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喝那么多水,为什么还是渴?

 HAPPI0naire 2016-06-16

 

哪句话,最让女性反感?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女性最讨厌的男性十大用语,“多喝热水”排名第一。据说许多女性认为这句话有敷衍和应付之嫌,且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男人们大约会觉得委屈,明明是关心嘛。

其实,把“多喝热水”挂在嘴边的男人,要么不懂女人,要么不懂人体。


如果时间往前几十年,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会少得多。

那时,没有自来水,挑水烧火,热开水还真不是想多喝就能多喝的。
人们常去几里外村子的井里挑水。小孩子把扁担横在后脖子,双臂从后向前扣住扁担,人们戏称这是“猴子扁担”,倒有几分像孙大圣肩挑金箍棒的悠闲造型。

 

从什么时候起,水变得随手可取。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不再是一口一口喝冒着热气的茶水。
我们口渴时,急不可耐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冷水甚至冰水,却发现除了增加跑厕所的次数,反而越喝越口渴。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抛弃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人云亦云,一股脑全喝起了白开水。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无视身体的感受,每天刻板追求八杯水。明明不渴,每天清晨硬生生往积满水湿的腹中灌一杯水。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以模仿老外喝冷水喝冰啤酒为时尚。喝到面色苍白肚子拉稀仍不以为然。


我们用铺天盖地的水,淹没了自己的脾胃,淹没了自己的身体。
我们用冰冷的水,冷冻了自己身体真实的感受。
而身体真实的感受,才是我们养生治疗的指南,跟着身体的感觉走,我们自会知道何时该喝水,该喝什么样的水。

比如口不渴时,说明脾胃不缺水,此时无需刻意喝水。
比如腹中冷时,不宜喝绿茶,以黑茶、红茶为宜。
比如因大汗出或醉酒呕吐后,虽然口渴,但稍喝水就肚子胀,说明胃伤了,切不能因为想急补水分而猛然大喝水,否则,会更伤自己的脾胃。


 


 

很多朋友反映喝水不解渴,皮肤干燥。特别一到冬天,小腿上全是白皮屑。脸上呢,黑眼圈严重。拼命喝水并往身上、脸上涂保湿品还是干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喝了那么多水,还会渴,皮肤还是干?
原因很简单:因为脾胃太虚弱了,无力把喝进去的水运化成津液。

 

津液和水是两个概念。
《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简单的说,人喝的水,需要被脾胃消化吸收之后才能变成津液。而消化或者说气化水,需要极多的热量,比消化食物都辛苦的多,需要一个健强的脾胃。
不然,头晕,痰多,鼻塞,脸肿,眼袋,湿疹,眠差,恶心,乏力,面黄,乳房松弛,肥胖,畏冷,便溏,月经淋漓不尽......这些症状都有可能冒出来几个,甚至形成囊肿、肌瘤类更严重的病。

 


津液不足,怎能不渴?


很多时候,我们一见口渴就如临大敌惊慌失措,以为自己要脱水了,要肾衰竭了。
此时的渴,不是靠喝水能解决的,喝再多的水,只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喝水,身体湿气越重;湿气越重,脾胃的运化功能越低下;脾胃功能越低下,津液的产生越匮乏,人就越觉得口渴。
这也正是为什么夏天喝温热水比喝凉水更解渴的原因——因为热水会刺激脾胃的运化功能。

 

当喝水过多被控制后,健脾去湿,肌肤干燥的问题通常才能解决。
Y女士,是养生美颜秘诀——“多喝水,多吃水果”的积极践行者,也是一位“每天八杯水”的受害者。
450ML一瓶的水每天定时干掉两瓶,外加早上豆浆和自榨果汁,每餐的煲汤,晚上250ML牛奶,水果每天不断。
结果连续两次严重晕眩,成天头重,无精神,上热下寒,烦躁,胸中憋气,常被说成面如菜色。
过敏性支气管炎,鼻炎,鼓膜内陷,湿疹,乳房结节....杂症丛生。
Y女士也知道自己湿气重,可是她没能觉悟自己湿气重的原因在哪。
在谨遵医嘱的前提下,稍用通淤排湿之方,很快诸症解除。

 

排湿大概已经成为最普及的中医养生观念。
比如湖南的气候就很有特点,春秋短,冬夏长,湿气却很重,几乎所有人都把除湿挂在嘴边。懂得祛湿的重要,当然是好事。可是,不知什么时候起,“红豆苡米汤”已被当成祛湿圣品,未经辨症广泛使用。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中医原则:“首辨寒热”。

 


 
 

 

如何祛湿?

 

什么情况下才能用薏米红豆祛湿?
W女士面多斑,黑眼圈,肌肤黄,妆粉无力掩饰。脉弦细,苔白腻,体乏力,冬天脚如冰,起身常有头晕,前几日竟突然摔倒于卫生间。这是明显的寒湿蕴于内,典型的真武汤证,所谓“起则头眩,振振欲僻地”。面黄、长斑,只是与寒湿相关的兼证罢了。她这里的湿气重,若服用薏米红豆汤必然会加重。
常见女性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秀自做的红豆薏米粥。确很少有人意识到红豆薏米须湿热体质才能服用,寒湿严禁,不可不慎啊。

 

那么,寒湿体质怎么办?
近年来,红糖姜枣茶很火。这东西能不能喝?体寒之人当然可以吃点。不过,红糖、大枣毕竟太滋腻了,放太多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能力。
对于寒湿,建议平时炖些山药粥,多泡泡脚,艾灸足三里、中脘、三阴交等穴位。此外还应减轻思虑,避免焦躁,不宜久坐,适当运动,清淡饮食,远离寒凉,七分饱......
如果只将祛湿寄望于某一两样药物,不着眼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寒湿必难除。

有时,一些湿气很重的人,在配合医嘱改善生活习惯,并针药治疗后,从不渴转为口渴,却是身体向好的一个信号。《伤寒论》说:“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不止是小青龙汤,很多温散寒饮的方剂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口渴的情况。什么原因?水饮得解,一时津液不足故觉渴。此时只需少少饮之,以滋其燥,使胃气和则愈,切不可大饮,更忌生冷。

 

这是一个渴的时代。饥渴,消渴,身的渴,心的渴.....


三十多年前,我将书翻开在膝盖上。父亲将热气腾腾的茶水倒入一个蓝绿色的大瓷壶。父亲有意无意投来一瞥。只是一瞥,没有言语,藏不住对儿子的喜悦和怜爱。
三十多年后,父亲以及那只蓝绿色的大瓷壶,已再难相见。
此刻,我啰嗦地写着这些关于喝水的文字,
朝厨房里捣鼓出动静的儿子喊道:“小口喝!不渴别喝水!”


 

水何曾改变?变的是人。
水煮年华,豪饮浅酌,一切由你。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