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级课程01 1、什麼是“勢”? 世界---物質---...元素---分子---原子---氣---勢---形 氣的運動產生了勢。 勢通過物體的體被人所感知。字形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看筆鋒的走勢。 勢的表面不同:靜、險、動。 書法作品,有取靜勢、動勢。但這些都是一個字完成以后所表達的勢。跟張旭表達的并不一樣。 2、張旭的五勢。 韓方明記:張旭體系:五執筆、九用、八法、五勢。 《玉》有說細記錄五勢: 一曰:鉤裹勢。 二曰:鉤勢。 三曰:袞筆勢。 四曰:豎筆勢。 五曰:奮筆勢。 結論: 每個筆勢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點畫配搭。 每個筆勢都是一次運筆寫成的。 一個筆勢就是筆鋒一個固定的路線。 (寫字時筆鋒不是亂走的,它有規定的路線。受到點畫的規范和制約,但我們可以 以不同的主法組合點畫。靈活地產生各種筆勢。) 《玉堂禁經》除了“五勢”之外,后面還有其他三十幾種筆勢。現在的部件,就是 以前的筆勢。漢字書寫實際上就是運用這些筆勢。我們應整理古人的筆勢系統,而 不用另搞一套。 古人的筆勢與現在的部首很相似。部首只是合體字分類用。如水部、木部、土部, 按照它們的意義分別部居。至于部首以外的點畫,部首是不管的。 例:旁 按部首分上下兩部份發。 按筆勢可用五個筆勢裹 束在一起就是“旁”字。 所以書法寫字,其實只 組合其些筆勢。 例一級課中 例:寥 把四個筆勢裹束成字。所以說,書法跟普通寫字不同。 ![]() ![]() 書法跟普通寫字不同。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先由點畫組成筆勢。然后裹束筆勢 成為一個字,我稱之兩步成字。點畫寫得好不好取決于用筆技巧,關鍵是小圈換 筆心。筆勢是否順暢就要組織點畫。大圈的關鍵是運用使轉。裹束筆勢要照顧整 體的結構。 結論: 書法兩步成字,是對應 書法三要素的。 點畫級成筆勢,是裹束 成字的準備。 看懂一個字由哪些筆勢 組成,這就是識勢。 ![]() 3、印刷體和手寫體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 字體的演變》:文字的 應用有兩個目標:一個要求辨認清楚,一個要求書寫便利。 正國為有這兩個目標,文字就分為兩種體式。 《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一般人往往對要求辨認清楚的文字,稱之為正體, 而對于書寫便利的稱之為草體。到后世印刷術盛行之後,就稱前一種為印刷體,後 一種為書寫體。就文了的性質和應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體的。 文定 辨認清楚--正體--印刷體(宋) 書寫便利--草體--書寫體(或手寫體) (不是書法的草書) 手寫體的特點:便利流暢。 使轉:使:就是直線的連續書寫。 轉:就是弧線條的連續書寫。 中文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寫印刷體有一個筆順的問題。 (現在書寫的筆順,與書法意義上的筆順是不一致的。) ![]() 古人很早就區分的印刷體和書寫體。但民間手寫體基本上就是自 由發揮,只有書法之體才有規則。書法就是把普通人的手寫體,升 華到藝術的層次。只要會善用筆勢,就能把復雜的字形變得簡單。 ![]() 結論: 印刷體是給人讀的部首以文字分類。 依照筆順寫文字印刷體,不是書法。 書法用筆勢,這是手寫體的規則。 《臨池管見》清 周星蓮: 近來書生筆墨,臺閣文章,偏旁布置,窮工極巧,其實不過寫正體字,非真楷書 也。 (真書不是正體字。下節課講) 要點: 古人所說“勢”的意義。 “五勢”指筆鋒某種固定路線的走法。 書法的筆勢和寫字的筆順比較。 ![]() 二級課程02 4《千祿字書》:正、通、俗,把字分三類。(這本書是給從政的人查字用的。) 俗:民間記賬、開單、民間流行的手寫體。 通:正體通用,用正式場合,官方用,歷史悠遠。 正:文字學上有根據,用最正式場合,科舉考試等。(碑刻) 正體字根據篆體字來的有根據,但寫起來未必流暢。通用字因被許多書法家所使 用,漸漸承認了它的合法性,并取代了正體字。 通:書法之體。“通”字很多字就是書法之體,又稱帖體、帖寫。帖體不是正體, 也不是自由體,它是有規則的。我們學書法,就是學這種。 ![]() 《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 后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 用筆:小圈。識勢:大圈。裹束:大圈+小圈。 5筆勢適用范圍,真行草三體。 《授筆要說》: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伯英即張芝)。 書體發展的順序是:最早有先秦的篆書。然后有漢代的隸書,隸書早 期產生了草書,晚期產生了行書,最后有了真書。五大書體可分兩類。 篆隸是分筆寫的,真行草收是用使轉寫的。 ![]() 《書譜》唐孫過庭:真以點畫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 使轉為形質。 (孫明確指出,真書和草書其實只是大小圈對換。) 例:交字 整個字 有兩個筆勢:上面“二”字,是一個使奮筆勢;下面兩撇 一捺,寫了一個飛帶勢,屬于轉。整個字由一使一轉組成。在文字 學上好象少了一點,但這是通用寫法。沒有人說它是寫錯了。有 點畫,有使轉,這就是書法上的真書。 ![]() 草書 舉例:福 兩個字的使轉是一樣的,但智永的點畫好過懷素。懷素的線 條比較單一,表現力不強。 ![]() 隨字也是一樣,使轉構成開體,但點畫的好壞也是重要因素。 ![]() 結論: 一級課和“用筆”,是解決點畫好不好。 二級課程“筆勢”,要解決使轉的運用。 真書、行書和草書,都奸基于點畫和使轉。 《采古來能書人名》劉宋.羊欣: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 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 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銘古:碑刻之書;行押:行書。 章程書:真書的名字,就來之于鐘繇的“章程書”。章程兩字 快讀得一切音。章程書就是真書,鐘繇被尊為真書之祖,而不 是正體字之祖。 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當初小學是學基礎課程。 正體是錄書,這里說“教小學”用章程書而不用隸書,是為了抄 寫方便。說明在漢末已經認識到,所讀和所寫可以分開。所讀 是規正的,所寫是流暢的。 6筆勢的系統 永字八法就是八個筆勢,復合筆勢就是從這八個筆勢中發展而來的。 《書法論》現代沈尹默:自來論書法者,首舉“永”字八法今姑從舊習,略記於 此,我以為八法只是八種筆勢,當於《筆勢 》篇中詳之。 黃簡則認為:從《玉堂禁經》來看。先講述了永字的八種用筆法。然后以永字點 畫為例講述筆勢。是二者的范例。 ![]() 要點: 一字三寫:俗、通、正。 筆勢的應用范圍:真行草三體。 筆勢的系統表。 ![]() 幽答:草體:以草書形式呈現的字形。草書:用一定草書技法書寫的草體。草字: 書寫草書的字體。 事物的存在有著內涵與外延的辯證統一。筆勢則由筆畫內涵延展到外沿的外 在表現。按黃簡老師的說法,即筆畫在書體也呈現的不同姿態。 二级课程03 1、單一筆勢:點 (八個永字單一筆劃) 點:是文字角底的說法,但書法中姿態不同的點筆勢不同。 沈尹默《書法論》:筆乃是一種單行規則,是每一種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 姿勢的寫法。 (當點畫有一種特殊的姿勢,那就是一種筆勢,正因為每個筆勢都不同,所以稱 之為單行規則.) 例:永 點 側 9號位 左側點,也是點,但書法中是另一種筆勢 (書法中一個筆勢,可以用于許多場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 結論:姿態相同的點,無論同於何處,屬于同一個筆勢。 不同姿態的點,就是另一個筆勢。 2、什么是八法化勢? 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這本書中第四卷。“八法化勢”:八法指永字八 法,各自有姿勢(趯,嚴格不算獨立的一筆)。 和永字不同的筆勢,古人把它們看作是“永”字點畫的變化。 從“永”字基本筆畫變化衍生出來的,那就是“化勢”。 ![]() 結論:八法八勢沒有數量限制,歷代都有增加。 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勢,保證夠用。 新化出的筆拋,當然要得到社會的公認。 《王堂禁經》中:稱“異勢”就是姿勢不同的寫法,其實就是“化勢”。 3、命名 書法的筆勢也是有一個名字。 古籍中同一筆勢稱法也不相同。 書法作為一門學科,術語必須統一。 永字八法中,點就是側勢,以“側”為其特征。 可以根據手腕書寫的特點分: 左側勢(梅球勢),右側勢(杏仁勢) 結論:永字八法的名稱比較簡單,往往指一大類。 后代的八法化勢,就是做了細分。 分得太細,太復雜,名稱太多,沒有好處。 (需簡單實用) 4、側的其他化勢 4.1懸膽勢 《漢溪》:懸膽之法,上尖下圓,如懸膽之形也,意略側以取勢。 (懸膽勢未必完全垂直,可以微斜) 4.2蝌蚪勢 《漢溪》:蝌蚪點在字首用之,本古隸點法也,其法上重下尖, 貴老而澀。 (說蝌蚪勢用天隸書是對的,但用在字首,未必如此)。如為字 下四點(隸書《曹全碑》) 4.3兩向點(一頭一尾兩個方向)橫向的 《書法正宗,點畫全圖》清蔣和:兩向點“心、以”等字中一點用之。 (也有短橫寫成成兩向點) ![]() ![]() 4.4曲抱勢(一頭一尾兩個方向)豎向的 例《蘭亭序》中“至”,曲抱勢點最后寫。 (曲抱勢有進等于一個短撇,有時等于一個折。) ![]() ![]() 4.5打點勢 《漢溪》:歐書戈法俱用之。(也不是全都用) 曲抱勢是弧線,打點勢是折線,有明顯的角。 側鋒角是摩擦形成的角。 ![]() 打點勢一定用硬筆,而且墨很深,沒有任何漲墨。 書寫者的腕力也相當大。 各種三角勢(各打點勢一樣,只是寫法不同) 4.6四角勢 四角勢運筆中兩次換面,產生兩個側鋒角。 《漢溪》:柳誠懸善用此點。 四角勢頓收為圓尾,也是四角勢。 ![]() 4.7顧左顧右勢 搖腕:左右左。三面換。 ![]() 4.8播捺勢,又名瓜種勢,是一個小捺筆 收筆不出鋒,頓筆回收。 《漢溪》:翻捺點都,以捺勢出之,及其鋒之 開張右磔,即翻筆迅收也......故名翻捺,劉 得昇行勢所用。《九成宮》“於”字用之。 (行書用的,《九成宮》中也有用的。) ![]() 5、點只是橫豎撇捺的縮短 橫是兩面換起筆同兩向點。 豎是曲抱勢。 撇比兩向點長些而已。 四根線 ![]() 要點:什么是八法化勢。 筆勢命名的問題,簡單實用最要緊。 點的各種化勢。 ![]() 幽幽答:此點可歸為兩向點。無須化出一個新筆勢,避免麻繁瑣。 ![]() 幽幽答:可以歸為左側蝌蚪點。(無須另化一個筆勢) 二级课程04 點勢書寫示范 1常用的起筆和收筆動作 起筆有一面鋒起、兩面換起、三面換起(都是露 鋒的)、有藏鋒一圈起、藏鋒兩圈起。 收尾通常就是三種情況: ![]() 1、就是挫,尾巴是挫筆;(尾部不圓潤,稱斷尾) ![]() 2、是圓尾巴,那就是頓筆。(圓尾巴是寫到收尾 處,鋒需推到尾巴扭回來。此時有腕從右轉向中 的手腕動作。) 3、尖頭尖尾。(尖頭側,手側后推出,成尖悵, 我們叫揭筆。) 2左右對稱、中線是直線的點: 懸膽勢 蝌蚪勢 ![]() 懸膽勢可先用橫來練習。露鋒一面鋒起,取得分 數以后,拉向右。然后把筆尖推到尾巴,(這里 有轉腕右向中的動作)扭回來。寫的短一點就是 點了。粗壯的話,需蹲的重一些,取分數多,需 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要看下一筆在什么地方。 也可以用豎來練習,一面鋒起,手在左面下來, 筆尖推到尾,然后回過去,下面就是圓的。寫短 一點就懸膽式點了,可以加重筆鋒寫粗。 蝌蚪式。正好是換過來。也可用橫來練習,一個 圈起筆,拉出去。同樣用豎也是一樣的。 ![]() 3手腕先右后左的點: 右側勢 四角勢 翻捺勢 曲抱勢 打點勢 ![]() 右側勢:走9號線側,中線是右-左。 快收筆時筆尖到尾,然后扭回去。就 是“摧鋒下衄nǜ”,就是頓筆的動作。 點左邊要平些。 ![]() 四角勢:與右側勢差不多,中線右左是一根弧線, 而四勢的中線右中左,中間轉兩次面,產生兩個比 較方正的側鋒角,下筆換面時,要按緊這兩個地方。 第兩次換面時,筆尖拉向尾巴,就是尖收筆。四角 勢有時候也有用頓筆收的。筆尖拉到尾巴的時候, 回鋒收。收筆就比較圓,這還是四角勢。 ![]() 翻捺勢:與右側點差不多,起筆向右,然后毛筆盡 量向左下來,(有轉腕的動作)。這兩個動作是一 樣的。翻捺勢到最后通常是不出鋒,用頓筆回收。 如果出鋒就成普通一捺,他是向左回收的. ![]() 曲抱勢和右側點差不多,只不過尾巴拉出去就行了。 練習時可以由細向粗,細的比較容易換面。這是因 為毛筆跟紙張的接觸面比較大了。 ![]() 打點勢也是右左,這個動作可以寫很多筆畫,如一 豎、一捺。打點勢可以相當于一撇。換面處要加一 個側鋒角,下筆后要按住這個地方。使它摩擦現一 個比較鮮明的側鋒角,這就是打點。練習時可以先 寫細的。按得重,動手腕,放手時慢點就比較方了。 ![]() 4手腕先左後右的點: 左側勢 兩向點 ![]() 左側點可以側在8號位的這個方向。中線左-右,頓 筆收。可以先練細的。左右拉到尾,推回去。這是 一豎。 兩向點跟左側點差不多,是一橫。等于我們平時寫 兩面換一橫。把尾巴改成尖的。兩頭可以不一樣粗 的。可以一邊粗一邊細,一邊長一邊短。 5手腕左右左的點 顧左顧右勢這個實際上是三面換一豎。左-右-左, 就是把它寫向天而短一點。換面時可以加粗些。 要點:中線左右對稱:懸膽、蝌蚪。 右側:四角、翻捺、曲抱、打點。 左側:兩向。 三面換:顧左顧右。 ![]() 幽答:四角勢和曲抱勢收筆時筆尖拉到尾,本來就呈尖形,不需加揭筆動作。 ![]() 幽答:曲抱勢兩頭本來就是尖的,不需要蹲筆收必,如果頓收筆就成了右側點了。 二级课程05 上一節講了點的十個筆勢以及化勢。 專論筆勢最早是唐朝《玉堂禁經》,所以《玉》是一個基礎. 單一筆勢+復合筆勢這十三個筆勢就是崔邈所言,韓方明記錄的,確鑿無疑。 ![]() 十三勢,這是筆勢系統的根本。單一筆勢是動作,復合筆勢是招式。 《玉》中還論述了三十幾個筆勢,如烈火勢等。韓方明《授筆要說》沒有提到。 后代的筆勢都是從《玉》中演化而來的。 1永字豎筆 努勢----鉤努勢----鉤裹勢。豎筆還有比較直的一種叫縱。《篆勢》漢蔡邕: 縱者如胵,橫者如編。(縱是一個很古的名稱,篆書中已經有這樣的稱法了。 ![]() 《玉》中介紹了:懸針、垂露。此兩種寫法,篆書中也有的。真行草中保留了下。 《玉》:此名頓筆之理,以摧挫為工。(頓筆寫垂露。一來一回。) 此乃古法,鐘元常守而不失,改為“垂露。”(這種寫法篆隸時就有。鐘元常: 指鐘繇。) 《玉》:此名懸針,古無此法。右軍書《曲江序》,“年”字緣向下頓筆,“歲” 字三畫藏鋒,與“年”字頓相逼,遂改為垂露頓筆直下垂針。後人立懸針相承,遵 此也。(王羲之的《曲江序》中有懸針寫法。) 《駐谿書法通解》清.戈守智: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 “山、由”等字用之。 (煞筆:就是停筆。煞筆上搶,就是挫筆收必,然后搶出。)這樣把挫筆收尾的 豎,定為鐵柱。 ![]() 這樣縱就有懸針、垂露、鐵柱三種筆勢。按收筆來分的,是小圈。 加上“努、裹”豎筆筆勢有五種。 但按筆勢來分,三種算一種。豎 只有懸針、垂露、鐵柱。 努势:手腕动作:左右。裹势:手腕动作:右左。 鐵柱:手腕動作:向左,(搖腕弧度減小。) ![]() 對於豎,除百很短的豎,不搖腕,稍長一點的豎都需要搖腕,豎越長 相對搖腕的次數就越多,這就是著名的屋漏痕寫法,又叫“戰行”。 技法上稱之為“振”。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多。 書法中的四根線,兩根直線,兩根弧線,拿掉中間的橫,就是三采豎 的筆勢。 王羲之《蘭》中“帶”中豎,尖鋒向左偏,不需另取一個名字,也是懸針。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豎有時向左有時向右,可理解這懸針化勢。要注意 偏左或是偏右是由揭筆動作完成,絕對不能簡化。 要點: 書法十三勢是筆勢系統的基礎。 豎的基本筆勢:努、裹、縱。 包括收筆:懸針、垂露、鐵柱。 ![]() 幽幽答:屋漏痕:可以理解為鐵柱的化勢。 懸什、垂露和鐵柱可以用于努、裹這個的弧線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