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日式酒吧?

 老白教授 2016-06-16

说起“日式”,居酒屋和寿司店的形象总是先入为主。生啤或Whisky Highball的确是日本上班族最通常的“晚餐伴侣”,不过要探寻霓虹国鸡尾酒文化,还是要从街角和楼座中那些不起眼的日式酒吧开始。

寻找全岛最具代表性的日式酒吧,到银座准没错。据说,老派日本绅士走路时,只要到了银座地界,就要把帽子戴正,再检查领带是否板正。驻地在此的调酒师更是如此,整洁利落的衣装服饰,微微颔首,手握摇壶时突出的指关节不像是调酒师,倒像是手艺人。但摇酒时,他们永远不会嬉皮笑脸的挽起袖子露出花臂。



在寸土寸金的银座,想喝到这些调酒师的酒,最佳方法就是找到藏在街边或大楼内的小门,门里与门外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通常,日式酒吧不会以精心装饰、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开阔见长;座椅、吧台和灯光都如同自家摆设般低调随和,即便是价值不菲的水晶杯,握在手中也静默的收敛光芒。

推门进去,便是一声“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虽然名唤“日式酒吧”却没有纸拉门、榻榻米、和服女郎。明治时期,鸡尾酒跟随国外访客一同造访日本的豪华酒店,前禁酒令风格对酒饮和空间设计都有深远影响,放眼店内,只有身着正装的调酒师和助手在宽阔的木质吧台后,六本木的热浪、节拍和凌乱步声永远波及不到这里。

“无论店里如何忙碌,始终感觉调酒师只为你一人服务,客人离开时调酒师会把你送到门口,店里很忙碌的时候一样如此,连等待鸡尾酒的客人也习惯了这种节奏。”刚结束日本之行的资深酒鬼Eric Hsi颇有感触。他对日式酒吧的酒饮风格作出如下评价:“从口味上来说偏清爽、柔顺、酒精含量较少的鸡尾酒,在上海很多经典店里都能领略。”

尽管像Gen Yamamoto这样的酒吧会以禅意的植物和杯饰装点鸡尾酒, 不过,大多数吧台上的酒饮依然坚持最平淡的外观,调和内敛可谓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一。刻着简单花纹的马提尼杯,毫无装点的洛克杯,青橄榄,红樱桃。没有分层,没有烤熟的鱿鱼须和培根挂在杯缘。在Bar High Five,上野秀嗣很乐意为你做一杯Pina Colada,但不会有彩色的果酱漩涡和小花伞。


烟熏鸡尾酒、陈年鸡尾酒和分子鸡尾酒在曼哈顿和伦敦如火如荼,同一时间,麻布十番的某间酒吧,调酒师依然执着于擦好每一只杯子,量准每一种配方,做好每一次摇酒动作。曾在日本经营酒吧多年的Luke,回到上海(Revive 酒吧),想要重现心中日式酒吧的服务和酒饮:“相比于西方的创新和别出心裁的花哨,日本调酒师在制作上注重过程、顺序、精确度与礼节。鸡尾酒必须在客人面前制作,每一步操作须按照规矩一板一眼。”

不过,在严格的调酒技艺后也有温情的一面。通常,调酒师不会滔滔不绝的向你吹嘘酒饮历史和配方,但有问必答,调酒师和客人之间也常有轻松的对谈和幽默。抛却酒单,只要说出喜好的口味,调酒师便会为你作出相应的改编和创新。口味也好,心情也罢都是可以用作调酒的题材,关键取决于客人想要什么。

照上野秀嗣的说法,很长时间内,日本的调酒术没有受到外界影响,没有波士顿摇壶,没有捣棒和双重过滤:“我们在长时间内对此一无所知,因此日本调酒师开始向内钻研,以日式工匠精神结合手头现有的西方酒术。跟从师傅,一边为师父工作一边听从其教导,这是典型的培养工匠的方法。”

日式酒吧学徒会跟从师傅长达数年或更久,初入师门的学徒可能经过长达数年的修习时光,擦洗杯子、切水果、为客人递手巾酒单。为何对如此琐屑的细节都要进行旷日持久的训练呢?这大概就是上野先生口中“向内钻研”的体现:小处入手,自解自悟。岛国手制冰球高手铃木隆行在其著作《The Perfect Martini》中详细描写了搅拌圈数、橄榄品种、金酒种类等因素对马提尼的影响,同样是“向内钻研”的表现之一。

这种对每个细节步骤的精摹也可以在日本的其它生活内容中被发现,比如茶道。


比之于鸡尾酒调制,茶道的复杂程度更甚,其引人之处不只在于色鲜香浓,更在于准备茶饮的形式流程,点茶、煮茶、冲茶、献茶,缓慢不惊而带有仪式感,一盏翠汤背后,包含从器具刻塑到典雅礼仪的每一处细节。茶文化史学者熊仓功夫说,茶道是从规矩到心,每日按时行各种事,奉行茶道一丝不苟,最后方可能修行成功。调酒也大抵如此,以严谨的态度不间断完善服务和酒术,方能领悟自己执著于此的缘由。

岛国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人能接触到的资源有限,由此培养了这个民族纤细的洞察力,从有限乃至单一的格局中发掘变化,日式调酒这般“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也就不足为奇了:搅拌动作的收结,冰块的切面,扭动橙皮的手法,都颇耐玩味。


在Tender Bar这间酒吧里,你可以领略上田和男独创性的三端式摇酒技艺。摇酒时,他看起来就像机台机器,以难以观测的速度掷出并收回摇壶,起点和落点毫无二致,这个过程既能有效使酒饮下降到较低温度,还能以恰当比率稀释酒液。在精准测量成分和搅拌的同时,吧台整洁一丝不苟,如果调酒师准备酒饮时突然停顿,不是因为出差错,而是为了快速擦拭被弄湿的吧台。

日式酒吧不拘于形,却又无往不在形式之中,从装饰、音乐、调酒师着装方面,我们看到日式酒吧,却依然感到模糊的似是而非;在匠人精神与服务态度的包围下,我们捉摸不到,却时时感受到自己处于其氛围之中。或许,真正的“日式酒吧”只能在特定环境之中被赋予意义。


- END -



谁说酒吧和健身房不可兼得?



啤酒+威士忌:浓妆淡抹总相宜



酒如人生:当苦甜掺半


尚饮新开读者群欢迎加入!聊个天、约个酒、交个朋友!请先加微信erofang,并注明自己是调酒师或者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