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产业如何走好“平衡木”

 甲午童 2016-06-16

文化产业如何走好“平衡木”

■朱玥颖 《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6月13日   第 02 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步被认同和推动。从英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至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就业、城市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关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经融危机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文化逆向”的现象,即越是在第一、第二产业不景气的阶段,文化消费越是繁荣。当前,我国传统经济增长逐渐趋向缓和,但是新媒体、在线旅游、现象级影视节目、互动性广告等文化黑马现象的迸发,使城市的经济产生了新的增长。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城市文化产业面临着现实困境。一方面,一座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码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经济、生态、形象和品牌,但是以往中国某些城市发展只注重经济,却忽视了其他三个方面,造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破坏严重、千城一面、文脉断裂等问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尚存在泡沫。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建设受到普遍重视并初具规模,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全国有2500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90%亏损或还在招商中。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产业园区出生于浓郁的文化氛围,成熟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成长于企业与城市的融合之中,并且城市可以为园区的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包容和科技。

  因此,要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就必须把城市的单一经济功能引向综合性“人文型规划”。而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以下四方面的努力: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城市和全球科技创新城市正在引领城市发展的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因而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和知识含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化,提升城市竞争力。

  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一位的追求。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协调发展,为我们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

  发展形象经济。当工业文明形成生产过剩而导致社会竞争目标转移的时候,当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时候,当物质商品经营转为信息商品经营的时候,形象在这个时代特定的经济属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种时代特征,形象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全方位的,导致我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世界上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形象:意大利罗马城因为斗兽场、意大利足球,被称之为“最具男性气质的城市”,它的形象是豪迈的、雄浑的;纽约因为华尔街不足一公里长的街道上云集的数十家世界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国际大公司总部,被称为“财富之城”,它的形象是功利的、躁动的。

  打好城市品牌战略。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提到:“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若干重点行业——主要是工业与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强化品牌战略,包括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创意企业品牌和创意产品的品牌,从而极大地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城市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必须特别关注文化生态平衡与全球性博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共赢共处”,彻底扭转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瘸脚”与文化生态失衡。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博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