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佛学知识 “空”是佛教的另一个教义,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又一世界观,《般若》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的“衡准”是“诸行无常”,即认为一切生灭流转变化无常;“诸法无我”,即在有为和无为法中,同时无我可得。“涅槃寂静”,即最后要从生命中解脱出来,不再沉沦于生死轮回中,这被称为佛教的“三法印”,是衡量佛与非佛的标准。在大乘佛教看来,涅槃的境界和世间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两者都是“空”,是不可言说的“妙有”。涅槃,又译作“灭度”,“寂灭”,“圆寂”等,梵文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它的理论是一个有情众生都是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合而成,也即自我并不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而是有聚有散。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就是一切的生命体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即都是“空”的。“涅槃寂静”是来说明我们最后所要达到的一个境界。所谓“诸行”和“诸法”都是指的这种现象,“我”这样一个主体也是一种现象,外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也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无常和无我的,所谓的无常就是它不是永恒的,有生就有灭。所以佛教讲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四种状态。“生”就是生出来,然后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候就叫“住”;“异”就是变异,就是人变老,或者是由身体健康变成身体衰弱,最后就要“灭”。所以它不是一个永恒的,有生必有灭。永恒就是“常”,恒常不变,既然一切的现象有生就有灭,那它就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生命时期的无常、无我,所以非常厌烦,并感到一种恐怖。要远离它,去追求一种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非常安静的、没有烦恼的境界。它是厌恶生死,而去追求一个涅槃,因而它要悟到苦,要悟到空,目的就是要断除这个烦恼,来脱离生死,超脱轮回。这是小乘佛教的教义。而大乘佛教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解脱,更强调的是要解脱众生,而且它从理论上得到发展,认为一切法都是这样。不仅我是空的,一切法也都是空的,诸法是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所以你在生死中和你达到了涅槃境界没有什么两样。你想脱离生死,去追求一个涅槃,实际上你是从这个牢笼钻进了另一个牢笼。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是你要看清楚生死的本质。认识了生的意义,了解了死的归属问题,你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所以,没有离开生死之外的涅槃。既然如此,也就没有离开了世间的觉悟。只要悟到了世界的本性是空的、清净的,那就是出世间了。很多人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空的很好体现。 同时,大乘佛教非常强调悲智双运的精神。所谓悲,就是一种慈悲的精神,要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解脱;智是智慧的意思,就是自我的觉悟和自我的解脱。现在佛教界,有人把大乘佛教这种悲智双运的精神诠释成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对“空”的最好的注解。其歌曰: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等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就连孔子第77代孙衍圣公孔令贻也受佛家“空”的影响,写过一首《空空诗》:“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朝也空,暮也空,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若是一般人有这样的感慨尚属正常,仅次于帝王之尊的孔令贻,竟也有如此之想,则未免匪夷所思了。 人啊,该空的时候就一定要看得开。 其实,佛教也并非完全是消极悲观的。比如大乘佛教提到的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就有了积极的意义。“常”是长生不老,“乐”是幸福快乐,“我”指自主自由,“净”则指道德高尚。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人们真的具有涅槃四德,则什么烦恼能将我们羁绊?什么贪欲会使我们屈服?我们会秉着清正廉明的心态,每天带着阳光般的心情,去从容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的。那样,就会既得大德,又能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