陋(文丑)与容颜美丽(颜良),作者以别解《三国》人名来讥讽徐琪,贴切有趣,颇见才学巧思。

除上面三副对联外,还有一位考生写了一首诗来讥嘲徐琪:

“花农太史眼花花,鸿案题名尽世家。

但得容颜惊落雁,任教文字笑涂鸦。

若非小姐求佳婿,定是夫人觅艾

不有宋朝潘岳貌,劝君莫入学台衙。”

“艾豭”,指年轻的公猪。宋朝为春秋时贵公子,貌美而淫,与卫公夫人南子私通,时人谓南子为待配种的母猪,宋朝为公猪(公)。艾豭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潘岳为西晋文学家,史载他容貌俊美,极受女人青睐。这首诗辱及徐琪妻女,出语过于恶毒,流于人身攻击,辱没读书人斯文,也有失为人厚道。
    徐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编修,官到兵部侍郎、福建学政。他有学问,能诗词,工书法,善花卉,是大学者愈樾的学生。他本是世家子弟,他的曾祖徐潮,曾官至吏部尚书,徐潮的两个儿子徐本、徐枢,或为巡抚,或为军机大臣,父子被称为“钱塘三徐”。由徐潮至徐琪止,他家共出了六个翰林,为时艳称。徐琪担任广东学政时,不过34岁,少年倜傥,喜欢甄拔年轻才俊,是有这种可能的。由于谤议沸腾,翌年便有人奏上朝廷,弹劾他“考试各属生童,所出题目率多割裂经文,并关防不严,操守不谨”。朝廷将所奏发回两广总督李瀚章查察,其后李将查明结果回报,谓“所参各节,并无其事”。事情遂告了结。
  不过风波之起,亦非无因,徐琪喜欢英俊少年,他所取录的生员,确实颇多西关的世家子弟。例如光绪十八年岁考,所取谭祖楷、祖任兄弟,就是探花谭宗浚之子;梁庆锵、庆暄兄弟是翰林梁肇煌之子;潘元善是潘仕成之孙,等等。

本来,落第士子心有不平,写些嘲讽文字,唐宋以来都曾有过,但这些联和诗穷形极相,嬉笑怒骂,且流于人身攻击,是否为其落第考生所撰,则难以考证。
   案例六: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主考官为通政使萨廉、翰林院修撰刘福姚,监临官为巡抚许振祎、总督谭钟麟。科考期间,四位官员串通一气,营私舞弊。所取八十名举人,多为暗通关节者,名次以贿银多少而定。榜发后舆论大哗,有一位考生撰了这样一副对联来讽刺四位官员:

“公刘好货,菩萨低眉,六万两特放优差,广东被害;

少许胜人,空谭误国,八十名循行故事,投北为高。”

公刘是古代周部落的首领,联中借指刘福姚,菩萨借指萨廉;少许空谭(“谭”通“谈”)在保持原意的同时又借指许振祎、谭钟麟;投北指进京赶考。上联骂刘富姚贪财,萨廉则睁一眼闭一眼;下联讽刺许振秫在敛财上手段胜人一筹,谭钟麟则认钱不认人,考生想北上参加会试,必须循行老规矩,给二位老爷送银子。此联将四位贪官之姓嵌入其中,含蓄而不乏辛辣,揭露了科考中的黑幕。

 

 

2012/5/4辑于永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